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與思維關系密切,文章的第一部分就從思維與語言關系的角度論述了漢語思維意識培養的必要性,這是研究的前提。文章第二部分分析概括了漢英思維的不同特點,這是培養漢語思維方式的前提。第三部分從漢字和詞匯的角度講清楚了漢語思維在語言要素中的體現,這是培養漢語思維的切入點。第四部分在前面三個部分的基礎上,針對漢語思維培養從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兩個方面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漢語;英語;思維方式
【作者簡介】寶歡歡(1995-),女,蒙古族,遼寧阜新人,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使用漢語、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而如何學好漢語也是學術界比較重要的問題。目的語思維對于語言學習是否有影響,有多大影響,目前尚未有定論,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具備漢語思維并不一定就能學好漢語,中國小孩學不好語文的比比皆是,不過不具備漢語思維是一定學不好漢語的,以英語的思維方式學習漢語,得到的僅僅是符合漢語語法的英語。
一、漢語思維意識培養的必要性
談到漢語思維意識培養的必要性,那就要先弄清思維與語言的關系。思維與語言的關系主要有三種說法:亞里士多德認為“思維決定語言”;沃爾夫和薩丕爾認為“語言決定思維”;第三種說法是“思維獨立于語言”。以下兩個部分一是概括了“思維與語言關系”的前兩個觀點,正面證明了思維對語言的重要影響,二是對于“思維獨立于語言”這個似乎否認了培養漢語思維意義的觀點做出了回應。
1.思維對語言的重要影響。“思維決定語言”是本文的證明材料,既然思維決定語言,那么想要學好一門語言,那就一定要有該語言的思維方式。至于“語言決定思維”,語言不用多做解釋,本文的研究對象英語和漢語都是語言。思維方式是人們進行思維的具體模式,這種模式體現著一定的思維方法和一定的思維內容。再談回語言決定思維,也就是說假設學好了漢語,那就等同于同時掌握了漢語的思維方式,從辯證法的角度來講,語言決定思維,那么思維一定會反作用于語言。因此,無論是思維決定語言,還是語言決定思維,學習漢語都要熟悉甚至理想情況下要掌握漢語的思維方式。
2.“思維獨立于語言”的觀點。思維與語言的第三種理論觀點“思維獨立于語言”似乎否定了研究漢語思維的意義。持有該觀點的學者是楊守忠老師。他的觀點有強調思維的獨立性與重要性,是說思維不是必須依賴語言的(我們不能否認聾啞人的思維能力;初學者在表達某一思想時,需要先轉成自己熟悉的語言,再譯成目的語,但只要熟練就可以,靠的并不一定是漢語思維)。
但是楊老師也并沒有完全否定語言對于思維的作用(狼孩脫離人群,超過一定的發育水平后再回到人間,思維能力也無法恢復了)。而且蔣楠很快對楊守忠的說法提出了有力的反駁意見:用外語思想是外語學習要達到的境界,也是學習外語的有效方法。至此,思維與語言的關系雖然沒有定論,但結論是:語言離不開思維,思維離不開語言,學好語言,可以拓寬另一種思維方式。熟悉并掌握一種思維方式,有益于學習一門語言。
二、漢英思維的不同特點
上一個部分分析概括了培養漢語思維的必要性,本部分就要論述漢英思維的不同特點,因為英語母語者如果不是要學習新的語言,也許都不會有英語思維這個概念,更別提漢語思維了。那么培養英語母語者的漢語思維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漢英思維的差異在哪里。
1.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漢語重形象思維,而英語重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比較符合語言學領域的解釋分別是:形象思維,“伴隨、憑借著感性形象并融和著聯想、想象、情感的思維活動”;抽象思維是指“依靠概念通過判斷和推理來反映事物本質特征和內部聯系的思維形式”。
漢民族重形象思維,崇尚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所以一切人和事物都應該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這個觀念。我們注重直觀經驗,以感覺、知覺、表象為依據,用具體的形象表達抽象的內容,如最初的甲骨文就是最好的印證。
而英語母語民族重抽象思維。英語母語民族往往通過對事物感性認識的分析,達到對事物的理性認識,因而語言表達比較抽象。英語為表音文字就是最好的印證,那一個個字母,在創造之初,就是虛化抽象的結果,進而由詞根詞綴等方式形成一個個詞匯,很明顯就是概念、判斷、推理的思考方式。
2.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康德認為悟性是按照頭腦中先天就有的概念、范疇(如因果性、必然性、規律性等)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整理,從而構成科學知識。而理性的思維,則是指以對概念的本性研究為前提的辯證思維。
