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英英
摘?要:常規是指個人必須遵守的各種日常生活規則,常規管理則是教師對幼兒遵循日常生活規則的行為進行指導與管理的教育管理工作,讓幼兒逐漸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其中,小班幼兒的年齡非常小,他們對日常生活規則的認知與理解程度都不夠,需要教師以班級為單位,對小班常規管理進行優化,為小班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提供良好的條件。
關鍵詞:幼兒園;小班;常規管理;行為習慣
在小班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其生活行為缺乏規范化,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尚處于養成的初級階段,需要幼兒加強班級的常規管理,提高幼兒在遵守日常生活規則時的動作自動化程度,有利于減少幼兒在常規管理中的不適應性,可奠定幼兒生活行為習慣養成的基礎。對此,教師應加強小班班級的常規管理,抓好小班幼兒的生活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促進小班幼兒的健康發展。
一、刻意強調,鼓勵引導
幼兒小班的班級常規管理問題是比較多的,主要是因為小班幼兒年齡很小,對環境的不適應性比較強,而且天性活潑頑皮,使其難以持續地聽從教師的教育指導與管理,所以小班幼兒遵循日常生活規則的意識比較薄弱,影響了幼兒小班常規管理的有效性。為了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教師可通過“刻意強調、科學引導”的策略來加強常規管理,不斷地通過刻意強調的方法讓常規內容印在幼兒的腦海里,并不厭其煩地引導幼兒不斷朝著正確的方向,遵守相關的生活規則,有利于幼兒在潛移默化之中逐漸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1]。
例如在晨間活動期間,為了讓幼兒遵守不搶玩具、與同伴分享、活動后將玩具物歸原位等方面的行為規則,教師可刻意地給孩子強調“不搶玩具,每個人都有玩玩具的機會”、“分享玩具,收集小伙伴和自己的笑臉”、“活動結束后將玩具放回原位,下次還可以繼續玩”等等易于小班幼兒理解的行為規則。在幼兒“左耳進,右耳出”的學習狀態下,教師還需對孩子進行鼓勵性的引導。即教師鼓勵幼兒做到不爭不搶、樂于分享、物歸原位等要求,爭相獲得“團結友愛”的小朋友榮譽稱號,讓幼兒產生遵守這種生活規則時,能夠獲得積極肯定和獎勵的想法,這有利于激勵幼兒主動完成教師提出的要求,使其帶著一定的動力主動遵守常規守則的各項生活行為習慣準則。實踐證明,班主任的這一教學舉措可發揮不錯的班級常規管理效果。
二、活用圖示,科學引導
生動的圖片對小班幼兒有著不可忽視的吸引力,而圖示是指具有指示性內容的圖片,它可在引導小班幼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這方面起到不錯的作用。因此,在小班班級常規管理中,教師可靈活利用圖示資源優化常規管理環境,讓生動的圖示發揮其科學引導的作用,使得小班幼兒逐漸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2]。例如在“盥洗活動”的常規管理中,教師可根據具體的盥洗活動內容設計圖示流程。
比如根據“不推不擠、排隊上廁所和洗手”的規則,教師可用趣味的人物形象畫出正在排隊上廁所、洗手的小朋友,在圖示中要表示出上廁所和清潔雙手的具體流程。為了吸引幼兒的吸引力,并增強其主動根據圖示進行盥洗的積極性,教師還可在洗手的圖示中畫出細菌的趣味形象,并畫出細菌在水流的作用下被沖刷流走的生動形象,讓孩子知道自己不吸收肯定會讓手上沾滿細菌,這些細菌模樣可怕,但是洗手之后,自己的小手就干干凈凈了。
又比如在洗臉和漱口方面的常規管理內容方面,教師可同樣通過生動的圖示來向幼兒展示洗臉和漱口的正確方法,并用生動的圖片給幼兒宣傳不洗臉、不漱口的危害性,如灰塵、細菌、蚜蟲找上門。通過這樣的引導教育與管理方式,幼兒園教師可很好地提高常規管理的有效性,還可讓幼兒養成必要的生活行為習慣。
三、生動語言,暗示引導
小班幼兒的認知能力較薄弱,對教師的某些語言缺乏有效的理解能力。若幼兒不理解教師講述的內容,則難以讓幼兒遵守教師制定的日常生活規則。為了讓小班幼兒理解教師所傳達的常規管理內容,并引導他們主動根據個人的理解,遵守日常生活規則,教師可以運用便于小班幼兒理解的生動語言,通過趣味的暗示作用引導幼兒做完成某些任務。
例如教師在培養幼兒正確的飲食行為習慣時,可在常規管理活動中運用生動的語言向孩子介紹飯菜,讓他們了解飯菜中蘊含的食物營養,使其產生主動吃飯、好好吃飯的欲望,這能夠保障孩子在用餐時的合理營養。比如針對幼兒不愛吃蔬菜的情況,教師可用這樣的語言予以引導:“小狗愛吃肉,也愛吃骨頭,還會吃火腿腸,可就是一點也不想吃蔬菜,可慢慢的小狗覺得肚子好脹,想去拉便便,可是拉不出來,汪汪汪的哭叫著,后來小白兔來探望它,告訴它一個秘訣,后來小狗吃嘛嘛香,身體也很健康,那小白兔傳授給小狗的訣竅是什么呢?”這些生動的語言能夠將幼兒帶進某個情境之中,驅動他們主動了解和學習其中的知識,這對于引導幼兒養成合理搭配飲食的良好習慣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動作模仿,規范引導
幼兒的模仿能力比較強,而且比較喜好模仿。教師在開展幼兒園常規管理工作時,可組織小班幼兒參與到規范化的動作模仿活動之中,讓幼兒在模仿的過程中遵循規范的日常生活規則,并增強自己對規范化常規管理內容的認知[3]。例如在“睡眠活動”的常規管理中,教師可帶領幼兒模仿穿衣服、脫鞋襪的標準動作,讓幼兒在規范化動作模仿的過程中學會整理好個人的衣物,并跟隨著教師的動作,將床上的衣物放置在指定的位置上;教師還可帶領幼兒模仿正確的睡姿,讓幼兒養成規范化的睡眠行為習慣。又比如在“離園活動”的常規管理中,教師可帶領幼兒模仿學習用品的整理動作、桌椅的正確擺放動作,讓孩子做好離園前的一切準備活動,有利于養成小班幼兒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
結束語:
綜上可知,幼兒園班級常規管理是非常基礎的教育管理工作,教師應針對小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對常規管理方法進行優化,讓小班幼兒在不同的引導教育方法的支持下養成健康的行為習慣,有利于小班幼兒在幼兒園內獲得比較全面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嚴珊珊.小班幼兒一日活動的常規管理[J].啟迪與智慧:教育,2020(01):81.
[2]?鄧志紅.探尋科學常規管理策略,引導小班幼兒自主發展[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8(9):70-71.
[3]?陳碧妃.淺談小班幼兒良好常規習慣的養成[J].新紀實·學校體音美,2019(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