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漢唐之間圖書文獻四部分類中子部與史部的換位

2020-12-23 09:38:31李傳印
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20年4期
關鍵詞:學術史

李傳印

關鍵詞:四部分類;學術史;經史關系;魏晉南北朝

班固的《漢書·藝文志》把史學著作附屬于《六藝略》的《春秋》經下,唐初史臣撰《隋書·經籍志》時,把史學與經學分列于經、史、子、集四部中,這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史學多途發展、經史分途并獲得學術自立在學術發展史上結下的果實。據目前確切的文獻記載,晉代學者茍勖撰《中經新簿》,對圖書文獻實行四部分類,把史學著作排在子學著作之后,四部序列是甲(經)、乙(子)、丙(史)、丁(集),“史”在“子”后。而在唐初撰成的《隋書·經籍志》中,四部排列順序卻是經、史、子、集,史部位于經部之后,子部之前,這表明唐初史臣撰修《隋書·經籍志》時,明確地把史部地位升居子部、集部之上。這個變化深刻表明漢唐之間史學既擺脫了從屬于經的附屬地位,又與文學相別異道,逐漸劃清與文學的學科分界線,并在圖書分類中與子學換位,實現史學在四部中地位躍升,從此確定了中國古代圖書文獻經、史、子、集四部分類的序列位置。這個序列位置后世因襲不改。直到近代西方學術分類觀念和分類體系的傳入。史學與子學在四部中位置的變換,在表面上是中國古代圖書分類及其位置的變化,實質上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學術發展及學術分野在圖書文獻分類上的反映。較鮮明地體現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史學的日漸興盛和諸子學逐漸衰微的學術發展大勢。

一《中經新簿》以四部分類圖書

《漢書·藝文志》依劉歆的《七略》,把圖書分為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數和方技六類,外加一個輯略。確立了中國古代圖書文獻分類的基本格局。西晉初年,荀勖受命整理校核圖書,在鄭默《中經簿》的基礎上,因革損益,撰《中經新簿》,把圖書文獻分成甲、乙、丙、丁四部,這是目前所知最早明確采用四部分類的文獻目錄學著作。遺憾的是,《中經簿》《中經新簿》都已亡佚。對于二者的學術傳承關系,《隋書·經籍志》的“總序”記載:

魏氏代漢,采掇遺亡,藏在秘書中外三閣。魏秘書郎鄭默始制《中經》。秘書監荀勖又因《中經》更著《新簿》,分為四部總括群書。一日甲部,紀六藝及小學等書。二日乙部,有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數。三日丙部,有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四日丁部,有詩賦、圖贊、汲冢書。大凡四部,合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

顯然,唐初史臣明確肯定茍勖的《中經新簿》繼承了鄭默的《中經簿》,此說應該可信。《中經簿》雖然亡佚無存,內容無從考查,但其學術貢獻歷來得到學人的一致認可。漢代劉歆編撰的《七略》是我國第一部專門目錄學著作,學術史價值很高。鄭默任秘書郎20多年,埋頭整理校核圖書,繼承了劉向、劉歆父子的學術傳統,邊校書,邊編目錄,撰成《中經簿》,這是《七略》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官修圖書目錄,為中國古代學術發展史作出了重要貢獻。

漢末之亂對圖書文獻造成了重大損失。《后漢書·儒林列傳》“序”這樣說:“及董卓移都之際,吏民擾亂,自辟雍、東觀、蘭臺、石室、宣明、鴻都諸藏典策文章,競共剖散,其縑帛圖書,大則連為帷蓋,小乃制為滕囊。及王允所收而西者,載七十余乘。道路艱遠,復棄其半矣。后長安之亂,一時焚蕩,莫不泯盡矣。”西晉建立以后,政治漸趨穩定,文化劫難暫時息歇。晉武帝司馬炎極力倡導孝治天下,大量的皇家藏書和征集采掇的圖書也急需整理校核。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縣古墓中出土了《汲冢竹書》,竹書的蝌蚪文字需要釋讀,內容需要整理,晉武帝便詔令荀勖對這些散亂無序的圖書文獻整理校核。《晉書·荀勖傳》記載,荀勖“俄領秘書監,與中書令張華依劉向《別錄》,整理記籍。……及得汲郡冢中古文竹書,詔勖撰次之,以為《中經》,列在秘書”。

