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然
摘要:上個世紀,全球發生了多場戰爭,戰爭的本質是全球各國尋求或者保護自身利益的體現。進入20世紀后期,各國之間在解決問題爭端的過程中,不再過度依賴于戰爭來解決,而是希望利用和平的手段來實現。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的概念也孕育而生。上個世紀70年代,在金融自由化理論的支持下,全球各國經濟發展有了新的目標,開始積極對自身的金融制度進行改革。對于發達國家來說,其綜合發展水平較高,因此相關金融制度也較為完善。我國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實行改革開放,至今已進行了40多年,現今在各個方面的建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當然也包含了金融市場的建設。但是,我國整體發展水平依然處于發展中國家,而且很多方面都出現了發展不均衡的現象,在向市場經濟靠近的過程中,相關政策機制與法制有較大的缺陷。中國金融市場想要實現更進一步的發展,就必須對金融制度演變過程中所帶來的各種結果進行權衡,才能實現中國金融市場安全、健康的發展。本文依托于對世界各發展中國家金融市場的演變分析為基礎,對金融自由化在發展中國家所帶來的影響進行分析總結,參考相關經驗,同時結合我國國情提出更適合于我國金融改革的相關措施。
關鍵詞:發展中國家金融自由化;中國金融開放措施
中圖分類號:F831;F832.1?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2096-3157(2020)24-0161-03
一、金融自由化與金融危機
對于發展中國家,其金融制度的改革是金融自由化的主要目的,通過削弱政府的影響因素,擴大金融機構以及金融市場的功能,最終實現各機構在國內融資能力得到提升。通過這種措施,能夠有效地降低對外資的依賴度,最終利率以及匯率實現市場化,能夠反映出市場資金最真實的需求關系,在這種情況下,才能夠準確地反映出外匯的供求現狀,從而實現市場金融資源的充分合理的應用,探尋相關方式匹配市場金融資源的使用,以此最終經濟能夠實現更全面的發展。全球金融市場金融自由化的表現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價格自由化,利率和匯率的限制被取消,本國的資金和金融機構能夠自由進入外國市場,實現央行再貼現、公開市場操作等這些貨幣政策工具主動調節市場的作用;其次是相關業務實現自由化,金融機構之間實現混業經營,各機構之間進行業務交叉,最終促進公平競爭;最后實現資本流動自由化,資本流動自由化的本質是放寬外資的準入準則,讓外國的資本和金融機構能夠自由進入本國金融市場,與此同時也要放寬本國的資本和金融機構進入國外市場的限制。總體上來講,發展中國家會受益于金融自由化所帶來的機遇。但是,在金融自由化的過程中,各國經濟波動及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也會隨之產生。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整個國家的金融體系受到沖擊,從而發生金融危機。由此可見,在金融自由化狀態下,發展中國家所受到的影響也是具有兩面性的,此種狀況下如何進行把握便是發展中國家需要關注的內容。
金融危機發生時,其具體的特征是該國或該地區與金融相關的指標會出現不正常的波動現象。近幾年來,在一部分亞洲新興經濟體中出現了更為復雜的金融風暴,其根本原因在于大部分亞洲新興經濟體依然處于發展中,其金融制度的制定政策還不夠完善,同時在制定過程中多參考的是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并沒有結合該國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進行綜合考慮,再加上相關監管機制的缺失,導致金融市場亂象頻發,最終演變成嚴重的金融風暴。因此,面對金融自由化,發展中國家需要以新的眼光去進行審奪,必須匹配自身的發展實際,同時盡可能地完善相關金融制度,只有這樣才能夠最大程度上確保自身金融發展的穩定性。否則下一次的金融風暴或會很快再次到來,發展中國家也會受其所害。
二、金融自由化存在的利弊
