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優秀的翻譯文本需要兼顧意義準確與詞句準確兩個要素,作為翻譯文本的有效表達,修辭格能夠有效豐富語言、提升美感,對于增添語言表達的生動性具有積極影響?;谖幕嘣臅r代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下對修辭格的翻譯要求不同,跨文化翻譯對修辭格有了更高標準的要求。作為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新興翻譯理論,生態翻譯學是一種基于東方哲學倫理思想的全新翻譯理論,更是第一個完全根植于亞洲文明并且真正區別于歐美文明體系的原創翻譯理論,它著眼于文本自身的語言背景與生態系統,提出了“翻譯即適應與選擇”的翻譯理論。本文基于生態翻譯學的基本概述與實際應用意義,探尋生態翻譯學視域下英語修辭格翻譯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生態翻譯學;英語;修辭格;翻譯
【作者簡介】龍晶晶(1980.07-),女,湖北嘉魚人,東莞理工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修辭、翻譯。
【基金項目】廣東省哲社科規劃項目《評價理論視閾下的修辭翻譯研究》(GD18XWW25)。
一、引言
語言具有表情達意的基本功能,根據環境不同、地域差異,不同情境下語言具有不同形式的表達方式。實際上,無論是生活中口語化的語言,還是寫作過程中所用到的書面語,其語言表達下的內涵本質是相同的,不同之處則在于語言中所蘊含的情感與文化,究其根本,這便是修辭格的應用所帶給語言體系的差異。修辭格是對語言藝術的有效使用,又可以稱作文本修飾或是修辭手法,陳望道先生在《修辭學發凡》中曾這樣形容修辭:“修辭原是達意傳情的手段。主要為著意和情,修辭不過是調整語辭使達意傳情能夠適切的一切努力”。修辭作為“調整語辭”的手法,貫穿著文本翻譯的全過程,與翻譯文本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也成了影響語言美感的重要因素。漢語語系中的修辭依據種類的不同主要有比喻、擬人、反問、排比、押韻等多種形式,而在英語語系之中也同樣有著多樣的修辭結構。基于漢語語系與英語語系的不同文化背景,即便是相同的修辭格,在使用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形式與所使用的詞匯也是不盡相同的,這就需要充分發揮文本翻譯的作用。
翻譯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對目標語言的運用,對對象語言進行全方位地還原與“再現”。準確地表達文本的含義是翻譯的基本要求,既能準確地表達文本含義又能傳輸文本感情是一篇翻譯文本的必然要求,而真正優秀的翻譯文本不僅僅要做到“形似”更要實現“神似”,這才是每個翻譯學者所追求的最終目標。正如陳望道先生所言:“修辭的任務完成了,語言也就呈現出美質”。在文化多元化的跨文化時代背景之下,作為一種積極的修辭手段,英語修辭格在具體翻譯過程中如何辨析傳譯文本的形式與神韻便成了翻譯學者所需解決的主要問題。
二、生態翻譯學概述
生態翻譯學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新興翻譯理論,其主要內容是依據語言的對應來形成文化的對應,由此使得閱讀翻譯文本的讀者真正體會到文本原作者的同等表達意境與思想內涵。在翻譯的過程之中,需要充分結合語言自身的“生態環境”與“生存背景”,形成不同語言之間有效的對應關系,從而形成有針對性的翻譯,這便是生態翻譯學的主要翻譯技巧。由于這一理論思想與生態系統中的“自然選擇”理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而被稱之為生態翻譯學。這一概念最早源于胡庚申教授所提出的生態翻譯學理論,后又在《翻譯適應選擇論的哲學理據》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闡釋與深化。文中提出了“翻譯即適應與選擇”的理論思想,這主要源于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與生物進化論之中的“適者生存”“自然選擇”思想,兩者的有機結合,便形成了生態翻譯學的雛形。