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永霞
摘 要: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初中語文教學對情感教育的重視度越來越高。因為語文學科是語言文化的載體,而語言文化的應用和發展與情感表達、情感抒發是密不可分的。在新課改下,應著重研究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升學科素養水平。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語文;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一直都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短板,這和傳統的應試教育理念有關,也和初中生的情感體驗不夠豐富、心思不夠細膩,對一些文學作品中的情感缺乏認可與共鳴有關。強調情感教育,這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傳統的課程教育基礎上有新的突破,要充分利用新的教育技術和教育理論,全面提升初中生的情感認知能力和語言文學素養。
一、情感教育要實現以課文為載體的平穩過渡
情感教育并不適合突兀地進行,而是應該做到以課文、以教材內容為載體進行平穩的銜接。比如要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我們理應選擇在課文主題或者思想感情上具有愛國主義色彩的文章為切入點,如此才能平穩過渡,不會給學生生澀突兀的感覺。
比如在講到初中七年級課文《黃河頌》的時候,我們知道這篇課文是有強烈情感的,以抗日戰爭的堅強意志和偉大愛國主義情懷為主題的作品。所以,我在講解這篇課文的時候,選擇了愛國主義情感作為教育的切入點。我先讓大家通讀了這篇課文,了解其中的詩詞意象,在此基礎上結合注釋以及詩歌創作的背景等進行詳解,并貫穿了關于抗日戰爭時期國家危亡系于一線,無數志士捐軀報國,祖國大地慘遭蹂躪的歷史事實,讓學生對這首詩歌的創作背景以及作者為什么會有如此強烈的感情波動有充分的了解。
在此基礎上,我在網上搜索到了《黃河頌》的歌曲演唱音頻給學生聽,并且嘗試用有感情朗讀的方式去朗誦這首詩歌。在這樣飽含激昂情緒的氛圍中,學生自然而然就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調動,培養了愛國主義情感。
二、以信息技術為支持的情感教育的深度實踐
在語文教學中可以發現,很多課文內容是發生在古代、近代等不同歷史時期和社會環境狀態下的。我們的初中生沒有那么豐富的歷史知識,沒有那么豐富的人生閱歷,對于很多課文的內容及其思想感情可能并沒有深切的領悟和體驗。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在開展教學中會靈活利用信息技術去提供一些輔助參考和延伸閱讀資料,或者利用信息技術去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比如在以八年級語文中《學寫故事》為主題的寫作教學活動中,教材列舉了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等作為一種參考,希望能啟發學生的思維。我在開展這項教學中,除了引用一些明清小說給學生看,還特意從線上資源著眼,下載了一批故事性比較強的影視作品給學生作為參考,從而充實學生的故事素材,幫助學生建立寫作構思。比如《暖春》《警花與警犬》《三毛流浪記》《唐山大地震》等,我將其中的故事情節、故事內容以及故事中所展現的感人的場景、溫暖的親情、親密的友情等各種感情進行解讀,幫助學生了解情感的美好,了解人性的善良,讓學生在提升寫作能力的同時在情感上有深刻的體驗。
三、通過聽說讀寫等多種舉措進行情感教育滲透
每種文學作品的情感表達方式不同,思想感情不同,有些并不是僅靠聽或者看就能了解的。我們在進行情感教育中,會采取多種多樣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情感,實現對情感的精準把握。
比如,對《蒹葭》《關雎》等《詩經》選篇進行教學時,可以通過分角色朗讀、配樂朗讀等方式來加深學生的理解。再如,對《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背影》《最后一次演講》等各種類型的詩詞歌賦、新聞報道、散文隨筆、故事回憶等的教學中,可以通過有感情朗讀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認知。另外,對于一些已經改編成影視劇作品的,比如《三國演義》或者《水滸傳》的課文片段,我則會帶領學生去觀看鑒賞影視作品來體會其中的感情。
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讓學生能夠對語言文學作品中的情感有深刻的認知,并成功地將這種情感轉化為自身的價值觀念、情感認知、心理體會,這對增強情感教育的成效有積極的作用。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語言是情感的載體,情感是語言的內涵。我們在各種情境和情緒中的情感抒發與表達,很多時候都要通過語言文字來實現。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這對培養并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學素養、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等都有重要意義。教育工作者要多做積極嘗試,推動情感教育的有效落地。
參考文獻:
[1]崔靜.挖掘內涵,豐富情感: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8):73.
[2]解廷春.新課改下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探討[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19(7):43-44.
[3]王順佳,楊克寧,王麗麗.探討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的作用[J].教育現代化,2016,3(8):242-243.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