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劍
[摘 要] 當前,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技術,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更多的機遇與無限可能。目前,電商發展重點集中于城市,農村缺乏一定的發展基礎。由于城鄉兩元化結構差異大,有必要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加強農村電商發展路徑的研究,同時制定促進農村電商發展的對策,以促進農村商品與現代工業產品實現互通。
[關鍵詞] 農村電商;人才;物流;品牌
[中圖分類號] F724.6;F323.7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30-43-2
1 農村電商的定義
農村電商全稱為農村電子商務,指通過網絡平臺嫁接各種服務于農村的資源,拓展農村信息服務業務、服務領域,使之兼而成為遍布縣、鎮、村的三農信息服務站。農村電商平臺配合密集的鄉村連鎖網點,以數字化、信息化手段,通過集約化管理、市場化運作、成體系的跨區域跨行業聯合,構筑緊湊而有序的商業聯合體,降低農村商業成本,擴大農村商業領域,使農民成為平臺的最大獲利者,使商家獲得新的利潤增長。
2 我國農村電商發展現狀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電子商務市場隨之崛起。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數據統計結果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電商用戶規模達到8.29億,普及率達59.6%,較2017年提升3.8個百分點。
農村居民平均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有效促進了農村電商蓬勃發展。2010年以來,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率連續9年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率,由2∶1一躍上升為2019年的2.7∶1.0,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為農村電商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使得城鄉二元化結構差異不斷縮減。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貫徹落實,農村線上購物消費的潛力不斷得到釋放。從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平均消費支出相關數據來看,二者消費增速差遠大于二者收入增速差,表明農村電商發展潛力得到快速釋放。
商務部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已達1.37萬億元,同比增長30.4%,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2 305億元,同比增長33.8%。農村電商業務日益增加,農村總體網民規模穩步增長,但是仍存在產品單向流動、配送服務不能到村到戶、農村電商從業人員能力不足等一系列問題,制約了農村電商進一步發展。
3 我國農村電商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專業人才缺乏
一支能力強、優秀的農村電子商務人才隊伍是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石。目前,農村電子商務在大部分偏遠地區仍然是新鮮事物,導致農業電子商務研究與從業人員嚴重短缺,農村一些電商方面的資源得不到有效開發。而且農村電子商務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對現代技術理解和掌握不足,特別是偏遠地區不僅人才匱乏,而且人才流失現象嚴重。農村大部分人員對電子商務本身了解不足,特別是農村電商,僅僅停留在買東西階段。
3.2 農村物流發展滯后