荀勖整理校核圖書的成果《中經新簿》已經亡佚,其具體內容難以詳考。據梁代阮孝緒《古今書最》考證,《中經新簿》著錄圖書1885部、20935卷,其中還著錄有16卷佛經。關于《中經新簿》著錄文獻的總卷數,《隋書·經籍志》“總序”記為29945卷。二者相差9010卷。卷數相差的原因尚不明確。

茍勖的《中經新簿》與鄭默的《中經簿》在內容上具體的繼承關系,目前限于資料的缺乏難以說清,但已散佚的王隱《晉書》殘存這樣一條佚文:“茍勖,字公曾,領秘書監,與中書令張華依劉向《別錄》整理錯亂,又得《汲冢竹書》,身自撰次,以為《中經》。”據此,我們可知荀勖撰《中經新簿》既繼承了鄭默《中經簿》的成果,也受劉向、劉歆和班固的影響,尤其是受劉向《別錄》影響最大。而《隋書·經籍志》的“總序”所言“茍勖又因《中經》更著《新簿》”,這句話的意義很深刻,表明荀勖對鄭默既有繼承,也有變更和發展。荀勖究竟變更和發展了什么?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鄭默的《中經簿》是否采用四部分類,目前還難以確定,學者們的意見也頗有分歧。余嘉錫認為《中經簿》還是依《七略》之例采用七分法。他說:“三國之時,魏秘書郎鄭默始制《中經》。《七錄》、《隋志》不言其體例有所變更,知其分類猶沿《七略》。但其書不見著錄,蓋荀勖《新簿》既行,默書遂廢而不用耳。”余嘉錫之論得到學界較廣泛的認可。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鄭默已經使用四部分類圖書文獻,這種看法只說是合理推測,還缺乏文獻資料的直接證據。因為《晉書·鄭默傳》只說鄭默“起家秘書郎,考核舊文,刪省浮穢。中書令虞松謂日:‘而今而后,朱紫別矣。”別朱紫,只是說把圖書文獻作了分類,并且用不同的顏色予以標識,鄭默究竟如何對圖書文獻進行分類,目前難以詳考。

從目前所能掌握的文獻資料來看,荀勖一方面“因《中經》”,即繼承鄭默《中經簿》的學術思想和目錄學基本體系,另一方面“更著《新簿》”,即變更鄭默的七分法為四分法。阮孝緒的《七錄序》對此說得很明白:“魏秘書郎鄭默刪定舊文,時之論者,謂為朱紫有別。晉領秘書監荀勖因魏《中經》更著《新簿》,雖分為十余卷,而總以四部別之。”

荀勖的《中新簿經》為何把圖書分為甲、乙、丙、丁四部,目錄學家余嘉錫在《目錄學發微》中指出:“其日甲、乙、丙、丁者,甲乙丙丁非名也,因其中所收之書為例不純,無可指名,而姑以是名之也。”余嘉錫所說甚是,茍勖用甲乙丙丁命名史札記》作“序”時評價說:“漢世,劉向父子校理秘文為《六略》,而《世本》、《楚漢春秋》、《太史公書》、《漢著紀》,列于春秋家。《高祖傳》、《孝文傳》,列于儒家。初無經史之別,厥后蘭臺東觀,作者益繁,李充、荀勖等創立四部,而經史始分,然不聞陋史而榮經也。”

李充之后。南朝各代官修文獻目錄基本上采用四部分類,但劉孝標撰修《文德殿書目》卻把諸子中的術數、方技單獨析出而成為一個部類。對此,余嘉錫在《目錄學發微》中說:

六朝官撰目錄皆只四部而已。惟梁劉孝標撰《文德殿書目》,分術數之文,更為一部.使奉朝請祖啦撰其名錄,謂之五部目錄。蓋取《七略》中術數、方技之書,自子部分出,使專門名家,司其校讎也,此最得漢人校書分部之意。