金融自由化具有很強的雙面性。從理論上來說,金融自由化的確能夠將新的經濟活力注入到發展中國家,從而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但是事實證明,金融自由化也會帶來不良結果,例如泰國金融危機。這里,對金融自由化持支持的觀點不在少數,具體觀點如下:首先,引入國外銀行可以實現本地市場的競爭加劇,讓國內企業的融資成本實現降低,促進國內銀行的改革,從而實現國家的金融水平進一步提高;其次,當國內企業的融資成本實現降低以后,能夠反過來促進社會的投資活動的加劇,從而實現經濟的增長;再次,金融自由化下的金融市場遵循優勝劣汰的原則,好的公司能夠將好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術繼續發揚,與此同時還能促使本國公司采用國際標準,從而實現國內公司國際化,為今后的進一步發展壯大打好基礎。同時,對金融自由化持反對的觀點也很多,首先,資本的自由流動會讓有效市場規范受到影響,當然這是根據次佳理論得出來的;其次,在某些國家相關金融公司的管理水平低下以及財產權缺乏相關法律保護的情況下,其相關福利可能會受到沖擊,這是因為這些國家的金融市場和其相關交易信息存在滯后性導致的;再次,資本的流動是雙向的,在國外資本向國內流動的同時,國內的資本也在向國外流動,因此,這會變相地導致國內市場流動性受阻,從而導致國內市場的發展受到影響;最后,宏觀經濟的穩定性會嚴重影響到金融自由化的發展。由此可見,金融自由化所受影響因素是十分復雜的,需綜合進行考慮分析,不可盲目抵觸或全盤接受。
三、金融自由化在發展中國家的經驗及教訓
1.拉美國家的金融自由化
在拉美國家開展的兩次金融自由化的過程中,智利、阿根廷等國家成為了金融自由化的改革先鋒。在金融自由化的過程中,其采取的措施如下:首先,放開利率,信貸限制被大幅減少甚至取消掉;其次,降低市場準入原則,金融部門進入壁壘被降低,同時銀行準備金要求也被降低;再次,開放市場,在國內外開設外匯存儲賬戶被允許,外資的流入和流出也被進一步放松限制。這些措施所帶來的結果是明顯的,其具體體現如下:首先,由于金融市場的活力被激活,金融中介的地位在國民經濟中的位置被大幅提高,相關的信貸業務以及儲蓄業務得到迅猛發展;其次,外資國資本的流入量達到新的階段,當然也包含了外債的流入。再次,利率得到大幅提升。在金融自由化期間,智力的實際利率達到了驚人的41%,在超高利率的情況下,投資與儲蓄自然沒有明顯的增加。最后,由于金融自由化削弱了政府的影響因素,很多金融機構為了獲得更大的經濟收益,而增加自身高風險業務所占的比例。
在此情況下,很好地解決了之前政府對金融活動干預而產生的“金融抑制”問題,金融自由化為本國的經濟建設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銀行的抗風險能力被削弱。由于本國銀行在金融自由化之前其利率和信貸配置業務是由政府控制的,因此當銀行獨自面對信貸風險時,便難以作出有效評估。當資本持續流入時,信貸的供給也隨之增加,此時銀行所面臨的風險也就加劇了。如果該國所借的是外國貨幣,當外資出現外流時會導致本國貨幣出現大幅度貶值,此時銀行的債務負擔將更加嚴重。所以,在拉美國家實施金融自由化以后,多次出現了銀行危機。
在拉美國家金融自由化的過程中,看到以下幾點問題比較突出。首先,在金融實施自由化以后,政府的監管職責降低了,因此往往會出現監管不到位的情況,長此以往會導致嚴重的后果;其次,銀行的放貸規模缺乏監管,導致其自身深陷債務危機;再次,金融自由化必然會導致利率市場化,但是在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應當適時加以控制;最后,對于銀行機構來講,其作為國家金融系統的主要角色,在金融自由化的過程中必須加強監管。這些內容均是潛在的風險,是同時需要重點關注的,如若這些風險進一步演化的話,則就會產生更大規模的金融危機。
2.南亞國家的金融自由化
南亞國家的金融自由化開展從時間上來看要晚于拉美國家,其取得的效果要好于拉美國家,并且成功地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同,南亞國家金融自由化成功之處在于其采取的策略為漸進式的自由化戰略,主要體現在各項金融改革進程比較平緩,并無激進性的措施,所以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但是在這些南亞國家中,一些國家因為政策制定的失誤以及金融自由化進程改革速度較快,從而導致自身陷入嚴重的金融危機中,這些內容也是我們需要避免的。究其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幾點:首先,國內的宏觀經濟在不穩定的條件下,便倉促地加入了金融自由化的隊伍中,因此像泰國、菲律賓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期間金融自由化進程甚至中斷了,其在改革中并無關注到自身的發展實際,所指定的金融措施與實際不符。其次,由于國內的監管體系與金融制度本身發展落后,在金融自由化進入到新的階段時,非銀行金融機構及商業銀行的業務得到迅猛的發展,從而變相地導致中央銀行的控制能力被削弱。在此情況下,非銀行金融機構與商業銀行得到急劇的擴展,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監管機制,因此金融風險系數被放大,而國家方面并無有效的方式可對其進行有效化的管控,最終導致了問題的出現。再次,在國內金融市場被開放的同時,國外資金涌入國內在謀取一定的利益后,又快速涌出融入到國外,從而對金融市場的發展帶來了不穩定。最后,利率被完全市場化后,忽略了平均利潤水平因素對利率市場化的影響;同時,在進行金融自由化的過程中,相關配套改革措施不到位。
