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華

南宋詩人陸游有一首《大雪》詩:“大雪江南見未曾,今年方始是嚴凝。巧穿簾罅如相覓,重壓林梢欲不勝。氈幄擲盧忘夜睡,金羈立馬怯晨興。此生自笑功名晚,空想黃河徹底冰。”該詩除了描述江南從來沒有見過的大雪紛飛的美景,那些晶瑩的雪花由于積壓太多而太重,讓樹的梢頂都仿佛敵不過,快要壓垮。同時,還道出了雨雪凝結成冰的嚴寒天氣所在的節氣——大雪。
大雪,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1個,是冬季的第三個節氣,標志著仲冬時節的正式開始。其時,太陽到達黃經25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大雪,十一月節,至此而雪盛也。”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小雪時節,大地開始上凍;大雪時節,河面結冰。大雪,顧名思義,是這個時段的雪往往下得大、下得廣。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如果說小雪是先鋒,小心翼翼地試探著一路前行,那么大雪就是那千軍萬馬的主力,來勢洶涌,紛紛揚揚,飄飄灑灑,將大地裝扮得粉裝玉砌,潔白無瑕,一片妖嬈。
古代將大雪分為三候:“一候鵑鷗不鳴,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因天氣寒冷,連寒號鳥都被凍得瑟瑟發抖,叫不出聲來;此時老虎開始有求偶的行為;“荔挺”是蘭草的一種,形似蒲草而較小,大雪末期,蘭草也感到陽氣的萌動而抽出新芽。就其實際情況而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錄的這種物候現象,更接近于南方的氣候特征;在北方,大雪時節還未“入九”,寒氣雖一天天加重,但真正的三九嚴寒還未來臨。
在古人眼里,雪是吉祥的征兆。一則,雪代表著圣潔,象征著一塵不染的靈魂。二則,雪是莊稼的“護身符”,不僅可以殺死一些在表層越冬的害蟲,而且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雪融化后又增加了土壤的水分含量,是作物春季生長的需要。因此,有了雪的護佑,莊稼才能健康成長。農諺有“今年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大雪下雪,來年雨不缺”,等等。所謂“瑞雪兆豐年”,即為此義。三則,雪不但能殺死空氣中的一些細菌,還能吸收空氣中的灰塵,起到凈化作用,有利于身體健康。雪水亦是一味良藥,能消炎、消腫、止痛、止癢,《本草綱目》記載,雪水能解毒,治瘟疫。民間有用雪水治療燙傷、凍傷的單方。四則,清純的雪水是一種美妙的天然飲料。古代文人雅士常將枝頭新雪掃下煮沸沏茶。《紅樓夢》第41回“寶玉品茶櫳翠庵”一節中,妙玉給寶玉斟的一杯茶就是用煮沸的雪水沖泡的。妙玉當時解釋道,這水是5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共一甕,總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開甕。而“寶玉細細吃了,果覺清淳無比,賞贊不絕”。
俗話說“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舊時,大雪節氣一到,家家戶戶都忙著腌制“咸貨”過年。將大鹽加八角、桂皮、花椒、白糖等人鍋翻炒,待炒過的花椒鹽涼透后,涂抹在魚、肉和禽的內外,反復揉搓后放進缸內,用石頭壓住,半個月后取出,將腌出的鹵汁入鍋加水燒開,撇去浮沫,放入晾干的禽畜肉,一層層碼在缸內,倒入鹽鹵,再壓上大石頭。十日后取出,掛在朝陽的屋檐下晾曬干,以迎接新年。
大雪時節,寒風瑟瑟,雪花飄飄,氣溫驟降,容易感冒。中醫認為,人體的頭、胸、腳這三個部位最易受寒邪的侵襲,因此應注意防寒保暖。大雪也是“進補”的好時節,素有“冬天進補,開春打虎”的說法。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冬令進補還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成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于體內,有助于體內陽氣的升發,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