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農英
【摘要】論述了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運用體驗式學法進行語法學習,品詞析句,體驗情感,陶冶情操,確實收到了顯著的效果。這對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是相當有益的。
【關鍵詞】聯系生活?學語法?品詞析句解疑釋難?核心素養
語文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這是眾多名家的共識。依據這個特點,教師在教學中面對學生學習中的疑點和難點,就可以啟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去體驗分析,從而化難為易,讓學生理解得深刻透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聯系生活學習語法知識
小學生學習語法知識往往覺得枯燥無味,甚至產生畏難情緒。教師若能把生活之水引進課堂,啟發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對新知識加以思考分析,就一定能讓學生激起興趣,學有所得。如《南轅北轍》課后練習:馬跑得越快,“離楚國不就越遠了嗎”與“離楚國更遠了”兩句話的比較,低年學生似懂非懂。筆者曾仿照原句列舉學生熟知的例子以啟發:“這成績還說不差嗎?”“這成績很差”“成績不理想”作比較,例子來自學生生活,他們自有真切的感受,此時再輔以有關句式知識的講解,他們對不同句式的區別與用途就必然有更深層的理解了。再說修辭教學,學生對它常常不感輕松。教師如能根據教學需要列舉學生日常生活中運用了修辭的實例來分析討論,就很容易讓學生感受到修辭那“美化”語言的藝術力量。如《秋天的圖畫》課后練習:“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笑臉”……教師讓學生說出不加修辭的句子原意作比較,他們很快就領會到擬人、比喻那動人的藝術力量。隨著所學修辭知識的增多,教師就要求他們結合課文所學,深入生活學習修辭、運用修辭。比如:
(1)搜集群眾形象的口語。那成功的例句確實讓人回味無窮:“你見過誰一口吃成胖子”“鮮花插在牛糞上”“勸人一句值千金,教唆別人古井深”,學生從這些比喻、反問、對比、夸張等手法的運用中,很快就領悟到修辭那生動的語言技巧和鮮明的表達效果。
(2)學習廣告語、導游詞、描寫特定人物或場境等。如先讓學生課外去找廣告語、導游詞,品味其語言的生動形象,進而依據近期課文所學的一些修辭手法動手學寫學說。一些成功例子讀后,讓人如沐春風:如勸人愛花“花在綠中笑,人在美中醉”;宣傳環保“不亂排廢,讓國人不再憂天憂地”;替湄洲島寫導游詞:拜天上圣母,品人間美味;虔誠朝拜媽祖,愛心奉獻社會……這樣的訓練多了,同學們就切實明白了修辭對語言的“美容”作用,就一定會在以后的實踐中大加運用,以求表達得精彩動人,這就已經把知識轉化為技能了。
二、聯系生活,品詞析句,感悟語意
在閱讀教學中,對一些課文遣詞造句的精妙之處,教師可列舉生活實例,以促進學生理解,或借助設境、變換、改寫等形式來比較,讓同學運用已有生活經驗細加揣摩,從中體會語言的內在表現力,體味作者表達的情感,從而逐步提高感受語言的能力。隨手拈來幾個教與學的實例:
老舍在《貓》中寫“貓用身子蹭你的腿”,教師引導學生討論:這“蹭”字能改成“刮、摩”等其他的詞嗎?學生在一番探討后,有位同學的發言令人動容,他回憶自己童年常常“蹭”著父母撒嬌,而換上其它詞,就難傳這人貓親密之“情”了。
再如,古詩“笛弄晚風三四聲”這一“弄”字,看似平常,卻意蘊深邃。筆者這樣引導學生加以揣摩:身邊人迎風吹笛只有三四聲,那意味著什么,學生用生活經驗領會了這“嬉戲”的情趣,對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的特點就不難想象了。揣摩“僧敲月下門”中的“敲”,只要讓學生聯想自己置身鬧市夜晚回去能不能“推”,就必然知道深山老林的寺門月夜要不要“敲”了
有些文章的句子滿含哲理。如琢磨《魚游到紙上》文中的這二句話:“魚游到了紙上”“魚先游到我的心里”。筆者這樣逐步啟發學生:按你們的生活經驗,能把魚畫活了,說明畫功怎樣呀?怎樣才能做到胸中有魚呢?學生聯系自己的學習實際與眾多成功人士的艱辛付出,自然悟出了“功夫深處自然成”的道理。
