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曉靚
摘 要:陶行知先生指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創造力是兒童與生俱來的,每個幼兒都應該具備非凡的創造力。幼兒時期除了是兒童創造力萌芽的時期,也是一個兒童形成最基本的品質的最佳時期,因此,其也是一個人在一生當中發展最為關鍵的時期,所以,教師必須在這個最關鍵的時期充分挖掘幼兒自身具備的潛能,并且充分發揮幼兒與生俱來的創 造性。
關鍵詞:陶行知;音樂活動;思想;教育理論;創造力;應用
本著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理念,音樂活動已成為教學活動的一部分出現在幼兒的音樂教育中,它對于幼兒后天教育的培養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經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陶先生的創造性教育思維對于幼兒的音樂教學起到至關重要的指導作用,然而如何把陶先生的創造理論具體運用到實際的音樂欣賞教學過程當中,以更進一步促進幼兒創造力的發展呢?
一、廣闊的思路激發音樂創造的想象力
想象是一種極為大膽且異常活躍的思維活動,也是人們在進行創造活動當中獨立地建構新形象的具體過程。音樂不管是從時間還是空間或是物質形態方面分析,都留有廣闊的想象空地。除此之外,音樂活動對人的情感培養以及聯想、想象力的塑造等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按理來說,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充滿想象思維的個體,我們一定不能強求每一個幼兒都按照音樂教師的感覺及要求來對音樂進行理解和感知,也不能把幼兒局限在某一個特定或是統一化的模式當中。對此,我們必須多多鼓勵幼兒敢想、敢做,同時要留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感受和體會音樂,然后加以想象和判斷,使得幼兒不會受到音樂教師的影響,并自由體會曲子中體現出來的意境,鼓勵幼兒大膽地把自己心中的所想和所聞用語言表達出來。
舉個例子,在幼兒大班音樂活動“動物狂歡節”中,首先讓幼兒閉上眼睛去傾聽音樂,然后再用耳朵去感受音樂,同時引導幼兒在聽樂曲的過程中想象里面都出現了哪些小動物,最后讓他們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活動結束之后我們再教幼兒進行活動表演,教他們運用自己的肢體語言表達自己對音樂的體驗,借此來滿足他們對音樂探索、創新以及創造參與的需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幼兒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并且調動幼兒的情感體驗,使他們可以全身心投入其中,促使他們可以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創造。
從該環節的活動當中,我們能很容易地發現,幼兒的創造想象能力及對音樂的理解力是尤為重要的,所以我們需要引導幼兒對一些比較淺顯的旋律性較強的曲調加以理解,為之后想象力的發揮和創造打下基礎。
二、多種感官調動音樂創造欲望
陶先生的教育主張主要是從教育思想觀點著手的,其可以指導幼兒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塑造出比較完善的創造性人格。然而,幼兒創造力培養的首要條件就是創造性人格的培養,所以在日常的教學活動當中,教師就要運用科學的手段調動幼兒的感官,使他們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去體驗和感知音樂,以更好地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
1.聽覺能力
奧爾夫以為:“音樂教育的首要任務是為眾多將來不是音樂家的幼兒服務的,可他們長大了都是聽音樂的人。”由此可見,幼兒的聽力對于他們學習音樂很重要。而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所以教師必須極力教學生用耳朵去聽、去體驗,借此培養幼兒對音樂的傾聽能力,進一步通過生活當中的音樂激發起他們對于音樂的想象力。
2.視覺材料
視覺材料比較具體,也比較形象,如此也就比較便于幼兒對音樂進行理解和感知。到了秋天,活動室里秋意漸濃,而教室里橘子樹、蘋果樹都掛滿了橘子和蘋果,此時幼兒最喜歡這片教室里的果園,時常拎著籃子到教室里走一走,用鼻子去聞一聞。借著教室里這些對視覺有沖擊力的場景材料,我們又可以給幼兒創造聞雞起舞的條件,比如播放音樂“樹上許多紅蘋果,一個一個……”這個時候,幼兒都能夠徹底地融入課堂中來,這樣我們可以緊抓住他們的興奮點,一起吃蘋果,一起欣賞音樂,不知不覺中,幼兒便熟知其中的歌詞,并且學會了新歌。如此幼兒在魅力四射的歌曲中不斷地揮舞著生動美妙的歌曲,此時正激起了幼兒的興趣,他們感受到了唱歌的樂趣所在。
3.動作訓練
奧爾夫音樂教育同樣強調教育理論與動作有效結合的教育思想。他告訴我們:“上帝給了每個人一部樂器,教我們來演示最美的音樂。”換言之,教師應該充分調動他們身體的感官,并輔助以動作,如此獲得的感受會更加生動和深刻。舉個例子,我們在教幼兒認識音樂節奏的時候,可以讓他們模仿媽媽洗衣服、洗臉刷牙或者打掃衛生,從其中感受節奏的變化。除此之外,同樣可以教幼兒通過身體動作感受音樂節奏的快慢,譬如拍肩、點鼻子、拍臀部、繞指以及身體晃動等,教會他們動作與音樂相結合。
三、“生活即教育”理論思想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