雖然劉孝標的《文德殿書目》五部分類及其排列具體情況不詳,但是根據《隋書·經籍志》“總序”所言“(李)充遂總沒眾篇之名,但以甲乙為次。自爾因循,無所變革”,我們可以推斷,劉孝標的《文德殿書目》把文獻典籍按五部分類,只是在諸子類中把術數、方技單獨析出各自作為一類,其五部及其先后順序應該還是五經、史書、諸子、術數、詩賦,史部諸書位居經部之后,諸子之前的學術地位應該沒有改變。

自從李充編纂《晉元帝四部書目》以后,官修圖書書目一般都采用四部分類。而此期私修圖書目錄還出現了依劉歆的《七略》類例實行七部分類,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王儉的《七志》和阮孝緒的《七錄》。《隋書·經籍志》“總序”載:

元徽元年,秘書丞王儉又造《目錄》,大凡一萬五千七百四卷。儉又別撰《七志》:一日《經典志》,紀六藝、小學、史記、雜傳;二日《諸子志》,紀今古諸子;三日《文翰志》,紀詩賦;四日《軍書志》,紀兵書;五日《陰陽志》,紀陰陽圖緯;六日《術藝志》,紀方技;七日《圖譜志》,紀地域及圖書。其道、佛附見,合九條。

顯然,王儉的《七志》幾乎完全模仿劉歆的《七略》和《漢書·藝文志》,把經學六藝,史學中的史記、雜傳等合并為一類,即經典類。王儉把經、史并為一類。歷來受到批評。學者們認為相較荀勖、李充來說,王儉《七志》中的史書沒有獨立成類,這是一種學術倒退。我們應該看到,《七志》雖然沒有獨立的史書類別,但是把史書并人六藝之中,與經同類,并居七類之首.這也是對魏晉南北朝時期官、私修史興盛,歷史撰述數量眾多,史學地位提升的肯定。《漢書·藝文志》是史附于經,而《七志》是史并于經,對于史學地位而言,二者并不同義。

阮孝緒在其《七錄序》中說:“王儉《七志》改六藝為經典,次諸子,次詩賦為文翰,次兵書為軍書,次數術為陰陽,次方技為術藝,以向、歆雖云七略,實有六條,故別立圖譜一志,以全七限。其外又條《七略》及二漢《藝文志》中經簿所缺之書,并方外之經,佛經、道經各為一錄。”據此算來,王儉的《七志》名為七志,實有九志。

《隋書·經籍志》“總序”記載:“普通中,有處士阮孝緒,沉靜寡欲,篤好墳史,博采宋、齊已來王公之家凡有書記,參校官簿,更為《七錄》。”阮孝緒在總結前代各種文獻目錄學成果的基礎上,撰修《七錄》,把圖書文獻分為七個類別加以整理條錄,它們分別是:“一日《經典錄》,紀六藝;二日《紀傳錄》,紀史傳;三日《子兵錄》,紀子書、兵書;四日《文集錄》,紀詩賦;五日《技術錄》,紀數術;六日《佛錄》;七日《道錄》。其分部題目,頗有次序。”阮孝緒把史書歸入《紀傳錄》,并且置于第二位,位居諸子、兵書之前。阮孝緒在《七錄序》中這樣闡述他對圖書文獻分類和排序的理由:

今所撰《七錄》,斟酌王、劉。王以六藝之稱不足標榜經目,改為經典,今則從之,故序《經典錄》為《內篇》第一。劉、王并以眾史合于《春秋》,劉氏之世史書甚寡,附見《春秋》,誠得其例,今眾家記傳倍于經典。猶從此志,實為繁蕪。且《七略》詩賦不從六藝詩部,蓋由其書既多,所以別為一略。今依擬斯例。分出眾史,序《紀傳錄》為《內篇》第二。

阮孝緒以其時史書眾多,創立《紀傳錄》,位居經學六藝之后、諸子之前。唐朝初年,房玄齡等受命撰修《隋書》時史臣們將阮孝緒《七錄》中的《經典錄》更名為經部,《紀傳錄》改稱史部,《子兵錄》改名子部,方技、術數并入子部,《文集錄》改為集部,佛、道文獻附于四部之末。對于中國古代學術史的發展演變過程,姚名達在《中國目錄學史·分類篇》中這樣說:“《隋志》者,固《七錄》之子,《七志》之孫,而《七略》之曾孫也。”