此后,胡庚申教授在此基礎上以整合性的手段,再一次豐富了生態翻譯學這一理論體系,倡導“三維轉換”的翻譯原則,即語言維、文化維與交際維之間的適應性轉換。優秀的翻譯作品往往是翻譯者自身的能動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轉換下的結果,評價翻譯作品的優秀程度便可以以“整體適應選擇度”為評判依據,對文本翻譯進行整改完善。就整體發展趨勢而言,生態翻譯學理論體系仍存在較大的進步空間,并且也存在著許多有待學者解決的問題,這還需要相關研究學者進一步架構并完善生態翻譯學理論體系,以實際行動實踐、促進生態翻譯學理論的進步與發展。
針對不同語言環境下修辭格的翻譯,“神似”是生態翻譯學的最終目標,然而在追求這一最終狀態的過程中,往往容易存在以下三種問題:
1.追求詞義的對應翻譯,卻難以形成目標語言的文化拓展。這種情況多見于針對詞匯原義的對應翻譯,一字一句地對應性翻譯容易造成譯文生硬或是詞不達意的問題,削弱了文本美感。
2.追求修辭形式的真實還原,忽略了原文的實際情感。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詞語的比喻修辭有著截然不同的實際含義,例如西方文化中龍是陰險狡詐的小人象征,而在中國則有尊貴勇敢的含義。
3.忽略隱藏修辭格,文本情感表達不夠豐富。例如雙關、押韻、歇后語等寄托于文字本身的修辭在翻譯過程中往往難以表現出其原本特色,因而缺乏韻味。
三、生態翻譯學的應用意義
1.構建話語權。西方翻譯理論主要是基于古希臘羅馬歐洲哲學倫理的宗教思想基礎以及拉丁語系與日耳曼語系的理論實踐上形成的,具有濃厚的歐洲色彩,無論是在哲學宗教思想上或者語系構造上都與亞洲文明截然不同。很長一段時間內,西方的翻譯理論始終在世界范圍內具有主導地位,亞洲文明下的中國文化翻譯也僅僅局限于西方規范發展的范圍之內,只能成為西方理論文化的追隨者,而并不能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依托于生物起源學說以及東方哲學理念而形成的生態翻譯學產生并建設于中國,是完全根植于亞洲文化體系的翻譯學理論。這一翻譯理論的誕生,給予了中國翻譯學在世界翻譯理論上的話語權,不僅能夠促進東西方世界溝通與交流,更是東西方文化差異間的合理雙向詮釋。這種新型的翻譯學理論發展時間尚短,還未形成完整而全面的科學理論體系,還需要多角度、深層次的研究,需要譯者們的不斷探尋與努力才能得以實現。
2.邏輯聯系翻譯修辭格。修辭格在文學意義上又被稱之為修辭手法,是發展語言藝術的有效措施,也是表達文本情感與思想的重要手段,與翻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只有依托于原文修辭格的準確翻譯,才能實現真正的傳情達意,文本翻譯不僅要重視第二語言修辭格的運用更要在實現原文意境與神韻的有效傳譯?!斑_辭”更要“達意”才能使得讀者通過譯本真正感受到原文的實際內涵與表達意境。作為著眼于語言環境的翻譯理論,生態翻譯學基于生態學的理論視角更加著重于文本翻譯所帶來的準確意義,由此全面深入地構建文本外在聯系性、內部邏輯性,便于讀者加強對于翻譯文本的理解與體會。基于生態翻譯學的理論概念,我們可以看出,譯者結合不同角度的具體翻譯環境與語言背景,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能力以提高文本的“整體適應選擇度”,還需要綜合考量社會、歷史、文化、政治、經濟、語言等多種環境,有選擇性地采取不同的翻譯手段與語言轉換方式,才能達到文本的最佳表達效果。
基于生態翻譯學理論與修辭格翻譯的定義,不難看出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邏輯聯系與互動關系,生態翻譯學理論為修辭格在翻譯中的實際應用奠定了必要基礎,而修辭格又為生態翻譯學的合規翻譯提供了可靠且有效的翻譯方式。
四、生態翻譯學下英語修辭格的翻譯策略
針對修辭格相對復雜語句的翻譯,生態翻譯學以“進化”特性顯現出獨有的優勢,基于實際翻譯過程中文本要求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應用技巧,才能進一步優化并實現英語修辭格翻譯的合規性。采取多樣化的翻譯策略與手法,以最大限度的“形似”整合適應而實現“神似”才能獲取更高整合適應的翻譯文本。