陶先生還強調要建立起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他以為“生活即教育”的具體定義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而事實上,究竟什么才是教育,教育的本質意義就是生活根本意義上的變化。我們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巨大的變化,而就在這變化之中仍然存在教育最根本的意義。比如,我們會從日常生活中挖掘幼兒的天賦,或是教他們在藝術學習的過程中激發幼兒的潛能。最早的時候,陶先生就與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戲劇社和音樂社,并借此來培養他對于音樂的癡好。出訪歐洲的時候,陶先生就在紅海的甲板上面發現了一個四歲的小女孩兒跟著音樂歡快地跳著舞,而且她的節奏和情感及樂曲也都出奇的合拍,對此,陶先生覺得很驚訝。之后他讓人將那首歡快的曲子換成一首悲傷的曲子的時候,那個小女孩兒的情緒和節拍也都跟著發生了變化。從一個故事中不難看出,年僅四歲的小女孩就表現出驚人的音樂天賦,假如這些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天賦沒有被教師和家長發現,繼而不去引導和培養,那這樣的天賦就一定會被浪費了,長時間過去了也就慢慢地枯萎了。所以,作為教師和家長,我們務必在生活當中去觀察幼兒,去嘗試發現一些比較特殊的天賦和才能,去引導和培養他們。
四、“社會即學校”理論思想在音樂教育中的運用
陶行知以為,自打有了人類以來,社會即學校,而我們如果統一地站在同一個角度說社會是大眾單獨而唯一的學校似乎不妥,可以說,我們的日常生活實際上是大眾獨一的教育。所謂“社會即學校”,從實際意義上說,它的根本目的就是增加了教育的對象以及學習的內容,使得更多的人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以為“學校即社會”,就如同將飛翔于天空中的鳥兒關在籠子里面一樣。作為教師,不能漫無目的地思考,而是要站在幼兒的角度來為他們設計思考角度,使他們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最好的效果。簡而言之,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舉個例子,教師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同樣要將學生與教師客體之間的關系處理穩妥,不能再遵從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了,而是要實行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這種教學模式。小學階段的音樂教育實際上所涉及的范疇包括音樂欣賞、音樂樂理以及音樂視唱練耳等環節,這些教學過程的關鍵主要在于學生可以主動參與其中。教師必須做一名合格的引路人,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具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自身的情感體驗以及清晰的思考判斷讓幼兒真正認識到音樂藝術的魅力所在。長期下來,就能夠充分地將幼兒的音樂學習興趣及主動性很好地發揮出來。如此說來,音樂教育必須從我們的生活實際出發,并且結合社會環境,教幼兒可以在課堂教學實踐過程當中具備想象和追求自由的空間,從而可以更好地增強他們對于音樂的感知能力。
五、“教學做合一”理論思想在音樂教育中的運用
日常生活中針對一些生活現象的具體說明實際上就體現了“教學做合一”,日常生活中,“對己是學,對事是做,對人的影響是教”,如此說來,“教、學、做”實際上只是體現出我們日常生活的三個方面,而并非三個相同的過程。“教學做合一”既是生活的法則,又是教育法。教而不做,不可當成是教;學而不做,不可算作學,如此,陶先生特別強調在做的活動中積累知識并且從中獲得經驗。他以為,做要建立在行的基礎上,而行乃是獲得真知的源頭。從目前的教育現狀來看,教學做合一具體要求要將任務作為第一要點,同時還要以每一個崗位的實踐要求及目的為導向,其主要強調的就是動手做。想要做到教學做合一,第一步就必須先提升教師的素質,同時注重音樂課的設計。
再者,教師必須給幼兒創設良好的音樂教學氛圍,展開情境式教學不失為一個上上策,也是萬全之策,引導幼兒對自身情感與音樂藝術達到完美的融合,讓他們對此達到共鳴并覺得認可。當然教師也必須注重幼兒在音樂教育過程中的手腦并用,我們時常講,要讓幼兒全面發展,而針對音樂教育教學來講,教學生學會耳鼻手口腦同時運用才是真正達到了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這也符合陶先生的教學理論。
總之,陶先生的教育理論在我們的音樂教學中實際上具備很大的作用和意義,它能夠有力地推動我們音樂教育的進一步開展,與此同時又能夠有效幫助幼兒從思想和感官各個方面的工作中做好督導及實施工作,并以此促進幼兒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胡曉風.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3]袁晞,陶行知.捧著心來不帶草去[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7.
[4]黃承箱.試論陶行知的音樂教育思想和實踐[J].山東文學,2008(12):112-115.
[5]張帆.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史中的“孔子”:淺析陶行知社會音樂教育思想[J].時代教育,2007(6):56-58.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