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數字技術逐漸影響和滲透到各個領域,新型游覽體驗技術的應用產品在景區、展館都有超高熱度,展現出不容小覷的發展前景與經濟效益。本文通過對新型游覽體驗技術特點的分析,在“科技+”的語境下,揭示其在文化、旅游乃至經濟發展上的巨大作用。
關鍵詞:新型游覽體驗;區域文化;增強現實技術;虛擬現實技術
中圖分類號:TP39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2-00-02
隨著經濟的繁榮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逐步提高,旅游業的不斷發展促進了旅游導覽系統、旅游文化產品的誕生和繁榮,在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緊密結合的今天,“科技+旅游+文化”和“科技+文化+商品”的組合已經成為旅游產業和文化產品市場發展的大方向[1],AR(增強現實技術)和VR(虛擬現實技術)在旅游及文化產品研發中得到廣泛應用,已被視為支持旅游發展、豐富參觀體驗、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傳播區域文化的重要手段。
1 使游覽體驗更具代入感
近年來,隨著AR、VR等技術日漸成熟,國內新型游覽體驗技術也迅速發展。通過與AR、VR、全息投影技術等數字技術的完美配合,給用戶帶來5D沉浸式的體驗。用戶體驗的不是技術本身,而是以技術為媒介,更深入地體驗區域場景,了解區域文化。
區域文化是地區經濟和政治的體現,在經過多年的沉淀后形成地區獨特的一個象征和代表[2]。區域文化的內容不僅存在于物質方面,還表現為制度文化方面以及精神文化方面。區域文化的傳播有利于振興傳統文化、增強國民文化自信,有利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更是提升區域形象、打造區域旅游產業的重要途徑,還是發展區域經濟的重要渠道。
區域文化為“科技+”旅游產品提供了新的設計語境,設計者通過對此類產品的情節設計、UI界面設計、交互設計,使體驗者與線上的虛擬場景建立聯系,并結合具有當地特色的區域文化內容,開發出符合當代興趣與審美的情景故事,使用戶在更好地體驗場景、情節設定的同時,也能通過體驗產品來了解區域相關的文化,通過“科技+”的新形式營造文化氛圍,提高體驗度,傳播情感文化[2]。日本Toppan株式會社利用VR技術為當地景區、寺廟、古城和各類博物館、文化館設計了互動式虛擬現實體驗項目,在日本國內外游客中都有極高的人氣,此項目用技術產品使游客走近日本文化、更好地了解日本文化,使到日本旅游的人數大幅提升。北京故宮在2003年成立的故宮文化資產數字化應用研究所與Toppan合作,目前已經制作了《紫禁城·天子的宮殿》《三大殿》《養心殿》《倦勤齋》《靈沼軒》《角樓》《御花園》7部VR作品。這些虛擬現實作品的出現不僅利用動畫、三維模型、三維特效、音效將故宮部分未開放區域重現在游客面前,并且極重視還原再現的真實性,結合史料還原故宮曾經的假山、植物、動物等,用三維建模在虛擬的世界里再現了一個生機蓬勃的皇家園林,這種逼真的感官體驗使觀眾以現實中無法到達的場景的全新角度“走進”紫禁城,深度體驗更多的宮殿,同時,故宮博物院也將這些VR體驗推向互聯網,使游客足不出戶就能近距離欣賞歷史建筑的全局和近景。
亞歷山大·艾莫爾等人總結出目前的數字旅游業中不同的目標群體獲得的信息的呈現方式現狀,并進一步提出了在數字旅游中,各個部分采用不同的交互式多媒體信息呈現方式的建議,而且提出了一種整合了衛星影像、GPS數據、GIS信息和旅游信息等其他信息的多媒體地理信息可視化數字旅游傳播建設方案[3]。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不斷進步,目前體驗者可擺脫掌上平臺的束縛,通過3D+VR技術更加沉浸式地參觀游覽,這種全新的技術不僅在景區、景點呈現上做到精準還原,而且通過豐富的視覺效果突顯了普通參觀時會忽略的細節,帶給游客不一樣的感官體驗。既能增加游覽過程中視覺體驗的豐富性,也能將區域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
2 使游覽體驗更具趣味性
