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楠
【摘要】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教育本身不僅要體現在知識水平的提高上,更要體現在人文素質的培養上。人文素質,更注重人內在的精神品格。以《心中那盞燈》作為教學案例,研究如何在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
【關鍵詞】人文素質?教學目標?精神
一、《心中那盞燈》人文素質教學案例分析
教學設計是依據教學需求而定,通過分析而找出最佳的教學方案,從而達到優良的教學目的。本文更加注重對人文素質培養的滲透。通過制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所采用的聲情并茂的教學方法,加以引導式的教學過程等,都體現出了這一點。
二、人文素質教學目標
通過《心中那盞燈》的教學目標得知,教師要采用縱橫交錯的三維目標去有意識地將人文素質教育貫穿始末,將目標制定依據放在與心理、生理平衡的水平線上去加以考量,并且在教學目標編寫方法中要采用ABCD表述方法。從多角度、全方位來加以引導學生,使學生通過閱讀找尋里面的關鍵詞匯、生字,并且在分角色的閱讀中去領悟文章中關于父親制作冰燈時的動態詞匯描寫,進而在老師的引導下掌握描繪人物的方法。從表面的刻畫深入到心理刻畫,能使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點滴與同學們分享自己的感悟與體會,并能發表自己的見解。在人文素質培養的教學活動中,為學生留出足夠的發揮空間與討論空間,而不能決斷式的去掌控,去設計。
三、人文素質教學內容
從教學內容看,在《心中那盞燈》教學設計中,首先,要尋找到學生當下所感興趣的點,注重他們的生理及心理年齡特點。其次,挖掘教材,將教材中及相關內容的圖文進行搜集,使學生在閱讀的同時還能聽,還能看,進而滲透人文素質內容。通過多媒體創設文章情境,使學生置身于其中,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能獲得情感的滿足。再次,結合老師自身,去引導學生也要講出自己再生活中的感悟與生活點滴,創建現實性的情感教育與人文關懷。
四、人文素質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就是有指向性地去制定一些內容或問題情境,從而形成非常明確的教學目標。采用支架式教學策略,通過教師搜集材料,創建情境,來搭建起情感的支架,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在學習中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與情感關懷,使學生在圖片中,在音樂中,在故事中,去感悟文中的父愛,再由此聯想到自己與父母的點滴,從而尋找到情感上的共鳴,并能將這份情感共鳴進行勇敢地表達。引發出進一步的思考,從而上升到人性、博愛,并能主動地聯系生活實踐中去,由此真正實現人文素質教學。
五、人文素質教學過程
在人文素質教學的過程中,作為教師應注意互動性的環節。例如,在文中,已經制定好的教學目標中,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去進行學習,去進行感悟。那么,作為教師也應通過分享自身的點滴與生活感悟,來與學生共同探討,以這種師生間共同的對話與生活實際的分享來使學生明白,每一個人在生活中都應是真實的,要懂得感恩的,無論是誰,都應如此。通過創設情境中的圖文,讓學生在學習詞匯的同時,也能明白其中所蘊含的情感。教師也應在換位思中,來注重學生的心理及生理的特點,著重去把握其中的度,在尊重學生的同時,來給予他們充分的自我意識發揮的空間,激發他們的主體性、自主性,從而達到靈活性的教學效果,而不是灌輸性的教學模式。
六、人文素質教學媒介
《心中那盞燈》的教學方式引入了多媒體,多媒體多維現代教學中的常用教學手段,的確能更加吸引學生。但要把握其中的度,感情的充沛并不完全依賴于媒介,照本宣科式地觀看與講解是要付出更多的專注力的代價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引入多媒體,不要忽略老師的引導性作用,使學生在圖文并茂中帶著興趣去領悟,由此強化學生對文章的記憶。然而,作為教師,也不能忽視自身的引導作用,教師的魅力更能激發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這是多媒體不能夠達到的。只有把握好這個度,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七、人文素質教學案例評價
學習語文,不僅僅是學習漢字,更重要的是要通過漢字去體味中國的文化。而學習一篇文章,也不僅僅是能夠流暢地進行閱讀就行了,要能夠抓住文中人文素質的關鍵點,讓學生能夠通過閱讀一篇文章,去感悟一些東西。整體而言,本節課的教學設定基本符合學生當下的心理特點與認知特點,通過該教學模式的設定,學生也能夠主動地參與,還能積極地回答問題,投身于學習的情境中,這是非常難的。在語文學習中,注重人文素質教育的貫穿,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帶有針對性的去提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點,教師有意識地關注學生在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在自我表述中所表露出的問題,然后去有意識地逐一解決。在激勵與贊許中,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培養他們高素質情懷與感恩的心理。教師在注重評價主體多元化的同時,激起學生與老師之間共同的情感共鳴,由此引發深度學習。
參考文獻:
[1]傅春燕.如何構建充滿人文氣息的小學語文課堂[J].學周刊,2018,(31)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