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基于語言建構和應用的角度引導學生展開演講活動單元學習,促使他們真正提升演講能力。在單元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分析演講稿的文體特點,揣摩其語言特點,并在設計演講稿的時候融入個性想法和生活案例,最后通過隨堂練筆活動展開實踐,這樣才能構筑讀寫結合的演講活動單元教學內容,讓學生全面提升語言綜合能力。
【關鍵詞】語言建構與應用;演講活動;初中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34-0105-02
【本文著錄格式】謝琨.基于語言建構與運用視角,探析演講活動單元教學策略[J].課外語文,2020,19(34):105-106.
演講稿是演講者在演說前根據口頭發表的需要而寫出來的文稿,也是演講者現場演講的主要依據,是將無聲語言轉變成訴諸聽覺的表情達意的有聲語言的過程。在初中語文課本中,演講稿的數量并不多,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演講稿的機會也比較少,很少積極展開自主創作。為了促使學生認識到演講稿的特點,教師要基于語言建構和應用的角度設計相應的單元教學策略,促使他們以演講稿為基礎,學會正確、熟練、有效地應用語言文字,進而發展語言建構方面的核心素養。
一、分析文體特征,發現規律
能理解并掌握漢語運用的基本規律,憑借語感和語言運用規律進行交際活動,這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單元教學中,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從閱讀總結開始,要鼓勵他們抓住文本的特點進行分析,提煉出演講稿具有針對性、互動性的特點,看到其邏輯性和審美性相互統一,應變性和鼓動性相互協調的特點,在這個基礎上展開寫作實踐活動,學生的參與效果就會更好。
學習《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時,教師引導學生閱讀這篇演講稿,并結合其中的具體內容揣摩演講稿的文體特點。教師首先提出問題:“‘格物致知精神,這個話題對于大家來說是否顯得較為艱深呢?那么,在傾聽了演講后,你對什么是格物致知的精神是否有了了解呢?作者如何將復雜的哲學原理轉化為簡單易懂的內容呢?”學生發現作品中運用了“王陽明”的例子,將哲學原理轉化為“‘格院子里的竹子”這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一下子拉近了人們和哲學思想之間的距離。教師又引導學生思考作品如何讓聽者感覺沒有距離感,更具有針對性。學生發現作者從親切的交談開始,說了自己為何要進行這次演講,讓聽者覺得很有針對性,同時,“在這方面,我有個人的經驗為證”等話語讓聽者覺得作者是在和自己交流,增強了互動性。在結合具體文章進行分析時,學生逐步掌握了演講稿的特點。
教師要組織學生積極閱讀演講稿,并嘗試體會其中的關鍵性語段,感受其中的感染力,從具體例子出發,總結出演講稿的特點。這樣學生就能展開下一步單元學習,通過深入揣摩深化對于演講稿特點的認識。
二、揣摩語言特點,暢快淋漓
能在已經掌握的語言材料中抽象出關鍵點,掌握語言特點,這也是語言建構和應用能力的重要內容。在學生初步掌握演講稿的特點后,在單元學習中教師要引導他們嘗試深入下去,揣摩演講稿的語言特點,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重點段落誦讀出來,并體會演講者當時的情感。學生會發現演講稿不僅具有口語化的特點,而且還常常具有生動感人的特點,能將枯燥的內容轉化為具體的詞句。
《最后一次講演》是一篇十分具有煽動性的演講稿,其語言十分有特點。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作品的語言特點,首先鼓勵學生抓住作品中的對比手法來分析,思考作者為何說出“這是某集團的無恥,卻是李先生的光榮”這樣的話語,讓學生看到聞一多對反動派的憤怒,看到對李先生的贊揚。此后教師又引導學生探究作品中的心理描寫,思考作者為何要加入“不知他們是怎么想法,他們的心理的,什么狀態……”等內容。學生發現作者通過心理剖析,準確無誤地戳穿了敵人虛弱的本質,給了人民群眾強大的動力。最后教師又引導學生探究作品中引用的例子,學生發現“‘一二·一事件”和“李公樸被害慘案”也都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能展現出對英雄的歌頌,揭示了反動派必敗的道理。在這樣一番分析后,學生清楚地看到了文章酣暢淋漓的語言特點。
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片段模仿,這能為下一步的個性化創作打下基礎,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演講稿的寫作訣竅。
三、設置個性思路,引人深思
在把握了演講稿語言的特點后,教師要在單元教學中設計個性化感悟的環節,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思考如果自己來創作同主題的作品,會如何將自己的個性融入作品中。這樣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試著將深刻的思想、典型的材料和合理的結構融入演講稿的創作中。
