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淑婉 繆菁
摘要: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展,醫學模式也發生了相應的轉變。生活質量隨著經濟的提高而提高,所以人們對醫院醫療環境的要求也逐漸提高,開始追求高質量的環境和舒適的空間。人們在患病的情況下,會選擇醫療服務更好以及醫療環境更舒適的場合,根據患者的心理可得出,醫療的物理環境也會影響患者健康的恢復。現在醫院的景觀環境、就診環境、病房環境、路線流程等都在圍繞以人為本的理念進行轉變和優化。同時,新的醫學模式更加注重根據各類患者群體的不同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進行考慮和研究設計。在新醫學模式下,醫療環境景觀優化設計要從社會的人性化、多元化方向出發,提升景觀的可塑性和可參與性,做出可行性設計。
關鍵詞:新醫學模式;醫療環境;環境景觀;優化設計;醫療康復
中圖分類號:TU24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2-0-02
0 引言
住院患者疾病的痊愈與健康的恢復,只有在衛生健康的環境下才能實現。衛生健康的環境應考慮下列因素:空間、溫度、濕度、通風、噪聲、光線、裝飾。視覺、嗅覺、聽覺等感官刺激,能從生理、心理層面舒緩患者的情緒,促進患者身體的恢復。每個因素都會給患者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所以在新醫學模式醫療環境景觀優化設計研究中,要對每個環境因素給予相應的考慮,從而為患者設計出舒適的醫療景觀環境。
1 醫院室外環境綠化設計
1.1 綠化的作用
綠色有著不同的作用,但是在中國文化中,綠色可以給人帶來一種清爽、新鮮、向上和生機勃勃的感覺,綠色也象征著生命。在醫院里,綠色植物能給患者、給環境帶來好處。同時,醫院的綠化也逐漸多樣化。醫院的醫療環境要從以人為本的觀點出發,醫院的環境設計要更加人性化,要緩解患者的情緒,為他們提供一個溫暖、良好的休息環境,從而使他們處于放松的狀態。醫院綠化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作用,可以稍微改善醫院環境的氣候,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為醫院創造良好的戶外環境,實現衛生防護隔離。另外,在醫療衛生保健方面也有積極的作用等[1]。
首先,醫院綠化設計可以優化醫院的生態環境,增添一絲生機,讓休息中的患者心情變得舒暢。綠化的作用還有改善生態環境,營造富有生機的氛圍。綠色植物可以調節醫院室內和室外的溫度、濕度,冬天可以保暖,夏天可以保持涼爽。綠化的合理利用與設計,有利于患者的康復和修養。樹木可以防風防塵,減少紫外線帶來的輻射的危害;綠化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隔醫院醫療設備的輻射,減少輻射帶來的危害,凈化空氣,還可以隔絕醫療器械的輻射。
綠色植物的選擇可以從視覺、嗅覺、聽覺等角度考慮。視覺上要選擇不同的季節植物,在四季都能夠感受到環境的生機。綠色植物的選擇也需要從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角度出發,這些感官都能給人們帶來積極的影響,使中樞神經系統處于輕松的狀態,有助于治療[2]。
1.2 綠化布局及植物選擇
醫院環境不僅需要美觀,還需要有利于人的身體健康,所以植物也是和患者進行良好溝通的一種體現。
選擇植物時要考慮到醫院的生理特性,園林植物的功能不僅在于制造新鮮空氣,還具有殺菌消毒、凈化空氣、降風除塵、提升濕度、調節氣溫、減少噪音的作用。當然還要為醫院挑選具有不同色彩和不同季節的獨特植物,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創造一個古典美的環境。下面對殺菌消毒、積聚灰塵、抑止粉塵以及減少噪音的植物進行總結[3]。
(1)殺菌消毒的植物。根據植物殺菌的強度,由大到小排列有檜柏、杉木、側柏、臭椿、樟樹等。對于殺菌消毒,很多植物通過樹葉和花朵分泌殺菌素,松樹有益于肺結核患者,它分泌出來的一種叫烯菇的殺菌素利于患者恢復。種植這種殺菌消毒的樹木,可以有效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與凈化空氣的機器相比,植物凈化更環保。
(2)積聚灰塵能力強的植物。這類植物包括喬木、灌木、藤本種類的植物。筆者根據北京市2009年對植物綠化的調研總結,挑選了一些適合醫院環境的植物。藤類可以選擇爬山虎和紫藤;灌木類的植物可以選擇紫丁香、木槿、紫荊、迎春、金葉女貞等;喬木類的樹木可以選擇垂柳、臭椿、白玉蘭、榆樹、雪松、銀杏等。
