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愛清
【摘要】小學生作文時,首先遇到的是不知道寫什么的問題。作文難,首先難在無話可說,無物可言。因此,小學生作文訓練必須從“看、想、說、寫”入手,解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問題。教師首先要調動學生的內在因素,啟發學生作文的愿望,開拓思路,指導學生觀察社會,觀察生活,在不斷地“看”“想”中積累素材,從中選擇作文材料,組織材料,說真話,說實話。
【關鍵詞】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觀察
一、“看”與“想”是學生作文的前提
“看”既觀察,“想”既思維。“看”是發現材料的過程,“想”是整理材料的過程,只有認真的去看,才不會對周圍的人的事熟視無睹,才能做學習和寫作的有心人,只有把看過的事情反復想一想,才能悟出道理,才能加深對事物的記憶,由此看來,“看”與“想”確實是學生作文的前提。
指導學生作文,首先要從指導學生正確的“看”與“想”入手。教師要加強“看”的指導,提高學生觀察的能力,養成留心觀察社會和生活中人、事、物的好習慣,從而積累大量的作文素材。寫日記便是一種記錄“看”與“想”的好方法。在指導學生寫日記時要盡量記一些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情境和感受,有關景物和場面及觀察后的體會和啟示。另外,還要十分重視課內和課外的閱讀,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豐富學生作文內容。在閱讀過程中讓學生每人準備一本讀書筆記本、剪報冊,并隨時翻閱、聯想、想象,隨著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事物的觀察、思考以及積累,會成為學生寫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二、“說”是學生作文的基礎
“說”可以表達所見所聞,可以反映思維的過程,“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就是這個道理,很多文學作品特別是故事都要經過看過的人去說才能流入社會,然后經過文學工作者加工才能成為文學作品,所以“說”是學生作文的基礎,這是一個樸素的道理。
要做到從“看”“想”“說”入手指導學生作文,除了要重視通過平日的“看”與“想”來累積素材,還要注意把“看”“想”“說”的訓練方式貫徹到作文教學的全過程。動筆作文之前,先要指導學生從思考寫什么入手。俗話說得好“萬事開頭難”,那么怎樣才能把寫與平日的積累有機地結合起來呢?那就要努力做到寫之前想與說的有機結合。俗語說“言為心聲”,有所思才有所悟,有所悟才有所感,有所感才有所發,這樣就要根據作文要求,盡量提出一些拓寬學生思路的問題讓學生思考,然后根據問題展開討論,各抒己見,幫助學生打開記憶的閘門,這就是思悟感發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能僅滿足幾個人說就行了,而是要讓大家動起來,都積極參與這個過程,這樣有些學生邊聽邊會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也會躍躍欲試。如在寫“xx,我想對你說”這篇文章時,根據要求設計這樣幾問:“你心里是否有話對某人說”“最想對誰說”“說什么”“是由一些什么事情引起的”,這一系列的發問,便會引起學生的興趣,所說的話是由感而發而不是空洞無物。經過這樣一番說作文,試想在下筆時哪能無話可寫呢?當然在學生有了說的激情后,教師還要適時引導學生說完整話,說連貫話,說得有條理、有層次,也就是言之有序;哪些該詳細些地說,哪些該粗略地說,通過說建立起作文的雛形。此外,在說的過程中還要適度地展開互學、互評、互改。引導學生博采眾家之長,像蜜蜂采蜜一樣,使自己所述的作文更加完整,更加豐富多彩。
所以,動筆之前的說至關重要,俗話說“水到渠成”。引導學生把日常生活中的經歷和寫作密切配合,寫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和想到的內容,寫起來才得心用手。
三、“寫”是學生作文的目標
“說”是學生作文的前提,“寫”才是學生作文的根本目標。因此,要注意說不等于寫,因為從口頭語言到書面語言還有一定的距離,所以還要十分重視寫的指導,要幫助學生提高把口頭語言變為書面語言的能力。
學生動筆完成了初稿,只能算“初戰告捷”,當帶著初稿走來渴望老師給予肯定時,要給予學生積極熱情地指導。就指導學生個性所寫作文而論,要做到巧點播,而不是籠統地下評語。應根據學生作文的實際情況,從作文內容,形式和結構上給予指點,使其明確修改方向。教師通過有目的地看部分初稿,做到由點到面,由表及里,了解全班學生的主要優點,和普遍存在的問題,在全班加以強調。然后把修改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從遣詞造句,結構篇章入手,修改自己的作文,通過點播引導他們按順序寫,圍繞一個意思寫,抓住重點寫,寫自己最想說的話,表達自己最想表達的真情實感。
正如語文大綱中所說:“語文學習應注重聽說讀寫的相互聯系,注重語文與生活的聯系,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由此說明,正確進行“看”“想”“說”“寫”的訓練,的確是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