物流是電商的基礎,但大部分農村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一般運費在8元/kg左右,物流成為農副產品上行的最大障礙。近年來,我國農村總體經濟發展形勢較好,相關農業優惠政策給農村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與現代工廠產品相比,農產品具有易腐爛變質、不易保存等特性。農產品大多是季節性和周期性的自然產品,正是由于農產品自然特性,對其整個生產運作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與城市相比,農村人員素質不高,物流發展十分滯后。而這些問題的出現與從業人員物流意識淡薄、學習能力不足、重視度不夠等有密切聯系。而且農村物流基礎設施落后,物流技術裝備落后,物流運營成本高等;我國農村物流政策供給不足,部分省市區處于未充分發力狀態;農村物流操作難以科學規范,農村物流需求者對農村物流加盟商缺乏有效信任,農村物流外包的結果更加難以預測,物流合同難以獲得有效保障,導致農村物流的發展短期內難以適應當前新農村發展。
3.3 缺乏持續規模化經營條件
很多地方農產品生產未形成規模,與工業生產相比,農業生產存在盲目性、低端化、分散化等問題,特別是鮮活農產品,并不能保證持續運營狀態。所以,大多農產品沒有標準、沒有品牌,部分初加工農產品產量小、包裝差,達不到網貨標準。網絡銷售農產品不成規模,導致無法開通冷鏈物流,這也是農產品網銷面臨的很大障礙。
4 我國農村電商發展路徑
全國各省區市陸續出臺了相關的配套措施,在快遞物流加盟、農村電商規范發展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和農村電商專項資金補助,農村電商發展迎來政策、資金、人才等多方面的紅利。為促進我國農村電商進一步發展,在國家相關配套政策支持的基礎上,應積極完善農村電商發展路徑。
4.1 完善農村人才培養路徑
利用電商平臺組織實際操作培訓,讓更多創業人才、農村剩余勞動力等加入振興農村電商的人才隊伍。充分利用電商平臺培訓資源,加強網絡銷售技巧、網紅帶貨等互聯網營銷模式的培訓。由村干部、農業企業等帶隊調研經營較好的地區與品牌,提升農民的農產品產業鏈整體化思維。并且針對發展過程中的困難,邀請專家學者給予發展建議,不斷提高農民的農產品運營思維。
4.2 建立覆蓋省市區(縣)三級的農村電商體系
打造采購、營銷、日常生活、金融服務和青年創業“五不出村”的農村全流程服務體系,實現生產生活用品、當地農產品雙向流通;構建區縣鎮村全覆蓋的農村電商服務和農村電商物流配送體系,利用農村物流體系平臺開展新型農村電商日常銷售、代購代銷農民自產商品、農村便民繳費等功能和服務,并實現有效覆蓋縣鄉村,從而為完善農村快遞物流發展建立平臺與服務保障,幫助更多電商物流與農村電商創業人才全身心投入農村的廣闊市場。
4.3 加強品牌建設
現在市場上同質化競爭激烈,要想在市場上一枝獨秀,必須要有與其他產品不一樣的地方。這就需要運營團隊挖掘產品內在的故事,賦予產品不一樣的含義,在互聯網平臺上講好產品的故事,講好產品背后人的故事,特別是本地的草根創業者,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傳平臺進行宣傳。要把這些草根創業者作為典型在互聯網平臺上宣傳,順勢而為,借勢營銷。
另外,各省市區應立足于本地特色農產品,不斷發揮農業產業的品牌優勢,從而探索建立農副產品標準及可追溯體系,積極引導農業合作社、農村自主創業人才等建立自己的營銷品牌,從而不斷完善農副產品的生產制作標準,完善生產制作流程追溯體系,讓農村農副特色產品真正發展為地區農業商品。
4.4 探索多元化發展模式
鼓勵農村自家小作坊式生產制作向正規企業化轉型發展,鼓勵農村企業加強當地優勢農產品深加工。當地政府應鼓勵優秀農業企業到農村辦廠,探索企業+農戶的創新發展模式;對于發展態勢較好的農戶小作坊,給予政策扶持;充分發掘本地優勢農產品資源,建立旅游休閑餐飲于一體的農戶莊園模式。
4.5 創建當地優勢農產品所需的物流體系
阿里巴巴農村戰略的4種業務結構公布后,各種電子商務平臺推出的農村電子商務業務基本上都是4種,即代收代付服務、代購服務、代銷服務、人員培訓和支持。當前農村電商物流發展創新度不高、創新潛力欠缺,需要用系統性思維進行整體的物流資本運營,加強冷鏈快遞以及大件大批物流體系發展,保障鮮果蔬菜正常運輸,最小化減少損失。
4.6 加強理論研究與農村實際相結合
農村電商分析存在通信、物流等軟肋造成的基本弱點,當電商發展趨勢是僅保障農民購買,不幫助農民銷售,那么農民會產生不滿,因此要重視理論研究與農村實際相結合。一方面,應鼓勵從業人員大膽地摸著石頭過河,另一方面要加強理論總結與頂層設計并重。在過去幾年的實踐中,出現了可喜的探索和典型案例,如何從當前的實踐中找出規律,為農村電子商務提供更為可靠的路線圖,是當前廣大專家學者理論研究的重要課題。
4.7 增強農村企業深度融合,實現產業化、區域化發展
隨著全國各省區市各大農村電商平臺的市場拓展,加之當地政府扶持農村電子商務政策的頒布實施,各地市應鼓勵第三方平臺服務提供商,采取創新性舉措不斷推出質優價廉的服務產品,鼓勵廣大農村企業、相關開發加盟商提供面向農村電子商務急迫需求的定制化產品與服務,幫助農村電商從業者降低運營與營銷等成本,促進農村網絡運營服務平臺進一步平等化、公開化、透明化,實現在平臺上建設共享信息、知識和業務的“社區”,從而為業務“鏈”的拓展提供農村電商發展所需的技術支撐與經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