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匯凱
摘要:2019年國家政策一路引領1+X證書制度,陸續發布三批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名單,資本市場積極跟進,各地院校踴躍申報試點。我作為一名財會教師,首先參加1+X智能財稅技能等級證書的培訓并取得證書,再輔導和組織學生參加首考。認識到1+X證書制度是智能化時代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對我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需要政府、企業、院校、學生和用人單位五方協同,完成學業到就業的零距離。
關鍵詞:1+X證書制度;智能財稅;五方協同
1+X證書制度中“1”是學歷證書,反映的是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X”是指多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是畢業生和社會人員具有的職業技能水平證明,內含了某項職業開展中所需要的應用能力。作為新的學業證書制度,高等院校是完成1的主體,是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擔當者,在人才培養中起基礎性作用。而X是內含求職人所具有的職業技能水平,是在某項職業開展進行中必須要具有的專業能力。學校通過“1”為學生打下了扎實的職業基礎,企業再以“X”進行“1”的補充、強化和拓展,通過“X”完成學生技能的提升,拓展就業渠道。
一、國家政策一路引領1+X
2012年中共十八大報告說提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2014年習近平指示:“要把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7年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2019年1月24日《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簡稱為職教20條)中明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明確了職業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幾十年以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我國的各項建設輸出了巨量的人才。與時俱進,我國的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個行業在新時代背景下對不同的技能人才有更高的需求,職業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從2019年開始,在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工作。
二、社會力量一路跟進1+X
“職教20條”的一個重要思路就是鼓勵社會力量參與。2019年4月3日,國家發改委、教育部聯合印發《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明確了對進入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目錄的企業,給予組合式激勵,并按規定落實相關稅收政策。等級證書的頒發和評價機構將面向社會招募,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職業教育與培訓,至今共發布三批證書名單。2019年4月17日發布教育部《關于做好首批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的通知》,首批啟動試點的為建筑信息模型(BIM)等6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2019年9月11日發布教育部《關于做好第二批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的通知》,實行電子商務數據分析、智能財稅等10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2019年12月27日發布教育部《關于參與1+X證書制度試點第三批職業教育培訓評價組織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公示公告》64家職業教育培訓評價組織的77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參與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其中財會類有7項。據不完全的統計,有10多家上市公司或大型企業參與建設。
三、1+X智能財稅證書
(一)搭建平臺,培訓師資
為深入落實國家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部署,中聯教育為試點院校及相關院校提供1+X智能財稅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需的教學練習考核平臺、豐富的案例課件視頻等教學資源,同時提供釘釘、微信上的在線咨詢,并研究開發了智能財稅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教材,有力的推動了首批智能財稅試點證書考試落地。2019年11月,“1+X智能財稅”率先開展全國、分省的層層推進的師資培訓,在為期一周的培訓中,將圍繞智能財稅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初級)的五個工作領域:中小微企業發票代理開具、中小微企業票據整理制單、中小微企業財稅規范性審核、小規模納稅人稅收申報和一般納稅人稅收申報進行。
(二)業務融合,初步智能