廣義的史學起源甚早;狹義的史學,按楊翼驤先生所說最早當見于《晉書·石勒載記》中所言“任播、崔浚為史學祭酒”。從學術發展史的過程來看,史學經歷了經史不分、文史相混的較長時期的發展階段。雖然從觀念上來說.司馬遷成史學一家之言,白壽彝先生認為這是經史在思想觀念上分離開始,但是學術上史依然附屬于經。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政治動蕩,門閥當權,受時代激發,史家修史熱情高漲,呈現出史學多途發展的局面。史學因自身的發展和壯大,學術上逐漸擺脫對于經學的附屬,無論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公元438年)何承天立史學館,并立為儒、玄、文、史四館之一,還是后趙石勒專門設立史學祭酒,史學已經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門類,有自身的學術體系和學術規范。在四部中,各類歷史撰述從位居第三的丙部上升到位居第二的乙部,排在甲部五經之后,而諸子類著述在四部位序中從第二降到第三。“子”部和“史”在四部中部位的變化,周予同先生稱之為“史部升格”。魏晉南北朝時期史學的這些變化,《隋書·經籍志》從學術層面上進行了確認和定型。自此以后,史部穩居四部中第二序位。直到近代西方學術體系傳人,不再以四部進行學術分類時為止。

三漢唐之間“子”“史”換位原因

魏晉南北朝時期,圖書文獻分類排列中“子”學與“史”學換位,史學由第三序位升為第二序位,而“子”學由第二序位降為第三序位。這種變化表面上僅僅是部類排列序位的小小改變,其背后卻蘊藏著深刻的學術發展動因。漢唐之間“子”“史”換位早就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乾嘉學者王鳴盛、趙翼等人對此就有較深入的考察和解析。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卷67"經史子集四部”條說:

《隋(書)·經籍志》分經史子集四部。

案:四部之名起晉秘書監荀勖《中經簿》,一甲部,紀六藝及小學等書。二乙部,有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數。三景(丙)部,有《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四丁部,有詩、賦、圖、贊、汲冢書。……惟荀勖稍近理,然子不當先史。詩賦等下,忽有汲冢,亦不可解。

王鳴盛對荀勖的《中經新簿》把史學著作排在諸子學著作之后表示不滿,而把本屬于史學范圍的《汲冢竹書》置于詩賦之下更是有些憤怒和迷惑。趙翼的《陔余叢考》卷22“經史子集”條也對荀勖進行批評。他說:

古書分類未有經、史、子、集四部之名。漢哀帝時,劉歆著《七略》。宋元徽中王儉撰《七志》。梁普通中阮孝緒撰《七錄》。隋大業中許善心撰《七林》。此皆以七分部者也。其以四部分者,自晉秘書監荀勖始,日甲部,紀六藝及小學等;二乙部,則諸子及兵家、術數等;三丙部,則《史記》、《皇覽》等;四丁部,則詩賦及汲冢書等。其中編次,子先于史,汲書又雜詞賦內,位置俱未免失當,然后之以四部編者,實本于此。

趙翼認為荀勖的《中經新簿》“子先于史,汲書又雜詞賦內,位置俱未免失當”,持論與王鳴盛相同。茍勖是晉代有名的學者,他撰《中經新簿》把子學置于史學之先,應該不是率意任性而為。而是當時學術發展實際在目錄學上的反映。

春秋時期,私學勃興,諸子百家議論蜂起,《漢書·藝文志》總體概括為儒、墨、道、法、名、陰陽、縱橫、雜、農和小說共10家,確立了中國古代目錄學上所說的諸子類的學術框架。雖然因秦始皇焚書坑儒而致百家爭鳴戛然而止,但是秦朝15年而亡。西漢建立之初,提倡文教,鼓勵興學,沉寂的諸子學再度興盛。漢文帝時“天下眾書往往頗出,皆諸子傳說。猶廣立于學官,為置博士”。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諸子學蓬勃之勢稍稍受到抑制。余嘉錫在《目錄學發微》中說,到了晉代,“子部之書。當亦無幾。此所以合《漢志》四略之書歸于一部也”。漢晉之間,諸子學相較于先秦時期來說的確有所衰落,一是著作數量少,二是出現不同子家合并趨勢。明代學者胡應麟說:

