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帆 楊聆 趙文瓊
摘要:產業精準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重要舉措,對于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具有極為巨大的引領價值。文章以甘肅省隴南市武都油橄欖產業扶貧實踐為例,通過武都油橄欖產業精準扶貧的實地走訪及問卷調查,從一般意義上剖析了縣域特色產業精準扶貧的困境,進而探索縣域特色產業精準扶貧的普適對策,以加快推進我國精準扶貧的進程。
關鍵詞:縣域特色產業;精準扶貧;武都油橄欖產業;對策
十八大以來,精準扶貧成為我國農村扶貧工作的主旋律,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設打贏扶貧攻堅戰的新策略和新機制,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縣域特色產業精準扶貧是在縣級行政區劃地域內,將貧困地區的地方資源特色和市場需求相結合,引入外部扶貧力量,通過各種扶貧要素的投入來培育發展特色產業,從而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和貧困人口收入增加,實現脫貧致富的目標。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針對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多的區情,鼓勵和引導貧困群眾大力發展油橄欖等富民產業,在油橄欖等特色產業扶貧工作中取得了很大進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特色產業的精準扶貧,助力了隴南脫貧致富的步伐,對我國其他地區縣域特色產業精準扶貧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武都油橄欖產業精準扶貧現狀調查
武都作為隴南油橄欖產業重要發展區,有“中國油橄欖之鄉”的美譽,武都區政府立足油橄欖等特色產業,大力推動脫貧進程。為深入了解武都油橄欖種植及扶貧現狀,本研究以甘肅省隴南市武都橋頭鎮為具體調研點,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于2020年1月16日發放實地調查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22份,有效回收率為98.39%。被測對象中,男性60人(49.18%),女性62人(50.82%);19~29歲42人(34.42%),30~40歲37人(30.33%),41~51歲27人(22.13%),52歲及以上16人(13.12%)。
通過調查發現,橋頭鎮仍有絕大部分的農戶的收入水平低于國家貧困標準。在調查樣本中,58%的農戶為貧困戶,致貧原因多樣,自身發展能力不足。由于種植收入有限,大多數青年勞動力選擇外出務工或經商,這也導致貧困地區從事種植農業的勞動力不斷減少。而在油橄欖加工方式上,仍有部分農戶采用個體加工的方式來對油橄欖進行處理。在參與相關勞動技能培訓的情況上,有53%的種植農戶表示未參與過油橄欖種植的相關勞動技能培訓,反映出當地產業扶貧對于勞動者自身能力發展的重視度仍然有待提高。
橋頭鎮農戶對扶貧政策的了解途徑多樣,多信息渠道能夠使農戶更廣泛了解扶貧政策,提高自身參與其中的機會。但在參與調查的農戶中,對扶貧政策了解較少或不太了解的農戶占到46%,這說明扶貧政策雖有廣泛的宣傳途徑,但存在宣傳流于表面,農戶實際了解有限的問題,產業扶貧政策宣傳效果仍有待提升。
在調查中,參與過油橄欖產業扶貧的農戶中70%的人認可產業扶貧項目在自身生活水平提高中的作用,77%的農戶表示政府扶貧信息透明度高,64%的農戶參與過或正在參與產業扶貧項目。武都政府采取了切實有效、科學合理的方式和手段,促進幫扶工作的精準開展。但仍存在部分農戶對產業扶貧政策不了解或從未參加過有關項目的現象。政府在工作中要關注未參與產業扶貧的貧困戶,了解其存在困難并提供有效幫助,切實保證符合條件的農戶都能有效參與到產業扶貧中來,加快全區脫貧步伐。
在橋頭鎮油橄欖種植過程中,政府為農戶提供了技術指導、樹苗發放等多方面的扶持,且各種扶持均有較多受益人。多種扶助措施緩解了油橄欖種植戶運轉資金不足的問題并通過改善農戶種植技術水、提供銷售渠道,激發了農戶種植積極性,促進油橄欖產業扶貧進程。而有一半多的農戶表示對當地油橄欖加工企業不了解并認為油橄欖企業對自身油橄欖種植銷售并無幫助。這說明相關企業在油橄欖產業精準扶貧過程中發揮作用有限,對農戶的幫扶效果仍有待提升。
二、縣域特色產業精準扶貧困境
1. 生產技術水平低
