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璋
摘 要:新時期中學德育與班級管理相融合既是素質教育宏觀戰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學生核心素養基礎的需要。因此,中學班級管理不僅需要教育者構建起身教重于言教的品德教育模式,而且應從生活化、細節化入手,同時以積極鼓勵和引導實現班級管理活動與學生德育的有機融合。
關鍵詞:中學德育;班級管理;融合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孟子·盡心〈上〉》)素質教育改革的戰略實踐中,中學德育越來越成為立德樹人、培養全面發展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核心。而正處于快速發展變化階段的中學生適逢青春期與叛逆期相疊加,對其開展德育尤其需要綜合施策,借助包括班級管理在內的各類途徑,以融合手段不斷提升中學德育的品質與效率。
一、新時期中學德育與班級管理相融合的重要意義
(一)素質教育宏觀戰略的客觀要求
當“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成為國家戰略的重點之一時,立德樹人便成為新時期中學教育的根本任務。無論是專業課程教學還是班級管理活動都需要緊緊圍繞素質教育這一基本核心,在班級日常管理的每個環節體現出道德教育、品格培養的要義。
如果說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點燃思想品德教育星星之火的火種,那么班級管理便猶如柴薪,是將課堂上的專業教學繼續延伸并不斷擴展的接續之力。而課堂上更多的思政理論也更加需要在班級管理的實踐過程中加以鞏固,借助更多形式、內容的體驗和感悟觸動學生的精神、意識,進而實現理論教育向實際行為的遷移。
(二)鞏固學生核心素養基礎的需要
“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論語》)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已然認識到了德育先于智育的重要性,因此格外重視“孝、悌、謹、信”等品德修養的強化。及至二十一世紀的當下,這些人性品格中的精粹便被凝練成為新時期學生的核心素養。而德育無疑是一切優秀素質的基石和平臺。
因此,當“零零后”逐漸進入至關重要的中學階段后,鞏固核心素養基礎對于即將到來的學業深造便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而在繁重課業的智育過程之外,班級管理就成為當仁不讓的德育核心陣地之一。
二、新時期中學德育與班級管理的有效融合策略
(一)訥于言,敏于行
教育領域通行的原則之一是身教重于言教,信息時代尤勝往昔。網絡技術的支持促使新生代中學生擁有了前人無法比擬的信息獲取渠道,加之年輕人對陌生消息更為迅捷的接收和記憶能力,越來越多教師與班主任都會面臨相似的難題,那就是傳統的言語教育越來越舉步維艱。往往在師長一句詰問伊始,學生便備好了十句反駁。與其在抱怨“學生不服管教”的氣悶中浪費時間,不若沉下心情,以更多實際行動潤物無聲。
比如看到垃圾隨手拾起,將歪斜的課桌椅順手擺正。學生的伶牙俐齒說明了頭腦聰慧,而聰明的學生大多敏感。響鼓不用重槌。班主任沉默的行動恰恰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二)生活化著眼,細節化入手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崇高品格的養成來源于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良好的生活習慣往往也是成就優秀道德品格的“直通車”。尤其是仍舊處于成長發育高峰期的中學生充滿了人生的不確定性,只有在日常生活、學習的點點滴滴中抓緊品格養成的德育,這些可塑性極強的未成年人才更有可能順利成長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生活化著眼、細節化入手,小處亦不隨便,中學班級管理實現了精細化的同時,常常也能夠取得更有針對性的德育效果。比如在班級管理中開展“光盤行動”“隨手關燈”“擰緊水龍頭”等環保活動;又如,鼓勵學生養成“好人好事隨手拍(記)、隨時做”的習慣,將身邊涌現的好人好事記錄下來、親身體驗、隨時總結,既要培養善于觀察的視角,又要培養樂于奉獻的精神。再如,將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在班級管理活動過程。孔子“日三省乎已”反躬自省有無缺失與過錯,新時期的中學生則可以“今天比昨天多做好一點點”,在循序漸進的自我要求中提升品格修養。
(三)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成功的教育在于引導,良好的品德養成不能缺少鼓勵。面對半成熟半幼稚的中學生,班級管理活動更需要輔助、啟發。每當學生經由努力克服不足取得進步,或者在集體生活過程中展現出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班主任都應當及時給予充分肯定和表揚。這種正向的激勵更易向學生傳達出積極的信號,促使學生繼續沿著已有的成功路徑堅持不懈。
中國傳統文化中傾向于針對學生的錯誤多加批評指正。這固然有助于學生充分認識到自身不足而更加謙遜和自省,但也容易挫傷年輕人的自信心與積極性。某種程度上,國內學生在對外交流過程中表現出循規蹈矩缺乏創造性,根源之一正是此類傳統教育方式的局限。
在中學班級管理中引入更多積極心理學原則與手段是十分有益的嘗試。實事求是、客觀評價、正向激勵,這不僅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自信以實現自尊、自愛、自律,也同樣有助于其更加理性、嚴謹地對待專業課程學習,可謂一舉多得的德育與智育教育方法。
時下中學階段的學生均是千禧一代的“零零后”,不僅個性鮮明、獨立性強,且因具有廣泛的信息獲取渠道而愈發早熟。面對這類特殊群體,班級管理不僅不宜因循守舊,且應更加積極地嘗試學生自主自理的自治方式。班主任可以通過觀察加以引導幫助。同時,利用更多日常化手段,將德育融入班級管理的方方面面,以實現更為滲透化、體驗式的教育目的。如此更加有助于中學德育的內化與固化。
參考文獻:
[1]陳標.班主任如何創建有效班級管理模式[J].考試周刊,2019(33):15-16.
[2]曹偉星.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實效性的對策[J].新課程(教研版),2019(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