古今書籍盛衰絕不侔。班氏所錄九流:日儒、日道、日墨、日名、日法、日雜、日農、日陰陽、日縱橫、日小說。而道家外別出神仙、房中。陰陽外別出天文、五行。縱橫外別出兵家,而兵家又自分四類。蓋漢時數家極盛致,然實則一也。后世雜家及神仙、小說日繁,故神仙自與釋典并列。小說雜家幾半九流。儒道二家遞相增減.不失舊物。兵家漸寡,遂合于縱橫。視舊不能十三。陰陽與五行、天文并合于伎術.視舊不能什七。名法間見一二.墨遂絕矣。

胡應麟敏感地注意到漢晉之間諸子學著作減少和合并問題。但是,由于諸子學著作基數大.晉初茍勖撰《中經新簿》集錄四部之書時,諸子著作絕對數量仍占優勢。同時,漢魏更替,在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漢朝經學的絕對壟斷地位和對學術的控制力相對減弱,以老、莊為內核的玄學思潮興起,“魏之初霸,術兼名法,傅嘏王粲,校練名理。迄至正始,務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論。聃(老子)、周(莊子)當路,與尼父(孔子)爭途矣”。在玄學思潮的影響下,玄學家紛紛注解老、莊,提振玄學,相關的子學著作又大量出現。故此,荀勖在四部分類中以乙部為子部,丙部為史部,子部位居史部之前,這是符合當時學術發展實際的。

魏晉以后,漢代經學相對衰微,對學術和思想的控制力相對減弱,這給此期史學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學術發展空間。史家撰史熱情高漲,官修和私著皇朝史眾多,出現了“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作者尤廣。一代之史,至數十家”的撰史盛況。

世變方殷之日,正是史家著述之時。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動蕩,皇朝興也渤焉,亡也忽焉,政權更迭頻繁。在這紛亂時代,史家懷著深厚的歷史憂患意識.對于國家興亡盛衰和社會變化表現出極大關注。并以不同的史學形式對皇朝興亡及其歷史經驗教訓進行總結和分析,為現實政治提供歷史借鑒。而封建統治者為了各自政權長治久安,也都不同程度地注意總結歷史經驗,汲取歷史教訓,以為現實政治的借鑒參考。最有典型意義的是后趙石勒。《晉書》卷105《石勒載記下》記述了這樣一件事:

(石)勒親臨大小學,考諸學生經義,尤高者賞帛有差。勒雅好文學,雖在軍旅。常令儒生讀史書而聽之,每以其意論古帝王善惡,朝賢儒士聽者莫不歸美焉。嘗使人讀《漢書》,聞酈食其勸立六國后,大驚日:“此法當失,何得遂成天下!”至留侯諫,乃日:“賴有此耳。”其天資英達如此。

這則記載內容很豐富:一是說明石勒重視文化建設,尤其喜歡讀史書;二是講石勒閱讀史書著眼點在于“論古帝王善惡”;三是石勒并不是為讀史而讀史,而是根據現實的政治需要,從歷史中分析和總結出一些有益的得失經驗。

