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世鵬
摘要:農村“廁所革命”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一項讓農民群眾受益、百姓滿意的基礎工程、文明工程、民生工程、健康工程、幸福工程,必須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統籌推進,久久為功。本文結合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農村“廁所革命”的實踐,分析了目前農村“廁所革命”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廁所革命 統籌推進 對策措施
“廁所問題不是小事情,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內容,城市和景區要抓,農村更要抓,各地都把這項工作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點工作加快推進,努力補齊這項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的短板。”按照這一要求,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近年來大力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將其設計成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群眾生活品質進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采取有效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明顯提高。
一、固原市農村改廁現狀分析
固原市農村衛生廁所改造受到人口分布、村鎮建設、水資源、氣候條件等因素影響,呈現出越冬防寒困難、可利用水資源緊缺、適宜改造模式單一等特點。
(一)基本情況
固原市地處寧夏南部六盤山地區,屬丘陵黃土高原暖溫半干旱氣候區,是典型的大陸性氣候,最大凍土層深度約1.21米。2018年末,全市常住總戶數為 35.2萬戶,常住總人口124.2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7.12萬人,鄉村人口77.11萬人,城鎮化率為37.93%;農村戶數32.13萬戶,常住農村總戶數246826戶;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556.7元,比上年增長11.4%;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992元,比上年增長4.1%;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3.9%,比上年提高1.4%;可利用水資源總量2.49億立方米,農村自來水入戶率98%以上,供水保證率達到95%,人均供水標準40升/日以下,實現“互聯網+人飲”全覆蓋。
(二)農村改廁情況
近年來,固原市各級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國家、自治區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惠民政策,大力推進農村衛生廁所改造工作。2018年底,全市改造衛生戶廁總戶數45866戶,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為18.58%;鄉村公廁建設完成684座(其中無害化衛生公廁45座)。2019年,全市衛生戶廁改造完成18064戶,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25.90%,鄉村衛生公廁建設完成35座。結合當地農村廁所改造實情,戶廁改造需資金約5000元/戶左右,在國家、自治區安排補助資金的基礎上,市、縣積極配套相應補助資金,宣傳動員農戶籌資籌勞,加快推動農村廁所改造工作。根據當地農村衛生廁所改造模式分析,固原市主要以水沖式廁所為主。同時,結合干旱山區資源硬性約束,開展了一些農村衛生旱廁試驗示范,以期逐步形成分類施策,因村因戶推進不同模式農村衛生廁所改造工作。
1.完整上下道廁所。即具有完善的給水和排水設施的廁所,糞便沖入下水道后有集中的處理設施,主要適宜在農村經濟發展較好,配套生活污水收集管網和處理設施,相對集中的居民區或靠近城市的村鎮。2019年,全市完整上下道廁所推廣改造數量約占總數的29%。
2.三格化糞池廁所。這是我國廣泛推廣的一種無害化衛生廁所,具有結構簡單、易施工、流程合理、價格適宜、糞便無害化處理效果好的特點,主要適宜在農村經濟發展較好、交通便利、糞污便于收集運輸、居住相對集中的村莊。2019年,全市三格化糞池廁所推廣改造數量約占總數的70%。
3.其他類型廁所。主要有糞尿分集式、生物降解馬桶、雙坑交替式等。糞尿分集式廁所指主要對糞便處理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一種生態衛生廁所,糞、尿分別收集,基本無需水沖刷,尿液可直接利用,糞便通過干燥脫水加草木灰等偏堿性覆蓋物可以達到無害化,具有建造簡單,造價低的特點。2019年,全市改造其他類型衛生廁所數量占比不到總數的1%。
(三)農村改廁思路
針對這些區域特點,固原市對農村廁所分類施策、因村因戶推進。靠近城鎮、污水處理系統完善的村莊,根據規劃設計選擇完整下水道廁所,糞污直接接入城鎮污水管網集中處理;交通便利、經濟條件較好、居住相對集中的村莊,選擇節水防凍型三格化糞池廁所,糞污處理進行聯戶聯村收集,通過糞污處理站和有機肥加工廠進行資源化利用;居住比較分散、經濟條件和基礎設施較落后的干旱山區村莊,選擇糞污無害化處理衛生旱廁;地下水位較淺的河道區等村莊,高度重視地下水源保護,選擇適宜改廁類型。
二、固原市農村“廁所革命”存在的問題
固原市地處寧夏南部丘陵干旱山區,受自然資源和氣候條件制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人口居住相對分散,水資源緊缺,冬季寒冷。雖然近年來農村廁所改造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總體規劃滯后,引領作用發揮不充分,建管脫節,管護機制不完善。二是技術模式單一,宣傳培訓不到位,農戶缺少系統的技術培訓與指導,對新建衛生戶用廁所使用管理技術不懂,不會日常管理和糞污處置,加之對新事物認識接受較,導致建而不用、使用率較低。三是部分區域受自然環境、經濟條件和水資源等限制,改廁技術模式適應性較差、使用率較低,導致農村改廁工作推進比較緩慢。
三、科學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工作的對策
(一)統籌兼顧,科學規劃
根據水資源和立地條件,統籌兼顧鄉風民俗、農村經濟、改廁技術和配套設施等內容,完善農村改廁規劃管理制度,科學編制“多規合一”適宜、實用的規劃,引領農村“廁所革命”總體設計,結合村莊發展定位、發展規模、人口情況、空間布局,穩步推進實施。
(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
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應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原則,結合農民群眾支持度高、農村基礎設施配套完善、改廁條件適宜的區域,加快實施整村推進,整村規劃設計,整體組織發動,同步實施戶廁改造、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后期運維管護機制,逐步覆蓋具備條件的村莊,輻射帶動區域村莊整體推進。
(三)試驗示范,篩選模式
針對北方高寒地區水資源和冬季寒冷氣候因素制約,加快產學研推融合,推進農村衛生廁所冬季防凍技術與設備的開發研究。引進國內外農村改廁新技術、新產品,進行不同類型、不同模式試驗示范,分析研判,篩選出適宜當地農村改廁技術模式,符合技術標準的產品,因村因戶,分類施策。
(四)宣傳培訓,營造氛圍
加大農村“廁所革命”宣傳力度,多層次、全方位宣傳農村改廁的重要意義,加強廁所日常管護、衛生防疫、糞污處置等宣傳培訓。加快培育一批愛農村、懂技術、會管護的“明白人”,確保農村衛生廁所用起來、管護好。同時,要充分發揮共青團、婦聯、學校等基層組織優勢,廣泛發動群眾,激發農民群眾改廁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五)調研督導,完善體系
加快建立農村改廁調研督導機制,科學設置指標,強化評估;落實督導激勵措施,完善群眾監督制度,健全農村廁所改造監管體系。按照建、管、修、用并重原則,建立健全鄉主導、村實施、戶管護的三級聯動農村廁所長效管護運維機制,保障農村廁所改造常態化運行。以行政村為單位,因村、因地推進農村廁所糞污分散處理、集中處理或接入城市污水管網統一處理,逐步完善農村聯戶、聯村、村鎮一體化治理體系。
(作者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責任編輯: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