新型旅游體驗以游戲或故事線的形式穿插在游覽過程中,以符合當代大眾興趣與審美的情景故事與區域場景相聯系,用AR技術實現線上和現場的交互式體驗,營造文化與情感氛圍。以AR技術在博物館中的應用為例,游客利用AR技術與展品進行“接觸”,不僅不用物理接觸就能近距離觀賞展品,其中包含在UI界面中的文字信息、圖片信息等展現方式,更是勝過博物館的機器語音導覽系統,這種交互式體驗使參觀者更有參與感。博物館作為包含眾多IP的集成地,可以使AR產品更好地融入每段故事。例如百度用AR、VR技術對秦始皇陵博物館的兵馬俑進行復原,通過200億像素360度全景兵馬俑坑展示,“喚醒”秦始皇陵地下沉睡的兵馬俑軍團,參觀者可用手機觀看到還原后的兵馬俑出土前的色彩、極其清晰的200億像素兵馬俑結構圖、兵馬俑的鑄造工藝示意動畫等。此外,通過此項技術還能看到不同類型的兵馬俑相應的動態,真正做到了“活靈活現”。結合了AR、VR技術的秦始皇陵博物館,以輕松活潑、適合大眾興趣及需求的形式,以通俗化、游戲化的操作方式,打破了以往嚴肅的博物館文化傳播方式,實現與科技的碰撞,呈現出直觀、真實、磅礴的視覺效果,充滿了體驗感和趣味性。
交互設計的目的是使設計產品實現可用性目標和用戶體驗目標,將交互思維方法導入產品設計不僅可以帶來一種新的設計模式,還可以使參觀體驗變得像游戲般充滿樂趣,由此產生的交互式產品也是未來發展的趨勢。這種交互式設計不僅限于人機交互,更是一種人與產品雙重作用的情感體驗,這種體驗可以讓人與產品產生密切的情感聯系。AR藝術作品能與觀眾進行實時互動,觀眾對屏幕或者電子設備進行操作,AR藝術作品會對觀眾發出的指令進行反饋,這種互動機制使藝術欣賞充滿趣味性,增加觀眾的參與度[4]。當用戶對產品產生認同感時,便會通過轉發、共享等方式進行二次傳播,發送朋友圈、轉發至社交軟件,通過關系網絡自主推廣產品。
旅游交互產品與文化密切結合,設計者使用戶通過產品了解區域相關的文化背景、文化特色,開發出符合大眾興趣與審美的設計,從而使用戶更好地體驗文化、傳播文化。同時交互設計可以使產品的操作更加簡單,使旅途過程變得更舒適。
3 使游覽體驗更具藝術性和文化性
AR技術與藝術結合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AR藝術展覽、AR交互畫、AR古跡仿真以及AR藝術鑒賞類APP。對于平面形式的繪畫作品而言,AR用二維特效、三維特效、音效等技術手段擴展藝術作品的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4],全方位沉浸式的體驗增強了繪畫作品的視覺、感官效果,將繪畫作品的藝術性表現到極致。
新媒體的傳播方式為人類創造了詮釋藝術的新手段、新方法,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大眾審美及感知世界的方式,促進大眾審美觀念的變化。設計師利用新技術跨學科創造藝術與科技結合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人們的審美空間,豐富了人們的審美體驗[4]。與此同時,在新技術潮流的沖擊下,傳統文化面臨著網紅藝術形式帶來的挑戰,受到外來文化以及多元文化的沖擊,純粹的傳統文化的傳承在新一代年輕人群體中出現斷層現象。“科技+藝術”利用全息投影、互動裝置、虛擬現實、數字技術,通過三維模型、動畫、文字、音效、特效等元素,使傳統藝術與大眾審美結合,實現實時、交互、動態,使藝術更平民化、生活化,通過電子設備觀看的特點,使其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同時AR藝術作品在還原藝術作品本身的筆觸、質感的同時,增加了科技感的藝術語言,豐富了作品的藝術性。在維也納博物館新開發的AR展館項目中,觀者通過手機觀看超現實主義畫家保羅德沃爾的“燈籠夜景”實時的動態油畫效果,實現了人與作品的互動,使平面藝術作品躍然“紙”上,從而使觀者深層理解畫家在作畫時的動機與其含義[5]。此類互動體驗式設計拉近了藝術作品與體驗者的關系,使體驗者產生情感共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觀眾的藝術修養和文化自信。“科技+藝術”的形式為藝術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4 推動旅游產業經濟繁榮發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產業發展方面,通過科技與產業結合,提高在同類產品中的競爭力,同時對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都有重要意義,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從受眾的需求方面,在科技不斷進步和發展的今天,科技與設計的碰撞產生了許多新型產品,不僅滿足了人類在物質、精神方面的需求,同時也開辟了設計的新方向、新趨勢,為設計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持,增加了產業的廣度和深度。