1.直譯法。雖然直譯下所形成的語句不能夠直接應用于實際語境環境之中,也并不能形成優美有效的翻譯文本,但是,直譯仍舊是形成基本語言信息,奠定語句結構的主要環節,因此,直譯法在修辭格翻譯過程中始終占有重要的基礎性地位。恰當的詞語需要用在恰當的位置上,詞語的選擇與布局是修辭格所需斟酌的重要因素。即便是偏離常規的語言形式,也能傳遞出別具特色的文體形式與修辭效果。一些時候,基于語言間修辭格以及修辭格效果的共同性,忠于原文的具體意境與神韻意圖,直接移植是能夠實現“利義而不損形”的最佳手段,這也是實現形神兼顧的主要方式。
當然,直譯法也并不是對語言文字的生搬硬套,而是譯者基于兩種語言不同的翻譯生態語境下進行適應選擇性的結果。翻譯過程中,充分發揮譯者自身的主觀能動力,逐字逐句對翻譯文本中的修辭以不同的修辭格傳譯出來,不僅是原句意義的真實表達,更是對原句修辭意境與實際美感的傳達,呈現出“整合適應選擇度”較高的譯文。
2.替換法。基于中西方語言文化的巨大差異性,并不是所有的修辭格都能實現直接移植,這一點在文學翻譯上尤其明顯。文學翻譯要求藝術上的高度選擇性,是一種“綜合層次的翻譯審美藝術”,僅僅憑借單純的詞匯知識與語法知識是不能夠滿足文學翻譯基本需求的,還需依賴深厚的修辭素養,這也是修辭效果成為檢驗翻譯文本質量尺度的主要原因。
替換主要是基于文化背景與語言環境的不同,針對個別詞語的替換。恰當的漢語翻譯不僅需要原文辭格的表層含義的釋義,透過表層深入內部含義并且盡力再現原文的修辭手法,既翻譯出原文的修辭意圖,也能獲取理想的文本意境與神韻才能達到較高的整合適應選擇度。修辭手段“形式”的利用不是無關緊要的,而是對于語言文本意義、語言風格、文字神韻等方面的表現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必須要保留英語辭格形式,甚至不惜“舍義取形”,才能實現傳達真實原文效果的目的。首先,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隨意替換詞語,而是對一些明顯不符合文本表達情境的替換;其次,替換過程中不可忽視原文之中的隱藏修辭格,同一詞語的不同含義在一句話之中的應用具有一語雙關之義,這種獨特的修辭格在實際替換過程之中不僅要對語義進行相關考量,并且也需要對隱藏的修辭格進行重新構建。
3.意譯法。翻譯文本是多樣的,但英語修辭格翻譯的形似畢竟是受條件限制與制約的,基于文化背景與語言特點的差異性,一些文本甚至無法實現語辭的準確翻譯。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盡力地保留原文的辭格形式也不能對應正確的語言表達形式與原文的美學特質,也難以被讀者所理解,此時,只能棄“形似”而意譯之。意譯過程中,允許脫離原文形式而單純地表達文本情感的翻譯行為,例如以詩文、成語、俗語俚語來傳達文本內容,不僅保留了文本的美學特質,更增添譯文的文學性,便于讀者理解,擴大受眾面。
五、結語
本文基于生態翻譯學理論的基本內容,針對其在英語修辭格翻譯中的具體應用進行了初步的研究與分析。文本自身即是一個完整的組合體,因而亦可以看作是一個多維的生態系統。在文本翻譯的實際過程中,譯者需要考慮文本含義表達、讀者接受能力等多種因素,不斷學習與研究新的理論知識,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實現適應性選擇與選擇性適應的多維轉換,采取多種翻譯手段與翻譯技巧相結合的有效措施,才能真正實現文本的優秀解讀與翻譯,還原文本內容與修辭的美妙。
參考文獻:
[1]袁紅艷.英語修辭格翻譯的生態翻譯學解讀[J].牡丹江大學學報, 2018,27(01):128-131.
[2]張國榮.英語修辭格的解碼和翻譯[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 (02):37-40.
[3]李哲.淺論英語修辭格的運用及翻譯[J].科教文匯(上旬刊), 2008(01):67+80.
[4]李丹.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的英語修辭格翻譯探究[J].英語廣場, 2020(03):10-11.
[5]黎慶園.基于生態翻譯學下的英語修辭格翻譯研究[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10):3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