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
摘 要:銀行普惠金融借力大智移云物科技,基于商業可持續與機會平等原則的指導下,以可負擔的成本來滿足社會不同群體和各個階層的金融服務、產品需求。文章重點探討了銀行普惠金融的實然困境,比如未能構建完善的普惠金融體系;增長速度過快,也暴露出諸多風險等多重困境。銀行亟需為普惠金融的發展壯大提供科學合理的出路,比如構建完善的普惠金融體系,加強風險防范,縮小普惠金融的區域發展差距,與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關鍵詞:銀行;普惠金融;實然困境;出路
1普惠金融概述
聯合國于2005年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自此以后,普惠金融在全球各國得以推廣。國際組織、發展中國家與相關機構,在近十幾年來也在推動普惠金融的發展,因此,普惠金融在國際社會上的發展速度較快,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普惠金融主要面向社會各界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群體,基于商業可持續原則與社會機會平等原則所提供的恰當的金融服務,其重點服務對象是社會特殊群體,例如老弱病殘、偏遠地區或貧困地區的貧困人群、城鎮低收入群體、農民與小微企業。普惠金融代表社會對弱勢群體的關注,是一種社會思想和經濟理念,具有顯著的包容性、平等性、創新性。
2銀行普惠金融面臨的實然困境
首先,未能構建完善的普惠金融體系。2015年,我國提出《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但由于我國缺乏金融監管機制和完善的法律法規,該項規劃出臺以后,也未能推動國內普惠金融的健康發展。未來社會各界仍需探討建立一個完善的普惠金融體系,充分發揮普惠金融的包容性、公平性作用,國家政府也需要基于此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和監管體制,為普惠金融發展創設良好的外部環境。
其次,普惠金融近幾年的增長速度過快,也暴露出諸多風險,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率也在逐年攀升。近幾年,我國的經濟局勢詭譎多變,普惠金融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問題,暴露出大量風險。
再次,普惠金融無法實現均衡發展。前文提到,老弱病殘、偏遠地區或貧困地區的貧困人群、城鎮低收入群體、農民與小微企業是普惠金融的重點對象,但偏遠地區和貧困地區的普惠金融發展遠遠無法和發達地區相比,出現了供求錯配的情況。
最后,未能建立完善的信用體系。信息公開與共享是推動普惠金融健康發展的前提,只有構建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才能打破金融機構和客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格局,在降低客戶融資成本的同時,又能幫助金融機構規避信貸風險。但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還并不完善,在違約成本較低的情況下,普惠金融企業往往需要承擔較高的信貸風險,打擊了普惠金融企業發展普惠金融的積極性,不利于普惠金融在我國的推廣。
3銀行普惠金融發展壯大的有效出路
首先,構建完善的普惠金融體系。一方面,我國政府和相關監管部門應加大力度完善普惠金融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監管機制,進而激發金融市場主體開展普惠金融業務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為市場中引入更多的普惠金融主體,以求擴大普惠金融在我國的覆蓋范圍,為廣大受眾帶來更具有針對性和完善上的普惠金融服務。另一方面,在當前的信息化時代中,我國發展普惠金融也應當合理利用大數據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實現現代信息技術和普惠金融的深度融合發展,以便于普惠金融企業掌握更多的信息。
其次,加強風險防范。普惠金融企業面臨著過高的風險,對于開展普惠金融業務變得躊躇不安,這就要求普惠金融企業必須提高自身的風險管理能力,做好風險防控和風險預警。除此以外,國家也要加速社會信用體系和普惠金融體系的建設與完善,解決普惠金融企業發展的后顧之憂,一旦出現違約情況,從立法層面對違約還款的個人或組織給予嚴厲的懲處,就能有效降低普惠金融的不良貸款率。普惠金融行業也在廣泛運用大數據技術和互聯網技術,這兩項技術可以幫助普惠金融企業加強風險的跟蹤調查,同時做好風險防范和風險預警,一方面可以擴大普惠金融的服務范圍,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普惠金融企業的服務水平。
然后,縮小普惠金融的區域發展差距。一方面,我國政府要加強對偏遠地區、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向這些地區引入更多的普惠金融企業,例如可以為在這些地區開展普惠金融業務的企業提供稅收優惠政策。另一方面可以加強金融行業和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發展,縮小不同區域間金融服務可得性的差距,以更低的成本為貧困偏遠地區的低收入群體,提供具有針對性的金融服務。
最后,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金融市場和社會經濟發展都將以信用作為基石,國家要出面建立完善的信用法規與社會信用體系,增加普惠金融的違約成本,從立法層面掃除信用問題,解決普惠金融企業開展普惠金融服務的后顧之憂,普惠金融企業也應當加速整合各類信息資源,通過整合更多的信息掌握服務對象的信用情況,例如建立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有利于在開展普惠金融是加強信用風險的防控。
結 語
綜上所述,隨著大智移云物科技的廣泛運用,技術進步越來越能夠推動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互聯網金融持續發展壯大的條件下,如何有效化解普惠金融領域面臨的主要問題,響應經濟社會和廣大市場主體的金融服務需要,持續增強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使普惠金融更有效地地為實體經濟服務。
參考文獻
[1] 中國銀行西藏自治區分行課題組.普惠金融現狀分析及商業銀行發展策略思考[J].國際金融,2018(02):48-56.
[2] 王薇.我國普惠金融發展水平與提升路徑研究[J].金融經濟,2018(16):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