陳新
摘要:在當前經濟背景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已成為本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長江三角洲大都市區是中國經濟增長最快、規模最大的地區,被譽為中國和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也是世界六大城市之一。但在長三角地區綜合發展的背景下,該區域的經濟持續面臨各種因素。本文首先討論了邊界效應理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強調了邊界效應與長三角地區經濟一體化之間的聯系和影響機制:邊界屏蔽效應和邊界中介效應同時產生影響可以通過轉變中間效應來促進長江三角洲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本文結合實際情況,考察了長三角都市圈經濟一體化的現狀和發展進程中存在的差距,分析了區域經濟一體化在五個領域的跨界影響:運輸、行政障礙、地方政府、企業發展和工業結構。
關鍵詞:長三角擴容;經濟一體化;邊界效應;解決辦法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與邊界效應概述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概念
所謂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通過條約締結或轉讓兩個或兩個以上地理上相鄰區域(或國家)的政府的部分主權,以便利消除產品和因素在各區域之間流動的障礙,或在復制過程的所有階段。實現區域經濟政策的一致性,實現雙贏互利,優化資源分配和協調發展,促進區域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優化有限資源的分配,形成政治和經濟統一進程。一方面,區域一體化的發展可能因維護區域利益而受到阻礙;另一方面,它還受到經濟沖擊、文化摩擦和政治動亂等其他不確定因素的影響。隨著工業分工的加深和經濟全球化,越來越多的區域開始尋求與其鄰國建立統一戰線或商定共同經濟合作制度,以避免區域差異的不利影響。總的來說,這些合作區在地理上毗鄰,經濟水平和文化模式相似,因此,跨區域的交易成本一般較低。同一個區域的區域一體化協定比跨界合作更容易得出結論,帕累托的最佳成果在整個區域更明顯。
(二)特點
1.邊界模糊性
市場的界限模糊不清。這是因為邊界是根據地方之間經濟聯系的強度而不是行政區的劃分來確定的。雖然邊界在要素和貨物流動方面是自然的和相對穩定的,但其周邊地區的覆蓋面正在動態變化,具有彈性,因為它們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這種邊界的靈活性不僅會因為貨物的流通而受到削弱,而且還會因為邊界將遠離一般行政部門,進入外層空間而受到削弱。因此,要素和貨物在區域一體化市場的流動可能增加當地交易的頻率,從而使區域邊界不清晰。
2.企業自主性
一般來說,最大限度地盈利就需要擴大分配生產要素的空間,增加產品和服務的市場份額。換句話說,企業所需的空間與其競爭力成正比。企業需要開放的市場來發展。在此基礎上,企業通過擴大分配資源的市場空間增加利潤。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市場從一個區域擴展到幾個區域,從一個區域擴展到另一個區域。這種市場擴張是一種獨立的行為,受公司作為微觀主體的利益驅動。
3.市場機制激勵性
機制靈活性和無限擴大性是市場運作的重要機制。作為區域資源分配的一部分,市場機制通過平等權利規則,鼓勵所有零部件所有者、企業和利益攸關方增加生產空間和企業價值,直至它們跨越經濟邊界,從而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實體聯系起來。
4.市場統一性
整合區域一體化市場是一種先進的市場經濟形式。這種經濟形式包括以下條件:區域和工業部門之間沒有貿易壁壘;貨物和要素自由流動;信息領域透明和有序的競爭;以及市場資源的最佳利用;市場參與者也很活躍,貨物和要素市場自由流動,市場調解機制成熟;經濟監管政策得到統一執行,政府干預薄弱,市場機制完善。市場規則的一致性、行動自由和價格平衡是區域一體化市場的方法措施。
(三)邊界效應
在區域經濟合作方面,邊界效應是各區域經濟單位之間的分界線。邊界的存在削弱了不同區域之間的經濟聯系,阻礙了生產要素、貨物、服務和資本在邊界地區的自由流動,并降低了資源分配和市場使用的效率。邊界地區大多是不同行政區域的邊界地區。中央城市通常遠離各自的省級行政區,受區域中心輻射的風險較低,難以與發達經濟中心聯系,從而導致經濟發展緩慢。與此同時,邊界地區由于其地理特征和鄰近行政區域的認知局限性,已成為經常發生政治、經濟和文化沖突和摩擦的地區。因此邊界的特點往往是資源密集、族裔集中、生態敏感和經濟落后。目前,邊界地區的利益沖突主要涉及建設冗馀基礎設施、嚴格控制運輸費用、地方當局之間的競爭、貿易保護主義盛行、邊界地區工業結構的一致性、區域企業之間的有害競爭以及相關爭端。
二、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的邊界效應研究
(一)研究方法選擇
區域經濟一體化伴隨著區域市場的分割。沒有區域分散,就不可能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在一體化區域,產品和因素自由流動,共享基礎設施、信息和區域品牌,執行類似的經濟發展政策,各區域高度一體化。與一體化的內部區域相比,其他區域沒有得到這種待遇,因此,一體化和協調政策的范圍創造了真正的一體化邊界,具有明顯的邊界效應。長江三角洲擴張前中部和周邊地區是否存在綜合邊界效應?長三角擴張后邊界效應的消失對長三角擴張和產業空間重組具有重要意義。毫無疑問,研究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跨界影響的最佳途徑是審查區域間經濟活動通過區域間貿易流動的一體化程度。由于缺乏統計數據,中國沒有關于國內貿易流動的點對點統計數據。這就是為什么在這里選擇了經濟一體化的邊界效應研究方法,上海是經濟發展的樞紐和參照點。對江蘇省和浙江省24個市的相對經濟增長率進行了比較分析,得出了276(C224)項的觀察結果和關于主要部分的更可靠的經驗數據。