總之,不論是感知詞句的深邃涵義,還是體味作者表達的情感,教師只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來啟發學生細加咀嚼,便會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讓他們茅塞頓開,透徹感悟。
三、聯系生活,解疑釋難
在閱讀教學中,對課文的一些疑點難點,教師如能聯系生活舉例點撥闡釋,就一定能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充分調動其思維積極性,從而掃除障礙,較快獲得理解學會運用。舉隅如下:
1.解析疑點。古人說讀書貴有疑,有疑說明善于思考,最終必有所得。如教學《山雨》一課,學生讀文末三段頗感疑惑:作者寫風雨停了“山中一下子變得寂靜了”,為什么還寫“遠處鳥兒啼囀,近處雨珠滴落的‘丁冬'音響”,這不是矛盾嗎?筆者當堂要求全體同學化身入境閉眼靜聽幾分鐘后說感受,同學們說聽到了老師翻書的“嘩嘩”聲,教師說這是體現了安靜還是嘈雜?同學們立刻報以會心的微笑。我當下板書“以聲寫靜”,同學們心中疑團隨之渙然冰釋。
2.掃除難點。面對文本難點,需要師生共同合作探究。如課文景物描寫之處甚多,作用各不相同。為促進理解,可以讓學生作體驗式學習的例子舉不勝舉:如學習描寫四季景物的課文,筆者隨之就要求同學課外去親近大自然,以更好領會作者生動描繪大自然之美的精妙。探討《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為什么濃墨重彩渲染了狂風冰雹的兇猛,教師啟發學生思考自己作文寫勞動為何不是烈日當空,就是寒風刺骨?學生經過聯想,終于明白課文寫環境的惡劣是為反襯建設者們的不屈精神和昂揚斗志。研讀《白楊》一文生動刻畫白楊樹挺拔之美的作用。教師這樣引導學生思考:老人祝壽,人們送“松鶴圖”寓意何在?學生說是祝愿老人如松常青如鶴長壽,教師點贊這就是“借物喻人、托義于物”。凡此種種借助生活實例讓學生進入文本,以身體之,以心驗之,則必能讓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那學生具備自能讀書的能力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借助教材,以生為本,熏陶感染,促進全面發展
新課標指出,要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根據文本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精神的特點,重視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教師責無旁貸。如學《只有一個地球》等,要他們從小懂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學習《媽媽的清單》《慈母情深》等,讓學生體會父母養兒育女的艱辛,聯系實際談感想,抒寫“寸草春暉”的感恩之情;讀《尊嚴》《圓明園的毀滅》《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激勵同學從小立大志學本領、努力自強自立,力爭長大能為振興中華貢獻一份力量;學習《走進信息世界》,讓同學感受科技的日新月異,自己面對世界未來的任重道遠……這一系列情感的熏陶,認識的提高,品質的養成,決不是一課一時的說教可得,而需要教師聯系社會實際,聯系學生思想實際,持之以恒,吃透文本,巧妙滲透,讀寫聽說并舉,才能促進學生正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生成。
綜上所述,我認為聯系生活實際啟發學生,確實是拉近語文與生活的距離、深入淺出開展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師只要深入生活,有心搜集,精心運用,就必定能讓它發揮出激發興趣、化難為易、促進理解、提高能力的奇特作用。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談語文教育:怎樣學好語文[M].浙江文藝出版社,2012.
[2]盧耀珍.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J].基礎教育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