智能財稅的基本邏輯是資金流、業務流和發票流“三流一致”。其中,業務是起點和源頭,必須進行業務真實性的復核;發票是傳導,以票控稅;發票是業務發生的標志,報稅是終點。這也是國家大力推進區塊鏈發票的原因之所在,即為了保證在經濟事項發生的一瞬間就成立納稅事項,就可以開具發票。智能財稅的工作流程充分體現了智能貨,線上線下相結合。傳統的開發票寄發票、原始憑證審核、填寫記賬憑證、薪資核算、固定資產核算等,我們通過平臺進行影像處理,進行審核后自動或者手動生成記賬憑證和報表,充分體現智能化、規范化和標準化。線下服務提供延伸的經濟事項處理,包括財稅咨詢以及工商、人社、證照等商事服務。線下線上有機結合,智能財稅的價值更加彰顯。據統計,60%-80%的中小微企業需要代理記賬,一些大型集團化企業雖然能夠自建財務共享中心,但仍需要將票據整理等諸多財稅事項進行外包,以提升工作效率。由此,智能財稅專業服務人才的價值和需求也在大幅提升。
(三)成功首考,初顯成效
2019年12月28日至29日1+X智能財稅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全國第一次考試在27個省市197個考核站點舉行。本次考試報名12162人,證書通過率為57.38%。我校財務會計系學生于29日參加了1+X智能財稅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基礎業務初級)考試,共91人參加考試,86人合格,合格率高達94.51%。其中90分以上的優秀學生19人,優秀率達20.88%,成績在全國名列前茅。考試試題由行業、企業、院校專家基于真實業務典型場景開發。考生使用智能財稅社會共享業態的典型代表云操作系統——“票天下”票據管理系統、“財天下”財務管理系統、“金稅師”納稅服務系統以及模擬政府財稅政務網站打造的仿真平臺“企業電子政務仿真系統”—進行答題。此種考試能夠真實還原財稅相關崗位工作任務,直接有效考察考生各項財稅工作技能,較真實有效反映考生在財稅服務領域的職業技能。
四、1+X智能財稅的思考
(一)業務設計有待完善
1+X智能財稅證書考核評價真實任務操作,有置身于現實工作崗位的感覺,但在實踐操作中,存在下列問題:
1.科目設置不夠規范。比如:科目庫存商品按屬性分類設明細為:食品—軟飲料—礦泉水;食品—蘋果—糖心蘋果。這涉及到兩個區域:貨檔案中可設食品大類軟飲料、水果、堅果等大類,再細分蘋果、礦泉水。有必要再分蘋果品名、礦泉水不同包裝等。而庫存商品可以設二級、三級科目。
2.取票未實現智能。在票據整理環節,分別需要取采購發票、銀行結算單據、費用報銷單據等。首先需要將這些票據掃描存放于電腦,再進行票據采集。采集成功后,需要大量時間去整理核對,智能判斷的準確性是較低的,稅率、金額、票號、納稅項目非常容易出錯。如:不能正確區分小數點和數字分節符號。
3.納稅環節不嚴謹:憑證生成審核記賬后,納稅環節的取數較混亂,有多項需要調整和更改,報表上的項目不能完全對得上。
4.操作時間不嚴謹:會計是一項非常嚴謹的工作,一般要求當天業務當天制單。智能財稅在設置上存在一定的瑕疵,2019年11月、12月,2020年1月這三個月份的操作隨機會調整,沒有前后相互的嚴謹性,有時學生會疑惑到底在做什么時候的賬。
5.理論考核的比例過大。這次考試前十天左右通知有理論部分,這在職業技能考證中是不多見的。職業技能考證一般以實踐操作為主。而首考的理論部分有些知識是相對陳舊的,如注銷公司的流程,以前一般是首先到工商部門報備,再到稅務部門辦理,現在我們推理高效辦公,最多跑一次,智能化時代,有很多簡易程序,作為答案的工商部門并不符合當下的操作。這有誤導學生的問題。
綜上所述,1+X智能財稅在設計上有待進一步完善,首先實現核算再追求智能,會計的核算功能是第一位的。
(二)證書的社會認可有待提高
無論第一批1+X智能財稅證書,還是第三批的其他財會類證書,都會面臨這個社會認可度的問題。現在社會競爭激烈,財務軟件種類繁多,不同的企業采用的財務軟件不同。可能我們的學生去應聘的單位和學生取得的證書并不一致,是否會被認可,單位是否會要求再考一個他們采用的證。那么一段時間后如果人才流動是否會需要再一輪的考證。還有在取消會計行業準入的從業資格后,除了學歷教育,如何在社會上推廣X。沒有財會類專業基礎,沒有了1,X能獨立存在?社會人員如何考取這個X證?這需要政府、提供證書的企業、院校、用人單位統一這方面的共識,政府發布并引導財會類哪些技能證書可共用共享。
(三)如何與教學相銜接
近十項財會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在后續的推廣中也挑戰我們的教學安排。高職教育目前是三年教學制,又有二個月左右的頂崗實習和三個月的畢業實習,真正在校園內的時間只有不到二年半的時間,除了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會計信息化、審計等核心課程學習外,還有一系列的基礎課和輔修課程,按當前要求一般是周課時不能超24節。在這繁重的學習壓力和有限的學習時間前提之下,不同的X證書一般有自己的教材體系,我們如何輔導考證?如果多項證書均有報名,我們如何保證師資培訓?如何提高通過率?如果有的學生準備多項甚至全考,如何引導?這是我們院校和教師需要認真面對的問題。
結論
對于很多實踐性強的專業而言,持雙證甚至多證畢業將會普遍化,靠一個畢業證找工作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了。1+X財會類證書培訓評價,推動復合型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和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深化工學結合的課程體系改革,強化雙師型師資培訓,注重學生培訓實效,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并以考促教、以考促學、以考促改、以考促建,促進深化“三教”改革、促進“雙高”建設,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推動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育訓模式改革,消解供需錯位、效度低落、尺度模糊等職業教育供給側的突出問題,推動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發[2019]4號)[Z].2019-01-24.
[2]劉煒杰.1+X證書制度下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研究[J].職教論壇,2019(7):47-53.
(作者單位: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