在總結歷史經驗這個層面上,史家的情懷和統治者的政治需要高度契合,皇朝史撰述呈現興盛景象。據歷代文獻著錄,僅是此期史家撰修的東漢史就有13種,三國史14種,晉史23種。這些歷史撰述雖多亡佚,但從周天游輯校的《七家后漢書》、喬治忠校注的《眾家編年體晉史》即可窺見魏晉南北朝時期史家歷史撰述的熱情和歷史認識的深度。其他史學領域,如家史、地方史、民族史、佛教史、道教史撰修也都受到史家重視,歷史撰述成果豐富。出現了瞿林東先生所說的史學多途發展的局面。如屬于地方史范疇的各類“郡書”撰述情況,劉知幾在《史通·雜述》中說:“汝、穎奇士,江、漢英靈,人物所生,載光郡國。故鄉人學者,編而記之。”我們根據丁國鈞《補晉書·藝文志》著錄的文獻統計,晉代撰修的史部著作共有601部,而成于晉代的子部書籍僅230部,二者相差371部,歷史撰述數量大大超過諸子著作。晉代以后,一方面是史學多途發展。另一方面是諸子學著作逐漸減少,學術發展面貌出現了較大改變,所以有必要從圖書目錄上作出適當的改變和調整。這種改變和調整集中反映在李充編纂《晉元帝四部書目》時“換其乙丙之書”,即把歷史撰述興盛的史部上升為第二位,把著作量數相對減少的百家諸子降到第三位。“史”與“子”在四部序位中的此升彼降,表現出來只是一個簡單的位置調換,實質上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史學發展和諸子學逐漸衰微的學術發展大勢。諸子學這種衰微的趨勢在唐宋以后表現更為明顯,近代學者江琮在《讀子厄言》第一章《論子部之沿革興廢》中說:“古人著書,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卓然成一家之言,而后可以名日子書。唐宋以后,諸子道衰,類書繁起,抄胥是務,剿襲相因。亦裒然列名于子部之中。子書之體不明,先民之緒遂湮。無惑乎?諸子百家之學響沉景絕于后世,而綴學汲古之士所以拭然而懼也。”

魏晉南北朝時期史家出于鮮明的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以史經世,以史達志,積極撰述皇朝史、家史、民族史、地方史,為史學爭得了應有的學術席位。但是,史學要在學術上得到人們的認可,必須有自身獨立的學科屬性和學術規范。如果還是文史不分,文學與史學糾纏在一起,文與史劃不清學科界線,史學既不能擺脫對于經學的從屬地位,也難以在四部中立足。而漢唐之間文史相別,各自異路發展,為史學超越子學、躍居四部次席創造了學科發展條件。

人們常說文史不分。說的應該是文學研究要有較豐富的歷史知識,熟悉史學研究方法;而史學研究者也應具有相應的文學素養,文學與史學不能決然對立和分隔。但是,我們應該承認,文學與史學是有較清晰的學科邊界的。在先秦時期,經與史、史與文之間缺乏明確的學科邊界。如《春秋》是史之經,《詩》是文之經,《史記》既是史家絕唱,又是無韻《離騷》,史與文糾纏繞結。若從學術史的角度來看,經、史、文三者具有同源性。若從史學的角度來看,《隋書·經籍志》提出經源于史的看法。若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在一些學者眼里似乎又是“六經皆文”。六經既皆“史”,又皆“文”,文史之間的學科界線不清晰。對于這個問題,李大釗在《史學要論》中指出:“古者文史相通,一言歷史,即聯想到班、馬的文章。這是因為史的發源,都源古代的神話與傳說的緣故。這些神話與傳說的記載,即是古代的文學,亦是古代的歷史。故文史不分,相沿下來,纂著歷史的人。必為長于文學的人。”李大釗在討論我國史學的起源時清楚看到早在先秦時期文史不分的學術景象,也強調古代史學家往往就是文學家,二者身份具有高度統一性。在學術發展的視野中,史學雖然努力逐步擺脫經學控制;但如果文與史仍然繞纏在一起,史學沒有自身的學科屬性和獨立的學術規范。很難實現對子學的超越。正在這個時候,蕭統在文史之間劃出了一條界線,文與史開始分道而行。蕭統在《昭明文選序》中說:

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書,與日月俱懸,鬼神爭奧,孝敬之準式,人倫之師友,豈可重以芟夷。加之剪截?老莊之作,管、孟之流。蓋以立意為宗,不以能文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諸。若賢人之美辭,忠臣之抗直,謀夫之話,辨士之端,冰釋泉涌,金相玉振,所謂坐狙丘議稷下,仲連之卻秦軍,食其之下齊國。留侯之發八難,曲逆之吐六奇,蓋乃事美一時,語流千栽,概見墳籍,旁出子史,若斯之流,又亦繁博,雖傳之簡牘,而事異篇章,今之所集,亦所不取。至于記事之史,系年之書,所以褒貶是非,紀別異同,方之篇翰,亦已不同,若其贊、論之綜緝辭采,序、述之錯比文華,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故與夫篇什,雜而集之,遠自周室,迄于圣代,都為三十卷,名日《文選》云耳。