(二)有待驗證的經濟關系
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一體化伴隨著政策覆蓋面、基礎設施互聯和區域特征的變化。根據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經濟一體化的區域邊界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經濟活動。換句話說,與經濟一體化的外部區域相比,內陸區域具有擴大貿易、創造貿易和轉讓投資的作用。鑒于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一體化及其范圍的擴大,需要核實以下問題。假設1: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一體化具有重大的邊界效應。假設2:隨著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擴大,邊界效應消失。假設3: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基礎是強有力的政策,即區域經濟一體化,反之亦然。假設4:加強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一體化有助于區域經濟增長趨同。
(三)變量與數據采集
設區域經濟產出是y,投資數額是s。本文中,24個城市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分別代表區域經濟規模和區域勞動力生產率。根據2002—2017年各省年鑒中的數據,從24項新的市政投資中獲得了投資數額。由于這是區域間的相對變動率,本文件不轉換時間序列價格指數。區域邊界虛擬變量b。虛擬邊界變量是指長江三角洲中部地區及其周邊地區。如果兩個i級城市和j級城市屬于中心區域和外圍區域,則偽變量的值為1,否則為–1,在同一區域中為0。虛擬管理變量B2。2003—2014年期間長江三角洲14個城市的數據被用來確定長江三角洲經濟一體化區域是否具有區域行政影響。一方面,為了消除行政差異的顯著影響,另一方面,利用跟蹤數據探討浙江行政界限的影響是否顯著。與前人研究結果相比,兩個地方級城市屬于浙江時的數值為1,不屬于浙江時的數值為–1,兩個地方級城市屬于同一省時的數值為0。距中心城市d上海的距離顯然是長江三角洲的中心利用目標城市與上海之間的距離考察區域經濟增長的中心–外圍差異(數據來自網絡)。
(四)主要結論
結論1:邊界影響。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一體化的核心與邊緣之間存在著重要的邊界效應,但經濟一體化擴大前后邊界效應的方向各不相同。關于區域經濟規模的相對變化,中部地區在擴大前比周邊地區大得多,但在擴大后比周邊地區小得多,這表明擴散前的集中趨勢顯著。關于該區域勞動力生產率的相對變化,擴張前后產生了重要和一致的邊界效應,即中部地區勞動力生產率的平均增長率大大高于外圍地區。
結論2:擴展效應。隨著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擴大,其邊界影響也沒有相應消失,而邊界影響仍然很大;然而,區域經濟趨同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因此,經濟一體化范圍的擴大可以說產生了積極影響,主要原因是經濟規模日益趨同。
結論3:政策有效性。漸進措施的結果表明,長江中游地區與周邊地區的經濟一體化始于2006—2007年,而不是在采取旨在擴大長江中游地區經濟一體化范圍的政策之后。
結論4:經濟增長趨同。現階段,中央經濟增長與長江三角洲邊緣地區經濟增長的趨同分為兩個階段:在經濟一體化之前,區域經濟增長的趨同非常模糊,沒有明顯的趨同趨勢;經濟一體化后出現了強烈的趨同趨勢。
結論5:行政邊界影響。在新的情況下,這兩個省的邊界影響一般都很大,但各階段的影響不大。
三、結語
綜上,發展長江三角洲大都市區經濟一體化是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發展趨勢,在中國其他地區乃至跨國地區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中發揮著示范作用。邊界效應的存在卻不利于長三角大都市地區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偉林.長三角城市群經濟與空間的特征及其演化機制[J].世界經濟文匯,2005(Z1):142–146.
[2]王平芳.從“泛珠三角”的合作發展探討區域經濟的影響[J].特區經濟,2005(4):48–49.
[3]常俊喜,盧正惠.政策效力、經濟吸引和邊界效應——基于空間計量經濟學的實證研究[J].西部論壇,2011,21(1):66–75.
[4]李郇,徐現祥.邊界效應的測定方法及其在長江三角洲的應用[J].地理研究,2006,(5):792–802.
[5]陳雷,李坤望.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增長收斂性:實證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2005(2):34–38.
[6]朱曉軍,張娟,趙玨.歐盟商品市場一體化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邊界效應的視角[J].世界經濟研究,2008(10):72–82+86+89.
[7]行偉波,李善同.本地偏好、邊界效應與市場一體化——基于中國地區間增值稅流動數據的實證研究[J].經濟學(季刊),2009,8(4):1455–1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