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榮榮
【摘要】目的 分析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中優質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心血管內科患者60例進行研究,按照隨機分類形式,將患者分為兩類,一類為對照組,施行常規心血管內科護理;一類為觀察組,施行心血管內科優質護理,對比兩組患者四肢厥冷、心絞痛、呼吸困難、惡心嘔吐等并發癥例數;對比兩組患者的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四肢厥冷、心絞痛、呼吸困難、惡心嘔吐等并發癥例數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表示對護理比較滿意,對照組相對一般滿意,兩組對比分析具有顯著性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優質護理模式有助于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中,提升患者的心理承受力,提高患者自體抵抗并發癥的能力,并能夠與患者和諧交流,得到患者的認可。
【關鍵詞】心血管內科護理;優質護理模式;應用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30..02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水平的提高,護理質量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許多醫療機構重視落實優質護理服務,依據衛生部門有關文件要求,全面落實優質服務、加強以人為本的護理觀念、深化以病患為中心的服務思想、提高病患護理滿意度成為醫療工作者的重要任務。本次實驗對我院收治的心血管內科患者60例進行研究,落實優質護理模式服務,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結果,現將實驗過程和結論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觀察組共有患者30例,男17人,女13人,年齡34~69歲,平均(45.23±6.25)歲。其中疾病類型:冠心病9例、急性心力衰竭7例、慢性心力衰竭4例、心肌疾病5例、心律失常疾病2例、心臟瓣膜性疾病3例。
對照組同有患者30例,男16人,女14人,年齡35~67歲,平均(44.19±6.78)歲。其中疾病類型:冠心病5例、急性心力衰竭6例、慢性心力衰竭4例、心肌疾病6例、心律失常疾病5例、心臟瓣膜性疾病4例。
本次護理調查未將患者的疾病類型、病程、致病因素作為統計依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納入標準:(1)所有的患者通過我院的外科標準;(2)病患及家屬均了解實驗的內容和目的,同意進行實驗,在護理人員指導下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存在的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血液疾病等。(2)患有精神類疾病,無法進行正常交流和溝通。(3)病患依從性差。
1.2 方法
1.2.1 心血管內科常規護理:
患者在進入到醫院治療之后首先需要接受常規的健康教育宣導活動,包括基本的疾病概念、發病情況、因素等方面。患者心律不齊、心痛難忍時應臥床休息,保持病房內的安靜,減少家屬的探望與交流時間,可幫助患者松解衣領、袖口處等,讓患者呼吸更加通暢,必要情況下給予吸氧裝置,并檢查裝置與患者吸氧中的情況,遵醫囑使用止痛藥,觀察患者藥物反應, 在靜脈滴注給藥中,應注意引流管安全性,避免牽拉引流管,避免置管脫落,應引導家屬隨用陪護,觀察患者的表征,主動與護理人員說明情況,不隨意的為患者提供滋補藥、調節藥劑量,通過宣教,要求患者與家屬具備依從意識,部分藥物會導致患者短期頭痛、臉色潮紅,護理人員應掌握專業知識,與家屬說清情況避免恐慌、猜疑[1]。
1.2.2 心血管內科優質護理:
①優質宣教:在護理期間所出現的一系列護理問題都應當做好相應的解答工作,常見的并發癥應當充分做好宣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疾病治療積極性。尤其對于一系列常見外科疾病的預防工作,保證預防到位,強調預防大于治療,能夠讓患者保持一個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降低疾病發生的概率。耐心與患者解釋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說明患者現有情況,提醒患者有關注意事項,使得患者的飲食等均保持健康、規律,避免生活不規律造成自我傷害,解釋中應有耐心,對于患者不理解的部分可現場演示,體現出宣教責任感[2]。
②優質生理護理:患者若經常疼痛,應隨身攜帶藥物,結合計量用藥,詢問患者用藥后的感受,如是否頭部發張、血管跳動等,分析藥物副作用,協助患者進行生理活動,嚴重的患者應臥床休息,停止活動,可協助家屬為患者念報紙,播放輕音樂讓患者放松,對患者加強皮膚、口腔衛生檢查。
③心理優質護理:給予患者心理支持,由于患者疾病長期未愈,心理壓力比較大,應誘導患者提出問題,解答患者的疑惑,促使患者心理上減少壓力,另外要避免患者受刺激、疲勞等,要求家屬與患者溝通中,只說好事,消除患者的心理焦慮感[3]。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四肢厥冷、心絞痛、呼吸困難、惡心嘔吐等并發癥例數;對比兩組患者的滿意度。對比兩組患者的滿意度感知情況,滿意度通過問卷方式進行,結合Likert進行量化,最終結果以1~100分顯示,80分以上為滿意,60~80分為一般,低于60分為不滿意,滿意度=(滿意+一般)÷人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醫療數據分析采取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21.0軟件進行資料統計,評定資料計數檢驗的單位為x2,評定計量單位的檢驗單位為t, 平均數以x±s(mean±standard deviation)表示,以P<0.05、P>0.05評定兩組對比的統計學差異性。
2 結 果
2.1 兩組病患不良癥狀統計
對照組共30名病患,2人出現四肢厥冷,1人發生心絞痛,1人出現呼吸困難癥狀,1人存在惡心、嘔吐的癥狀,不良癥狀發生例數共5例,占對照組總人數的17%。觀察組共30名病患,1人出現四肢厥冷,1人發生心絞痛,0人出現呼吸困難癥狀,0人存在惡心、嘔吐的癥狀,不良癥狀發生例數共2例,占對照組總人數的7%。見表2。
3 結 論
心血管內科疾病目前由于其存在的時間長,難以短時間得到藥物控制作用,且容易受到精神因素的影響,而使得病情反復、延展,導致患者的疾病并發癥不斷誘發,嚴重影響著病患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健康,如何診治和護理心血管疾病病人成為醫護人員的重要任務。對心血管內科疾病的控制,還需要從藥物作用與護理引導兩方面著手,促使患者形成對抗疾病的正確生活態度,能夠從自身尋找發病誘因、并發癥誘發因素,減少精神壓力,降低治療難度,優質護理模式可滿足上述訴求,起到更好的護理效果。
因此,綜合上文所述,本次實驗選取我院收治的共計60名心血管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給予不同的護理手段,觀察其護理效果,得出以下結論:在當前階段針對心血管疾病患者來說,實施優質護理模式對患者具有積極的作用和效果,能夠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的滿意度,降低心血管疾病并發癥的出現,提高疾病診治效果,有利于病患的康復,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魏長春,李繼紅.優質護理服務在心血管內科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農村衛生,2018(02):18.
[2] 王艷青.優質護理模式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7,12(30):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