李克強總理在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時指出,互聯網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工具。互聯網作為一種促進傳統產業結構變革、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催化劑”,逐漸滲透到了各個產業、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跨界融合的“科技+”成為了經濟發展新常態[6],在旅游行業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此類新型游覽體驗技術的經濟效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給予了旅游行業更多的發展空間。前文中提到的日本Toppan株式會社,在2016年利用AR、VR技術與日本景點聯動,使超過2400萬人來到日本旅游,這一數字遠超日本4年前制定的2000萬旅游人次目標,新型游覽體驗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旅游形態。其次,“科技+”的技術通過與博物館、文化館、景區景點內的眾多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結合,把看不見的文化具象成IP(知識財產),變成可體驗的互動裝置、可售賣的文創產品,這種在互聯網產業發展中探索出的“科技+文化+商品”的形式,不僅是文化性和商品性的集合體,更是文化價值和使用價值的集合體。故宮博物院在線上網購軟件的官方旗艦店在2019年已經擁有542萬名粉絲,店鋪的五星評價高達94.79%,年銷售達10億元,店內文創產品包括生活用品、學習用品、底妝彩妝等。種類豐富,銷量破億,是當之無愧的最年長的網紅,也使故宮文創成為了電商界文創產品的神話,行業內的佼佼者。
由此可見,“科技+文化+商品”的形式在同行業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符合當下大眾需求和大眾審美,順應當今時代的發展趨勢,也是文博行業增加產業廣度的必經之路。
5 結語
雖然在傳統旅游消費模式的長期影響下,我國目前的文化旅游形式保留了相當程度的經濟、專業和普遍性,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國內許多旅游主體紛紛開始嘗試和期望更加具有區域文化性、特色性、藝術性的旅游體驗方式。如今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數字媒體技術快速發展, AR和VR技術逐漸成熟和普及,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娛樂、教育、醫療、軍事等眾多方面,AR、VR技術已經不能僅僅用游戲性來簡單概括。目前,國內區域旅游的文創衍生品以旅游紀念品、傳統工藝品、藝術復制品為主,還有巨大的新型游覽體驗產品市場等待開發。
隨著國內第三產業的發展,文化旅游商業模式已經成為新的研究領域,為順應市場的要求以及隨著相關技術的普及,將AR、VR技術和傳統的旅游形式以及相關旅游主體的管理模式巧妙結合,既使新技術的應用擁有了更廣泛的市場,又使傳統的旅游產業提升了競爭力,煥發出新的活力,人民群眾也樂于從這種新型模式的開發中享受不同的旅游體驗,即更好的代入感、趣味性。新型旅游體驗技術的應用如今已初具成效,可以預見其在未來旅游產業及旅游文化市場中會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不斷促進我國的文化發展和相關產業經濟的繁榮。
參考文獻:
[1] 張帥.虛擬現實及增強現實技術的發展現狀及前景[J].生物科技與計算機科學研究,2018(8):456-457.
[2] 張湘鋒.新媒體時代區域文化傳播路徑創新[J].傳媒,2017(11):83-84.
[3] 李智.基于增強現實技術的數字旅游設計及用戶體驗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3:2-3.
[4] 李謙. AR技術在國畫藝術創作中的應用[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0(01):197-198.
[5] 胡文佳. AR增強現實技術在博物館展陳設計中的應用[J].大眾,2020(06):49-50.
[6] 唐婷婷.“互聯網+”視域下博物館文化的融合傳播策略及效果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9:10.
作者簡介:朱藝雅(1999—),女,山東煙臺人,本科,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