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原市乾安縣第一小學以“三通過、三統一”和“一引導、一共育”的工作策略實施“家校共育”數字化項目,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成立機構,制訂策略
學校首先成立了以校長林[凡][艸]任組長,副校長張孝紅任副組長,各年級組長為組員的“家校共育”數字化項目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家校共育”工作的實施推進。
學校每學期定期召開家長會,會上,家長可以和老師面對面交流,討論解決家校共育的難題。
實行“三通過、三統一”,即通過對家長、教師的培訓,使他們在基礎教育觀念上達到統一;通過倡導互訪(家訪、校訪),使家長、教師在教育內容、教育途徑和管理方法上達到統一;通過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價值觀教育,使家庭和學校在教育目標和教育效果上達到統一。
開展“一引導、一共育”,即由學校引導建立起長期的有效機制,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通過學校、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實現社會、家庭、學校教育資源大整合,有效地實施家校共育,開創基礎教育新局面,辦出學校素質教育新特色。
利用平臺,提升質量
通過“互聯網+微信”的方式使家校溝通更便捷、更有針對性。學校創編了入學導行“碼課程”,共分三個篇章內容,分別是“禮貌篇”“課堂篇”“常規篇”。班主任會定期在班級微信群里發送相關篇章的二維碼,學生和家長可以利用手機掃碼在家共同觀看,實現“親子共成長”。
學校充分利用“家校共育”數字化平臺,教師按時提醒學生和家長觀看專家直播講座,幫助家長提升育人能力。另外,教師還會組織學生與家長參與“家校共育”數字化平臺每周根據年級特點發布的具有連續性的綜合實踐活動,通過親子之間的互動拉近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距離。這些育人新方法的沖擊、親子之間的互動都成為了家庭教育有效的助推器。
為激勵學生及家長使用平臺,學校實施了許多方法。首先,建立了表彰獎勵機制,促使“家校共育”工作常態化。學校針對學生完成綜合實踐活動的質量定期評選綜合實踐活動小達人,并為其頒發證書,同時,學校將小達人完成的諸多實踐活動在學校校門口的電子屏上循環播放,并把這項成績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針對家長觀看視頻直播、上傳觀看心得、互評、點贊等情況定期評選“家校共育模范家庭”,把對家長的評價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并把教師組織、督促家長觀看專家視頻直播、學生完成綜合實踐活動情況納入教師年終績效考核中。
其次,建立“家校共育班級周志”,為家校共育的有效開展提供保障。家長可以在“周志”上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在對自己教育子女有啟發的“周志”后面用紅筆畫上一個三角形,以示鼓勵,同時將自己育兒的經驗教訓,以及當時的解決辦法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周志”由老師收閱并做相應的簡單答復。“家校共育周志”是對“家校共育”數字化平臺的補充,能更好地積淀家校共育經驗,進一步完善和促進家校共育。
多方努力,初見成效
實現了以“平臺化”促進“常態化”。現在教師和家長日常都能充分利用平臺,班主任借助平臺進行活動的發布、家庭教育的指導、學校生活的反饋、教學資源的應用;家長借助平臺進行作業的提交、資源的應用等。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完成率每周都是100%,觀看專家直播講座的人員每次都不低于1000人。觀看專家直播講座已成為家長的一種習慣,親子活動更成為家庭和諧不可或缺的項目。
實現了以“數字化”提高“系統化”。教師充分利用平臺中的教育教學功能觀看優課視頻,并把這些資源用于自己的課堂教學中。
實現了以“活動化”帶動“過程化”。學校充分利用平臺中發布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動中學”。一年的堅持,學生提升了實踐和創新能力,增強了克服困難、挫折的毅力;家長也懂得了教育孩子要講究方法和技巧;教師不僅掌握了與家長溝通的技巧,而且也從中感悟到了建設班級文化的重要性。
實現家校共育需要社會、學校、家長共同發力、協調合作,這是一個曲折、長期的過程。松原市乾安縣第一小學將克服“家校共育”工作中遇到的困難,抱著“我將無我,不負使命”的決心,為實現家校共育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