(3)抑止粉塵能力強的植物。在植物中,草地抑止灰塵的作用最大,草皮的葉子能夠吸附灰塵,草的根可以固定地面上的泥土,由于葉子覆蓋著地面,所以塵土不致被風刮起。常用的草皮種類有野牛草、結縷草、羊胡子草、狗牙根、假儉草等。
(4)消除噪聲能力強的植物。醫院降噪音的植物有耐寒常綠樹,其中南方木蘭是一種能很好地消除道路噪音的常綠樹;冠狀刺柏中,洛基山刺柏和中國杜松都是很好的噪音屏障,其次東方紅杉樹也是一種能阻擋噪音的刺柏。對于降噪音的綠化植物,需要多排種植,在不同高度種植,這樣能夠起到較好的減噪作用[4]。
2 新模式的新需求
2.1 新時代新醫學模式
生物—心理—社會模式,這一模式指出,除了生物因素會導致人類患病,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也不可忽視。醫院建造的所有設施都應該基于人的狀態和人的生活環境進行設計。醫學必須建立在生態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上,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改善生活方式,促進人與人之間友善的交流,所以自然環境和患者治病、防病都很重要。
生物—心理—社會這個模式應該突破生物層面,更應該關注環境對人心理以及人類整體的影響。
2.2 醫院景觀的組成
(1)空間環境。醫院的整體視覺需要給患者一個舒適的感覺,因為醫院的空間環境不僅要給人美觀的感覺,更需要使整體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的時候充滿生機。與此同時,在選擇景觀樹木種植時,不僅要用一些對環境有美化作用的樹木,更要選擇有利于患者恢復的植物。醫院的景觀還應具備互動性,更有意義的是讓患者在醫院能夠和大自然親密接觸,讓患者融入大自然,呼吸新鮮的空氣,使患者心情舒暢。
要根據不同患者的需求,提供家庭成員安全保障與針對性的服務。例如,關注行動不便的老人與殘疾人士、給孩子哺乳的媽媽和年齡較小的兒童等。還要為患者規劃一些比較私密的空間,讓一些身體殘疾或者不希望被別人看到的患者有一個隱蔽私密的地方可以使用。在醫院中,還要滿足家人探望患者所需要的公共開放空間。可設置一些供兒童娛樂的設施;在住院部附近裝一些鍛煉身體的設施,便于患者鍛煉身體;還要在住院部休閑的地方設置一些長椅,便于患者運動后坐下休息。要從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需求的患者角度出發[5]。
(2)道路交通。道路交通對患者進醫院非常重要,醫院常常因為就診人員過多導致醫院以及醫院外的交通堵塞,影響120救護車的快速通行。院內的道路交通會影響就診人員對住院部或者建筑內部就診科室的尋找,這也包括指示牌的規劃與設計。醫院外的交通設計包括緊急車輛的交通、機動車輛的交通、行人道路的交通和進入醫院通道的設計。這些交通規劃都與醫院的流線和醫療行為密不可分,要優化設計,為患者提供便利。
在醫院內部還要設置一些無障礙的通道,為一些弱勢群體設置合適的通道。在設置時,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進行制作。在建筑物內部或者室外為殘疾人士設計的通道尺寸要合適,道路表面還要適合輪椅使用,這樣有利于輪椅掉頭行走等。設置坡道也是協助有輪交通工具應付水平面變化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進行坡道設計時,應從坡度、寬度兩個角度考慮。
醫院的規模大小也反映著城市的大小,因此停車場規模要得到良好的設計。其次,要結合醫院規劃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地方進行規劃。停車場需要設置在室外,緊急停車場和無障礙停車場也要考慮在其中。要多方面結合考慮,達到規劃的便捷,避免道路不通暢,避免影響醫院內患者的就診和醫生的診斷情況。停車場的位置不能離住院部和就診的地方過近,否則會影響患者休息和醫生就診。道路兩邊要種植一些吸收汽車尾氣的植物,減少醫院內部的環境污染,甚至做到無污染。要考慮不同患者的道路,傳染病患者的道路和其他患者的道路要分開,尸體運送的道路需要隱蔽一點等。最后,醫院的道路交通應該簡明清晰,每條路口都應該有一個指示牌以方便患者及其家屬快速找到相應的道路。
(3)設施標志。設施標志不僅在社會的道路上運用,而且在其他一些地方也有應用。比如剛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設施標志能幫助人們快速找到目的地。醫院也一樣,醫院的設施標志要簡潔、形象,還要具體到某一點,這對一些不了解醫院路線的患者非常重要,這樣可以幫助他們快速通過設施標志找到對應的就診地點。設施標志不僅應該具有功能性,使患者易懂,還要美觀,為醫院的景觀添上一道靚麗的色彩。設施標志應該具有地圖路線、公共信息圖形符號、公共休息舉措措施、安全通道、服務設備以及箭牌等等。