四、中國的金融自由化進程及改革措施
1.中國金融自由化歷程
中國金融自由化最早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具體時間為1992年。中國金融自由化的內容主要以以下幾個方面為主:首先,包含了利率自由化這方面的改革;其次,相關金融業務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金融市場實現自由化;再次,資本賬戶實現自由化,資本賬戶自由化的目的是為大量資本流動做準備,中國在進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允諾了保險、銀行等金融產業會逐步對外資開放,當這些產業開放后,會迎來大量的資本流動。在資本流動管制方面,中國實行的是非對稱性資本管制,對于短期的資本大量流入進行限制,而長期的資本流入管理比較自由。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短期內大量資本的流入產生投機活動,從而加劇金融市場的風險產生。綜上,中國對資本管制整體上而言是相對寬松的,并無十分明確且細化的內容規定。
2.中國金融深化的措施
(1)消除金融的隱患。隱患存在便代表具有金融危機出現的概率。所以消除金融隱患的目的是為了更安全地實現金融自由化。中國經濟今后必將繼續融入國際經濟社會中,因此從這一方面來看中國的金融自由化的歷程是不可能逆轉的,這也是當下全球化發展的大趨勢。當前的中國應當為實現金融真正自由化而做好基礎工作。依據中國實際金融市場情況的分析,中國應當盡早解決以下幾個問題:首先,對于不良信貸資產要及時有效地處置,因為這些不良信貸資產會對中國金融自由化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產生極大的不良影響;其次,要更深層次地實現國有商業銀行實施股份制改造;再次,要將金融市場優良化,對一些經營效果不好的金融機構實施市場退出機制,對國有銀行相關分支機構進行統一的考核,一經發現業務量不夠、大量虧損、價值不大的分支機構則給予撤并的處置方法。上述這些隱患均是潛在的風險所在,必須予以關注并采取切實措施進行治理,這樣才能夠確保中國金融自由化的道路更加暢通,確保中國金融自由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更小。
(2)推進利率市場化。當下來看,中國的利率市場化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果。在利率市場化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的情況下,便需繼續推動相關配套措施的改革。目前國內的利率改革“放得開”已經基本實現,與此同時改革的核心已經向“行得成”和“調得了”兩個方向進行轉移。現今,要想實現更深層次的改革,必須去解決更復雜的局面,去挖掘更深層次的矛盾,除了從金融領域自身來推動以外,還需要財政相關領域來共同實施。其主要措施如下:首先,在金融監管領域必須實現金融穩定的情況下來進行基準利率替換,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利率市場化的改革。要實現這一目的,必須盡快對市場基準利率進行培育、對金融市場的建設繼續深入、對商業銀行的市場化程度進行有效的引導與幫助,讓更多的金融主體進入到市場當中,為市場的發展提高更多的新鮮血液。其次,在財政領域對債券市場的建設以及市場主體行為規范方面要大力扶持,可以通過對債券發行期限的結構進行持續完善,對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之間的財務進行進一步的硬化約束,讓各方主體的動作均有所規范,各項工作的開展均有所依據。最后,對金融機構領域要持續加強其自身能力的建設,具體可以通過提高其自身的綜合經營能力、自身定價管理能力、面對風險的管理能力、面向客戶的服務能力來入手。綜合這些方面,多角度入手,切實開展工作便能夠推動中國利率市場化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