學習《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擇》時,教師引導學生先探究作者的創作思路,然后再思考如果 自己創作同主題的演講稿,會從哪些方面入手進行創作。為了讓學生對該演講稿有全面了解,教師還鼓勵學生拓展閱讀,嘗試自主閱讀全文。在此基礎上,有學生先總結了作者的創作思路:“作者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生活歷程來寫的,抓住生活中若干個有重要意義的片段,說出自己的選擇,并說出當時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苯處煿膭顚W生思考:“你是否喜歡這樣的寫作方法,如果要你創作同主題的作品,你會如何做呢?”如有學生思考后提出:“我會將想象和真實結合在一起寫作,想象一下如果我沒有這么做,可能會出現的結果,然后再對比我做出抉擇后的生活變化,這樣或許能讓聽者感到更大的震撼。”教師鼓勵學生嘗試創作,展現自己的創意。
教師鼓勵學生在演講稿的開頭設置小故事,抓住聽眾的心,此后則要關注如何融入個性化的看法,讓聽眾明白自己獨特的想法,適當地加入舉例子等部分的內容,能讓演講不僅新穎,而且更實際,能更好地打動聽眾。
四、聯結生活案例,鮮活生動
語言建構和應用能力要求學生能結合具體語境有效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并和不同的對象進行溝通交流。在設計演講單元教學策略的時候,教師也要注意這一點,要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能將聽眾熟悉的生活案例融入演講稿中,讓作品變得鮮活而生動。教師要鼓勵學生結合核心問題進行搜索,看看哪些例子更為適合。
學習《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擇》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如何選擇例子,學生發現作者所選擇的都是自己生活中的實際例子,由于本人就是當事人,所以能寫得格外生動,在演講的時候也會讓聽眾能形成共鳴。此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打算寫一份演講稿,但是自己在生活中又沒有什么具體的例子,那么,你會如何構思呢?”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認識到可以通過上網搜索有特點的例子來進行補充,同樣也能讓文章變得更鮮活。如有學生提出:“如果我要寫一份演講稿,介紹在‘肺炎防疫時期戰斗在第一線的英雄,號召大家做好自我防護工作,那么我就要上網搜索一下具體的例子,并加入想象,讓表達更細膩。”
教師鼓勵學生思考運用哪些不同的方法能收集到更多的生活案例,學生很快會發現,除了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進行案例搜索以外,還可以通過上網的方式,了解人們熟悉的熱門話題,并將其納入演講中,這樣也能很好地引起聽眾的共鳴,讓演講稿更有感染力。
五、內化寫作方法,隨堂實踐
實踐應用是語言建構的重要內容,學生要試著將自己掌握的語言活動經驗轉化為具有個性化的語文學習方法,并在語言實踐中自覺運用。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展開讀寫結合的實踐活動,嘗試結合課本的主題或其他生活中常見的主題展開自主創作。這樣學生就能內化掌握的方法,提升實踐能力。
學習《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25周年》后教師鼓勵學生展開讀寫結合的活動,圍繞即將舉行的校運動會撰寫演講稿:“我們學校的運動會已經延續很多年,是一年一度的傳統活動,那么,你是否能寫一個演講稿,號召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到運動會中呢?”學生將自己掌握的寫作方法融入了實踐中。有學生提出:“寫作的時候要注意語言的感染力,要讓聽者覺得熱血沸騰,不由自主地想要報名?!边€有學生提出:“我覺得要寫出共鳴,可以寫一下自己如何參與體育活動,改善體質的故事,這樣比空洞地喊口號會有更好的效果?!边€有學生提出:“我覺得要細膩生動地介紹運動員的風采,這樣也能起到感染的作用?!苯處熆隙舜蠹业恼f法,并鼓勵學生展開創作,看看誰的作品最精彩。
在學生展開寫作實踐后,教師要組織他們進行現場演講活動,并反思演講的效果是否好,這樣才能讓單元教學活動顯得更為完整。同時,學生也能得到更多的收獲,體會到演講稿現場感、通俗化等特點,進一步進行知識內化。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語言建構和應用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之一。語言建構和應用能力要求學生積累較好的語感,能形成完整的語言系統,能掌握語言規律,學會結合語境展開交流,能積極展開實踐運用,所以在構筑演講單元教學的時候,教師也要基于這幾點展開教學設計,這樣才能促使學生真正掌握語言,并在豐富的語言情境和實踐中學會演講稿撰寫的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