輪椅使用者的標志位置要顯著醒目,高度要適中,告知殘疾人士可以通行、使用和進入有關的設施。在指示牌上加文字指引方向時,也應該鮮明醒目。
不管是患者鍛煉用的健身器材,還是一些設施標志,都應該使用無污染的綠色環保材料。新時代的發展需要我們對以往的傳統材料進行篩選,篩選出可以再生的材料,舍棄那些污染環境、對環境有害的材料。同時,要再探索一些新材料,為人們的健康生活提供基礎的保障,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3 多元化設計
3.1 空間多元化
醫院的空間多元化改變了傳統醫院的景觀設計,加入了一些現代元素,通過人性化的設計,為患者提供一個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比如醫院的次入口通道可以設置一個休息區,在燈光、座椅、桌子以及其他物品的設置上,給患者以及醫生提供一個放松的、緩解壓力的、修復心情的休息區域[6]。
3.2 舒適的空間
(1)舒適的住院空間。從患者的角度考慮,患者在生病時需要一種安全感,而且住院部是病重人員長期居住的地方,所以要把居住的空間設計成一種家庭化的空間,讓患者在住院時也能感受到家的溫暖。其次,要對居住設備進行優化,住院設備這一方面的床、衣柜和沙發,可以選擇具有交互設計功能的產品。在晚上可以添加一些香薰,讓患者能在晚上有一個良好的睡眠;在床的周圍設置一些感應燈,便于患者起夜的時候能夠找到鞋子和看清道路;選擇一些智能的恒溫床墊,根據不同患者的體溫調節溫度;衣柜可以選擇一些更方便的、儲存物品多的,如可升降,可拉伸,可自動感應,可以自動消毒的衣柜。以上這些住院地方的物品都是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的[7],這也是從患者的生理—心理—社會模型的因素出發。
(2)舒適的休息空間。休息室不僅要考慮大人,還要考慮嬰兒,從各個年齡階段出發,為患者提供舒適的休息環境。
(3)舒適的園林空間。在園林設計上可以采用中國元素,比如選取一些中國古代詩詞中的元素,選取山石、涼亭、建筑等,創造詩意、靜謐的空間[8]。
4 結語
根據醫院的新醫學模式醫療環境景觀優化設計研究,我們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以人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型為基礎,進行環境景觀優化設計。醫院的綠色植物要選擇一些有利于患者恢復健康的植物;要設置一些適合患者以及醫生休息、放松的地方;燈光的使用可采用暖色調,根據人的心理,選擇暖色調會給人一種溫暖和安全的感覺。在空間設置和標志設計方面,要多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這也是醫療環境景觀設計的最高目標。
參考文獻:
[1] 祝遵凌.設計與自然生態[J].設計,2018(11):007.
[2] 于琪,曹磊.基于“生態城市”理念的居住區景觀設計可行性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上),2018(12):103-104+112.
[3] 熊瑤,李明,龐瑩瑩.淺談造園中的植物種植美學[J].大眾文藝,2018(24):90-91.
[4] 丁振興.葉潔楠.綠化技術在生態建筑中的集成應用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0(6):89-90.
[5] 李元媛.蘇南地區城市中家庭戶外共享空間的設計[J].大眾文藝,2018(23):95-96.
[6] 李星怡,曹磊,竇逗.景觀一體化設計實踐與研究[J].大眾文藝,2018(19):125-126.
[7] 裴中蘭,吳禮程,張乘風.有關產品設計的實際價值探討[J].大眾文藝,2018(21):73-74.
[8] 盛金成.蘇州拙政園的園林藝術特色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上),2018(12):92-93.
作者簡介:姚淑婉(2000—),女,安徽懷遠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繆菁(1982—),女,江蘇南京人,理學博士,講師,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環境景觀設計、植物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