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洋
摘 要:中國的經濟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改革在農村率先取得突破,農民與土地的關系率先進行調整。在這樣的過程中,農村實現了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有效兼容。應鞏固農村改革成果,在堅持公有制的同時,積極探索促進農村市場經濟和集體經濟發展的運行機制。
關鍵詞:農村改革;公有制;市場經濟
中國的經濟發展,面臨著“公有制與市場經濟兼容”的難題。1978年以來,中國的經濟改革,從農村改革中率先破冰,肯定地回答了“公有制與市場經濟能夠兼容”這一問題,并且豐富了二者兼容的形式和內容,形成了“公有制與市場經濟實現兼容”的中國農村經驗。
一、農村改革:中國經濟改革的突破點
無論是歷史上,還是邏輯上,農村改革都是我國經濟改革的開始。改革率先從農村進行突破,主要基于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三農”的重要地位所決定的。從農業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來說,其既是基礎,也是國家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從農村人口在國家總人口中的比重來說,當時我國仍然是一個以農村人口為主的國家。到了1978年,農村人口仍然占全國人口的82.1%。[1]故農村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和保障農民利益。二是由經濟發展情況所決定的。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經歷了從互助組織、高級社再到人民公社的組織形式。以“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和“政社合一”為主要特征的人民公社,因其強制性的制度變革導致不能有效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因其不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低下和農村經濟發展滯后。1978年,每個人民公社的財產僅有543萬元(不包括土地);每個生產大隊的集體積累不到1萬元;農業人口的年平均收入只有70多元,其中1/4的生產隊社員年收入在50元以下。[2]故農村改革的核心內容就是調整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以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三是由我國歷史文化傳統所決定的。我國歷來重視農業生產方式和土地制度的調整和變革,如歷史上的井田制、屯田制、均田制等均是通過對農業生產關系的改革來推動農業生產發展。故農村改革的歷史淵源和群眾基礎較為深厚,主客觀條件較為齊備。
二、農村改革:農民與土地關系的重大調整
農村改革是從調整與處理農民與土地的關系開始的。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實行,用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取代人民公社的集體統一經營,不斷優化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在鄧小平“兩個飛躍”論斷中,“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不變。” [3]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農民群眾的自發探索和嘗試,到黨和國家的重視和支持,再到政策實施與農村實踐有機結合的過程。首先是以農民為主要力量推動改革。為解決自身溫飽問題,農民自發對固有的生產經營方式進行調整,以包工到組、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等為主要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制開始形成。1978年秋冬,安徽省率先試行包產到戶等責任制,隨后四川、云南、貴州等省份也開始推行承包責任制,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實現了從生產組(專業隊)、到勞動力再到農戶的轉變。其次是黨和國家持續推動改革。以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為標志,為促進農業的發展,黨中央在大力解放思想的基礎上,充分尊重廣大農民群眾的意愿,開啟了農村改革的新征程。在農村改革政策上,黨中央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認識經歷了從“不支持——部分支持——鼓勵支持——充分肯定”的轉變過程,具體政策也經過了從“不允許——是必要的措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的調整過程;在試點區域上,隨著政策的調整,實現了從“邊遠山區——邊遠山區和貧困地區——一般地區——全國推廣”的擴展過程。在政策大力支持和群眾積極參與所形成的合力推動下,各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發展迅速。全國實行“雙包”到戶的生產隊,1980年秋占總數的20%,1981年底擴大到50%,1982年夏季占到78.2%,1983年春則達到95%以上,到年底已占到99.5%,其中,包干到戶(即家庭承包經營)占生產隊總數的比例為97.8%,至此,家庭承包經營實際上已成為中國農業的一種基本經營形式了。[4]此后,黨和國家根據農村改革發展實際,不斷完善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的相關政策,從法律上確定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即“以家庭經營承包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5];從時間上確定了農民對土地長期持續的經營權,即土地承包期從“延長15年”[6]到“延長30年”[7]再到“再延長30年”[8],使農村土地承包經營關系穩定為75年;從經營方式上推進了“三權分置”等改革,即在土地所有權保持不變的前提下,將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進一步劃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有效推動了土地經營權流轉和農業規模經營。
三、農村改革: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有效結合
農村改革通過對農業生產關系的調整,實現了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有效結合。在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農村改革始終堅持以公有制為基礎,確保土地等基本生產資料的集體所有權,充分發揮了集體經濟的帶動作用,鞏固了公有制與市場經濟在農村兼容的宏觀制度基礎;在生產經營方式方面,農村改革賦予了農民對土地獨立的承包經營權,確保農民成為獨立自主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市場主體,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夯實了公有制與市場經濟在農村兼容的微觀經營基礎;在兩個方面的協同推動下,既堅持了農村集體所有制,又確保了市場機制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的作用;既體現了集體經濟的統一性,又顯示了分散經營的效率性,從而既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解決了溫飽不足等問題,促進了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同時又為經濟體制改革進行了積極探索,為城市改革打下了堅實基礎,為進一步改革開放積累了寶貴經驗。農村改革的過程,是從根本上變革不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體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特征、符合社會主義制度基本要求、促進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
經過四十余年的農村改革,我國“三農”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期,應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農村改革成果,在堅持公有制的同時,積極探索促進農村市場經濟和集體經濟發展的運行機制。
參考文獻
[1] 李德彬.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簡編1949-1985[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544-545.
[2] 董輔礽.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下卷)[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39.
[3] 鄧小平思想年譜: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448-449.
[4] 武力.中國共產黨與20世紀三次農民浪潮[J].河北學刊,2005(05):27-33.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匯編(1995—1999)(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
[6] 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25.
[7] 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81.
[8]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