目前我國縣域特色產業精準扶貧過程中,普遍存在產業發展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問題。以武都油橄欖產業為例,一方面對農戶的培訓停留在單一的種植層面,缺乏實用技術推廣。另一方面產業集約化管理程度低,目前仍有較多農戶采用單戶種植,種植技術的缺乏和粗放的種植管理方式嚴重影響油橄欖產業生產水平。
2. 扶貧方案落實效果有限
雖然各地政府多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了全面的產業扶貧政策,但貧困戶對扶貧政策了解不多,相關信息多通過廣播、電視等途徑獲取。政府制定一套貼合農民實際情況的扶貧方案去解決脫貧問題,但農戶對產業扶貧政策的不了解使產業扶貧的預期效果往往不能得到充分發揮,種植戶對于扶貧和脫貧的意識不夠,動力不足,導致扶貧工作無法高效開展。
3. 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強
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不僅是指帶動小微企業的發展,而且還是帶動貧困農戶的發展。在縣域特色產業扶貧過程中,龍頭企業自身發展水平也限制當地產業扶貧總體進程。以武都油橄欖產業為例,祥宇等龍頭企業無疑在武都油橄欖產業發展過程中起到了推動作用,但大部分企業心有余力而不足,無法兼顧自身發展和助農項目,對農戶的實際幫扶效果仍有待提升。
4. 產品市場競爭力弱
縣域特色產業扶貧不僅要根據產業種植發展優勢,同時要分析產品市場情況。不少特色產業發展發展過程中遭遇成本高于平均市場價、無法有效擴大市場份額等問題。縣域政府及社會力量對企業的扶持力量都是有限的,企業自身發展能力也很關鍵,而縣域企業多以微小企業為主,市場范圍小、推廣渠道窄,企業之間也缺乏有效聯系,不利于產業發揮區域合力、提高產品競爭力。
三、縣域特色產業精準扶貧困境成因剖析
1. 貧困戶自身發展條件限制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有能力的青年人多選擇進城務工,調查中約70%的種植戶最高學歷為中學及以下,且52.5%的農戶未參加過相關種植培訓。保守落后的思想和教育文化水平的制約導致農民安于現狀,普遍存在消極對待政府組織的產業扶貧項目,缺乏生產動力與積極性的問題。
2. 資金投入有限
在縣域特色產業扶貧過程中,扶貧資金支持有限,企業與農戶對產業發展的投資能力有限,承擔風險的能力薄弱,這與縣域扶貧主體在扶貧中的位置是不匹配的。以油橄欖產業為例,大多數種植主體為貧困戶,自身可運轉資金有限,加之受小農思想影響,導致農戶生產種植投資能力低。且目前各金融機構對農村開放的可貸款種類較少,農民的貸款額度小,農民有限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扶持資金的有限嚴重制約了油橄欖產業的發展。
3. 精準扶貧干部履職能力有待加強
目前我國基層專職扶貧人員數量稀缺、事務繁重,政策下發到鄉、鎮、村后并無后續跟進,沒有針對扶貧主體的進一步政策宣傳講解。在橋頭鎮的調查中,雖宣傳途徑廣泛,但數據顯示仍有46%的貧戶對扶貧政策并不了解。這導致貧戶對與自身相關的福利政策認知少,無法有效動員貧戶參與產業扶貧項目中來地方產業扶貧的相關政策落實時效慢,針對農戶種植過程中產生的問題無法及時解決,影響了扶貧成效。
4. 油橄欖產業生產經營鏈條短
系統化生產經營鏈條的缺乏導致產業發展規模有限。橋頭鎮油橄欖種植仍存在落后的分散經營方式,種植戶進行單一的自產自銷,影響了標準化生產和產業鏈的延長。個體農業生產規模小,機械化水平低,導致生產效率很難提高,且產業加工企業重心仍局限于油橄欖生產上,精深加工能力有限,原料綜合利用率低,產品附加值不高。
5. 農企聯動發展機制不完善
在縣域特色產業精準扶貧進程中,一方面存在企業利用政府給予的扶貧資金和優惠政策另為他用,忽視自身在產業扶貧中的責任,采取消極扶貧的現象。另一方面,企業與貧困戶之間的利益聯結程度影響企農聯動發展機制的完善。在調查中超一半的農戶表示對油橄欖企業不了解并認為企業對自身種植銷售并無幫助。這說明“企業+農戶”模式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農企利益聯結關系弱,無法有效實現團結發展和健全風險共擔機制。
四、縣域特色產業精準扶貧對策探討
1. 激發貧困群體自身發展動力
首先要動員貧困戶參與特色產業的發展,落實各種扶持措施讓農戶切實感受到發展的益處,提高農戶自身的發展動力,積極主動地參與當地特色產業扶貧工作。同時建立雙向發展的促進機制,以農戶的自身發展動力推動扶貧工作的進行,避免貧困戶對扶貧政策的過度依賴。并利用“熟人社會”這一縣域社會交往的特征,通過具有脫貧意愿和脫貧能力的農戶來充分發揮產業扶貧的模范示范作用,帶動其他農戶積極參加產業發展脫貧致富。