漢語重悟性思維,比如語言學上的那個經典例子“雞不吃了”,學術界認為這是個歧義句,通常要靠補充語境,才能對句子進行理解。而英語這種情況就比漢語要少得多。
英語重理性思維。英語的語法規則都是非常嚴謹的,比如一個問句:“吃飯了嗎?”(Did you have a meal? Have you had a meal?)漢語直接回答:“吃了”。而英語光是問句就要涉及人稱、時態的問題,不可缺成分。
3.主體思維與客體思維。認識論中的一對范疇,主體指有意識、有實踐能力的人,它具有能動性和創造性。客體是相對于主體而言的,是指進入主體的實踐和認識范圍的對象。
主客體思維主要體現在漢語重主體意識,英語重客體意識上,最明顯的就是在語法上,漢語主要是“人”做主語,且是主動語態居多,英語多“物”做主語,且經常是被動語態居多。
三、漢語思維在語言要素中的體現
培養漢語思維很重要,漢英思維方式的差異上面也已經基本論述清楚,接下來就要論述漢語思維存在在哪里,才能由此談到培養漢語思維。
1.漢字中蘊含的漢語思維。漢字中蘊含的漢語思維要從“六書”談起,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象形字推演回去都是圖畫,體現著漢語的形象思維和整體性思維。指事字、會意字、形聲字體現著漢語的形象思維和悟性思維,每個字都并非抽象而來,而是有著說得通的緣由。“刃”(指事)是“刀”添上了一筆;“從”(會意字)是兩個人。形聲字的例子那就更多了,形旁和聲旁各司其職,形旁體現著漢語的形象思維,聲旁加形旁的結合更是體現著漢民族的悟性思維。
2.詞語中蘊含的漢語思維。有類詞被稱為文化詞,即使是了解了構詞法,理得清主謂規則后仍然不容易理解。比如蘊含著故事的詞、蘊含著特殊意義的詞,尤其是同一個物品中由于兩國文化的不同從而造成的誤解與困惑。比如最常見例子,與狗相關的詞,英語中偏褒義,漢語中偏貶義。如果學習者能夠使用漢語思維來思考,不但學習過程中會更容易,而且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今天,接受新詞新語會更快,甚至創造新詞新語也并非不可能。
四、漢語思維意識培養建議
1.教師的教學策略。姚念賡老師曾表示:在國外聽華人講英語或是看國內學者寫的英語文章都比較好懂。這說明本族語對學習外語有一定的影響,不論是發音還是對語言的組織,華人講英語無可避免的是套著英語語法的漢語。同理,對于對外漢語教學來說,不注重培養漢語思維的英語學習者說出的也是套著漢語語法規則的英語,甚至連套著漢語語法規則都做不到,因為漢語的語法要比英語復雜得多。姚老師外語思維的研究對象是“英語”,對于英語母語者學習漢語也同樣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首先,老師要樹立漢語的思維意識,不管是母語是漢語的老師,還是母語是英語的老師,知識儲備都不會差到哪里去,但并不是每個老師都有漢語思維意識的。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在漢字和詞匯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漢語思維意識,因為上面的論述也證明了漢語思維意識就存在在每一個字、每一個詞當中。最后,老師在教學過程后要進行教學反思,該種教學方法的效果如何,應該如何改進。除了在課堂中,在課堂外生活交際中也要注重漢語思維的運用和培養。
2.學生的學習策略。在二語習得理論研究中,對于學習策略做出分類的,主要有三個學者:SKkehan、O'MallOey、Oxford。適用于漢語學習、培養漢語思維意識的策略主要有:跨語言比較策略、歸納策略、監控策略、自我評價策略。
對于培養漢語思維意識的英語母語者的學習策略,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學生要樹立漢語思維意識的概念,因為學習漢語的詞匯語法還遠遠不夠,一定要在頭腦里牢牢記住這個意識。其次,要在表達中排除母語的干擾(用英語思維帶入錯誤表達),這是跨語言比較策略和歸納策略的應用。比如,最常見的時間和地點狀語喜歡后置的英語思維。最后,對于沒有語境的學習者,要使用思維轉換法。這是監控策略和自我評價策略的應用。因為漢英有相同,有差異,當有相同的用法時要善用相同的地方學習;當發現有不同的地方要明確比較英漢兩種語言在思維上的差異,并有意識地去糾正原有的思維習慣。
五、結語
本文第一部分論述了培養漢語思維的必要性,語言與思維的關系密切,可以說熟悉掌握漢語思維不一定能學好漢語,但不掌握不熟悉漢語思維就一定學不好漢語。接著通過論述漢英思維的差異、漢語思維在語言要素中的體現,為最后一部分提出建議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漢語教學中句子段落的正確性很重要,但最關鍵的是表達方式的合理,也就是平時所說的“地道”。最后一部分的建議,從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兩個方面提出,一是提高師生對思維意識的重視,二是注重文本的作用,因為漢語思維就存在在文本當中,最后是把英語和漢語進行對比,推論二者的同和異,并提出在異的部分進行思維方式的轉換。
參考文獻:
[1]李現翠.中西思維差異對漢語課堂提問的影響[D].陜西師范大學,2012.
[2]李若.漢民族的思維特點與對外漢語詞匯教學[D].南京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