蕭統編《文選》,究竟收編哪些文章,需要有一個選文標準。蕭統表示,他編選文章的標準有三。其一,儒家經學著作雖然重要,但不予編選。蕭統排除儒家經書的理由是“豈可重以芟夷,加之剪截?”這只是借口托詞,實際的原因卻是儒家經學著作重在思想和教化而不在“文”。其二,老、莊等諸子百家之文不選,因為這些諸子著作“繁博”“事異”,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文學作品。其三,歷史著作酌情選編,即一般意義上的歷史撰述排除在《文選》之外,而歷史撰述中那些“綜緝辭采”的贊論、“錯比文華”的序述,不僅富有文采,而且“事出于沉思,義歸于翰藻”,思想很深刻,蕭統酌情選人《文選》中。故此,《文選》選編了干寶的《晉紀總論》、范曄《后漢書》的《宦者傳論》和《逸民傳論》等史論9篇、《班孟堅述高帝紀》等史述贊4篇。用今天的學術標準來看,這9篇史論、4篇史述贊既有深刻的歷史見識,行文表述又富有鮮明的文學特性。符合蕭統所說的“綜緝辭采”“錯比文華”“事出于沉思。義歸于翰藻”的選文標準。蕭統在《文選序》中所表達的文章選編標準清晰地表達了他文史相分的基本觀念。并把這種觀念落實到《文選》編選的實際工作中,文歸文,史歸史,即使是司馬遷的《史記》,也被果斷地阻隔在文學門外。

蕭統的《文選序》表明,南朝時期一些學者已經明確認識到文與史的區別。并明確地把追求敘事完整準確的“記事之史”排除在“文”之外,說明在當時人觀念中。已經感覺到史學著作與文學著作存在較為明顯的不同,二者屬于兩個不同性質的學科。“文”拋棄“史”。這對于逐漸離經自立的史學來說是好事。使史學逐漸擺脫對于經的依附過程中同時逐漸擺脫了與“文”的糾纏,形成并完善了自身的學科屬性和學科規范。這為史學超越百家諸子、實現史學在四部中地位躍升掃清了學術障礙。

猜你喜歡
學術史
改革開放以來苗族頭飾研究的學術史梳理與回顧
玩具世界(2022年3期)2022-09-20 01:46:30
吐蕃王權研究海外學術史鉤沉①
中國藏學(2022年1期)2022-06-10 05:55:08
可喜的成就,重視的問題
——“民歌研究暨學術史研討會總結”
話體文學批評文體源流關系的建構及其學術史意義
李平心的“生產力論”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術史上的地位
思想史與學術史的融合互補:晚清公羊學研究百年回眸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02
學術史是學術研究的第一道門檻——以《紅樓夢》新近失范研究為例
紅樓夢學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50:00
《二十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從淮系考古學文化的區系類型看群舒的來源——學術史的回顧與思考
安徽史學(2016年2期)2016-12-01 02:57:18
臨洮考古之余的“學術史”尋訪
大眾考古(2015年9期)2015-06-26 07:58:3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成人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午夜无码18禁无码影院|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永久毛片在线播| 国产午夜不卡|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成年人国产网站| 五月天综合网亚洲综合天堂网| 熟妇丰满人妻| 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综合| 国产微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色综合久久88| 在线国产毛片| 亚洲另类第一页|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国产精品不卡片视频免费观看|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全部免费特黄特色大片视频|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小视频|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观看9e| 久久这里只精品热免费99|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黄色免费在线网址|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狠狠色综合网| 国产嫖妓91东北老熟女久久一|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44| 亚洲一区毛片| 日韩专区欧美| 毛片卡一卡二|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亚洲成年人网|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视频 |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 | 亚洲视频免|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国产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二区|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 久久综合色视频| 亚洲天堂.com| 欧美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三级欧美在线| 日本国产精品一区久久久|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色哟哟国产精品|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av综合网|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国产噜噜在线视频观看|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丫一| 成人韩免费网站|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黄色污网站在线观看|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久草网视频在线| 成年人福利视频| 制服丝袜无码每日更新|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欧美精品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