2. 提高扶貧產業生產能力
一是要提高勞動力水平,傳統產業的轉型改革要求縣域特色產業基礎的勞動力水平也應做出改進,需要推動種植農戶學習先進農業生產技術,提高自身勞動技能。二是要通過政策支持引進推動產業發展和生產技術革新的科技人才,積極學習先進生產技術,改進與生產力水平配套的一系列勞動資料,提高產業發展的效率,使其在競爭市場上占據更多優勢。三要完善產業發展的各項配套基礎設施,以產業發展帶動貧困人口脫貧。
3. 加大扶貧政策宣傳力度
政府應采用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宣傳方式,加大扶貧政策宣傳力度。通過在縣域內開展村內動員大會、政策講解活動等措施,使扶貧人員面對面與農戶進行溝通,及時解決農戶對于扶貧政策的疑問和盲點。同時采取現代化的宣傳手段,通過微博、直播等方式,對特色產業的相關信息進行宣傳,促進縣域特色產業效益的增加;并在政府網站開設專門的信息宣傳板塊,對產業扶貧相關信息進行全面公開,并進行嚴格的工作監督,增強扶貧執行力。
4. 提高扶貧干部的履職能力
首先,要提高扶貧干部的專業技能,對扶貧各項工作的具體內容進行落實把控。其次,要加強對扶貧干部的監督,通過多種途徑健全扶貧工作的監督體制,推動扶貧工作得到更有效落實,同時促進扶貧干部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提高自身扶貧能力,更好地了解當地貧困人群的扶貧需求,從而幫助貧困群體順利脫貧。
5. 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
龍頭企業參與扶貧工作,有利于提高自身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首先要打造產業知名品牌,加強企業之間的合作聯系。同時鞏固農企聯動發展機制,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到產業精準扶貧過程中去,形成特色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以武都油橄欖產業為例,“祥宇”等龍頭企業對現有加工企業進行優化整合,組建“隴南油橄欖產業戰略聯盟”,在提高產品質量同時改造擴容,精深加工,充分利用政策優勢搭建發展平臺,推動隴南武都油橄欖產業做大做強。
6. 完善扶貧主體的利益聯結機制和風險共擔機制
在產業扶貧過程中,要以貧困農戶的利益最大化為共同目標,同時兼顧其他扶貧主體的利益。通過建立利益協調制度和協商制度,讓各個主體都能夠在利益聯結機制的基礎上實現有效互動,共擔扶貧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風險。以武都油橄欖產業為例,政府可通過政策支持提高農戶和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委托企業進行油橄欖產業技術的宣傳與培訓,改進種植農戶的生產技術,激發產業發展動力,共同完成產業扶貧工作。
7. 建立健全具有縣域特色的金融扶貧體制
針對目前貧困農戶貸款困難等問題,首先要全面落實各項惠農富民金融支持政策,保證精準扶貧專項貸款實施過程的落實。其次要建立健全信貸管理機制,提高信貸機制的靈活性,完善其管理機制和補償機制。針對當地產業特點,提供更加靈活的有針對性的貸款政策,同時通過多種形式加強部門合作,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充分發揮貧困地區資源優勢。為避免返貧問題,可推動扶貧資金金融機制改革,設立精準扶貧農業產業長效發展基金。
參考文獻:
[1]李明珠,劉婷婷,楊文靜.深度貧困地區精準脫貧可持續性對策研究——以甘肅隴南市為例[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37(01):59-62.
[2]付玲,王芳,趙海云.隴南市武都區油橄欖產業開發現狀分析[J].甘肅科技,2017,33(11):1-2+104.
[3]石均華,李泰安,王紅芳,王鵬翔,姜成英.武都油橄欖產業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探討[J].甘肅林業科技,2017,42(01):31-34.
*本文系南京郵電大學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縣域特色產業精準扶貧對策研究——以甘肅省隴南市武都油橄欖產業為例(XYB2019425)”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南京郵電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