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瑾儀 戴媛媛 陳欣竹
摘 要:垃圾分類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本文以寧波財經學院為例,調查了校內垃圾分類實施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導致校內垃圾分類不到位、不完全的若干不利因素并提出三大對策與建議。認為只有通過強化學生主體意識、加大宣傳力度、嚴格監管這三方面的有效執行,才能形成長效機制,穩步推進校內垃圾分類工作。
關鍵詞:校園垃圾分類;問題;對策與建議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垃圾存量急劇上升。如今,垃圾問題已經成為擺在世界各國面前亟待解決的難題。而目前國內仍把填埋作為垃圾處理的主要方式,這種垃圾處理方式將對人們的生活環境構成威脅,也極大地阻礙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垃圾分類的提出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將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
近年來,我國加速推行垃圾分類制度,全國垃圾分類工作由點到面、逐步啟動、成效初顯,46個重點城市先行先試并在垃圾分類上取得突破進展,垃圾分類已經成為新時尚。作為高等教育的主陣地,各高校定然不能缺席。高校是一個小型“社會”,校內的垃圾分類情況是現今垃圾分類現狀的影射,加強學生的垃圾分類意識,進一步推動校內垃圾分類工作,為全國垃圾分類工作貢獻力量。
一、我校垃圾分類實施情況
寧波市作為新一線城市,不斷響應全國垃圾分類的號召,吹響深入開展垃圾分類進軍號。寧波地區各大高校也紛紛采取措施,充分發揮國民教育的基礎性作用,抓牢一條主線,將分類工作作為學校黨政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高標準創建垃圾分類示范學校,引領校園文明新時尚。以本校為例,我校根據教育局的重要指示,持續推進校內垃圾分類建設。
在過去的一年里我校校園垃圾分類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絕大部分同學會主動進行垃圾分類,校內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校內垃圾分類實施覆蓋面廣,涵蓋教學樓、餐廳、宿舍、快遞室等。其中,教學樓、操場、快遞室設有可回收與不可回收二分類垃圾桶,餐廳、宿舍等分別投放四分類垃圾桶,滿足生活區垃圾的精準分類。我校還充分利用校園文化活動、校園志愿實踐服務等與垃圾分類有機結合。例如,開展垃圾分類知識競賽、垃圾分類主題班會等文化活動。同時各學院定期組織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在校園各個垃圾投放處對垃圾分類進行指導,引導校內學生清晰、精準地進行垃圾分類。不足之處在于垃圾分類開展時間過長、進度較慢,學生容易產生懈怠感;學生垃圾分類意識不強,一到周末,宿舍樓外四分類垃圾桶內分類混亂;以及校內一些隱秘垃圾投放處存在垃圾分類不到位的現象。
二、存在的問題
對于以上我校垃圾分類工作存在的問題,我們在本校對各年級、各學院學生進行了垃圾分類的調查問卷。通過統計并分析收集到的有效數據,我們得出以下幾點不利因素。
(一)學生主體意識差,存在集體效應
一個人是否有好的垃圾分類習慣取決于他是否有良好的主體意識。在具備良好主體意識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根據調查問卷的數據顯示,40.59%的學生在家也保持垃圾分類的習慣,而45.54%的學生存在集體效應,會受身邊人的影響。這也導致了有35.64%的學生在垃圾已經混放的情況下,不會再將垃圾分類投放。
(二)宣傳力度欠缺,垃圾分類知識普及不全面
在提到對垃圾分類的了解程度上,只有11.88%的學生表示了解所有的垃圾分類,有61.39%的學生表示了解大部分垃圾分類,有23.76%的學生只了解小部分垃圾分類,還有2.97%的學生表示完全不了解。這一數據進一步證實了學校的宣傳力度不夠,對垃圾分類完全了解的學生較少,只占到調查總人數的1/10左右。
(三)垃圾分類末端治理不到位,學生失去原動力
問卷調查顯示,41.58%的學生因垃圾分類后續處理不到位而認為垃圾分類白費功夫。這表明學校在垃圾分類后續處理環節上缺乏透明度和公開度,導致學生認為自己在垃圾分類前期的工作是徒勞的、無益的,從而也失去了垃圾分類的原動力。
三、對策與建議
(一)強化垃圾分類意識,激發學生垃圾分類熱情
針對學生垃圾分類主體意識不強的問題,學校一方面可以開設與垃圾分類相關的選修課或社團,通過”教“與”學“以及深入學生課余生活的方式強化學生垃圾分類意識;另一方面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層面入手,定期召開二級學院的寢室長大會,由寢室長帶動整個寢室進行垃圾分類。同時將垃圾分類納入寢室的衛生檢查考核之中,由學生公寓的督察部進行輔助監督,對未進行垃圾分類的寢室進行相應扣分,從根源上督促學生進行垃圾分類,加強自覺分類意識。
(二)加大宣傳力度,倡導理念轉為實踐
充分利用學校公眾號、廣播站等校內優勢條件加強垃圾分類知識宣傳;組織發起垃圾分類倡議會、開設垃圾分類知識講座等宣傳活動,廣泛普及垃圾分類知識與重要性;通過積極開展垃圾分類趣味運動會、垃圾分類知識競賽、垃圾分類情景劇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提高學生參與度,推動垃圾分類從理念走向實踐。
(三)設立制度管理,加強監管機制
各地區、省市為加快垃圾分類進程,推出了相關的法律制度。同樣,對高校來說,相應制度的設立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缺乏制度的管理下,對于繁瑣且有悖習慣的垃圾分類,多數老師和學生會予以“不以為然”的態度。制度的確立還需對應監管機制的配合,不僅要對垃圾分類前期環節中的老師、學生等人員進行監管,垃圾分類末端環節的工作人員也需要實時的監督和管理。在完備的監管機制下,垃圾分類才能落到實處。
四、結語
綜上所述,結合我校垃圾分類實施情況與存在的問題,我們對存在的阻礙因素提出三點重要對策和建議,通過強化學生主體意識、加大宣傳力度、嚴格監督管理三個環節促進學生垃圾分類習慣養成,持續推進校內垃圾分類工作。垃圾分類任重道遠,各大高校應結合本校實際制定合理舉措,加強科學管理形成長效機制,做垃圾分類的執行者、推動者、引領者,為全國垃圾分類工作熔鑄青春力量。
參考文獻
[1] 劉瑞文.高校垃圾分類工作現狀與管理體系構建[J].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學報,2020,30(1):4-7+81.
[2] 張心彤,葉瑜敏.上海市高校垃圾分類現狀調查及建議[J].管理觀察,2017(2):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