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富 宋建英
摘要:長三角區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活躍、創新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是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社會再生產過程是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過程。產業與教育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重要構成要素,他們各自擔負著不同的職責,兩者共同促使社會再生產協調健康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需要產教的融合發展,可以采取戰略聯盟模式推進產教融合發展,從而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關鍵詞:長三角一體化;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產教融合發展
一、長三角一體化
2019年12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由中央印發。2020年4月,江蘇省印發《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江蘇實施方案》。長三角的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也紛紛印發各自的實施方案。
20世紀80年代,“長三角一體化”提出后,首先從基礎設施和旅游領域開始實施一體化,然后逐漸拓展至產業、社會、環保、文化等領域。長三角一體化的范圍也從初期的16個城市,先期覆蓋到兩省一市(即江、浙、滬),之后再拓展到三省一市(即江、浙、滬、皖)。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的首屆進博會上宣布,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并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長三角一體化開始進入了加速發展的快車道。
長三角區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活躍、創新活力最強的區域,經濟總量約占全國的1/4,是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但是區域內發展不平衡,跨區域共建、共享、共保、共治等一體化機制不夠健全,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一體化基礎不夠完善;科創和產業融合程度不夠,產業發展的協同性水平不足,行政壁壘嚴重,地方各自為政,市場體系尚未統一開放,與國際通行規則不能匹配銜接。這些因素的存在,嚴重阻礙了區域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規劃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目標是:到2025年,長三角一體化有實質性進展。跨界區域、城市鄉村一體化發展達到較高水平,科創產業、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基本實現一體化。全面建立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率先實現區域教育現代化。到2035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達到較高水平。
根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2018年末,長江三角洲區域擁有法人單位485.3萬個,法人單位從業人員9451.6萬人。全國共有教育法人單位66.6萬個,從業人員2230.5萬人。按所占比例推算,長江三角洲區域教育法人單位約為14.8萬個,從業人員約為496.2萬人。每個教育法人單位服務約32個企業法人單位,每個教育從業人員服務約19個企業從業人員。
二、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
社會再生產過程是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過程。產業與教育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重要構成要素,他們各自擔負著不同的職責,兩者共同促使社會再生產協調健康發展。
產業是指從事物質產品生產(或勞務提供)的行業。其主要功能是直接地創造社會物質財富。按照我國國家統計局的《產業劃分規定》,教育也是一個經濟社會部門,屬于廣義的產業部門,它具有獨立的、特殊的職能,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必要要素。教育可以為產業(包括教育行業本身)提供“人力資源”這一“生產要素”。教育可以分為研究性教育與職業教育,研究性教育為社會提供“研究性人才”,職業教育為社會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自從凱恩斯出版《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之后,“就業”成為了國家對經濟社會進行調控的重要抓手。教育可以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人力資源”,同時促進就業,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教育與產業(企業)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各有分工,相互促進。
教育(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的發展應該是“融合發展”,“產教融合發展”需要厘清產業(企業)與教育的關系。產業(企業)創造社會物質財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教育(職業教育)應該為其提供配套服務。推進產教融合發展時,應該考慮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與行業(企業)的產業的匹配,職業教育的課程內容與行業(企業)的標準的銜接,職業教育的教學過程與行業(企業)生產過程的內在聯系等,職業教育應該著力培養行業(企業)進行生產活動需要的應用型技能型的專門人才。
職業技能的塑造,需要經驗的積累,需要在實踐中體會,不能光靠背誦、記憶。職業素養的養成,也要有適合的成長環境,經過工作實踐,逐步體會。現有的職業教育的教學方式不能滿足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教育(職業教育)應該通過塑造人才質量,從而保證并提高行業(企業)的生產效率。發展教育(職業教育)時,應該考慮到,教育(職業教育)也需要土地、資本、勞動力和教育家等社會再生產要素。產教融合發展可以通過行業(企業)對教育(職業教育)進行投資,將社會再生產要素進行整合,產教融合發展,提高整個社會的經濟社會效益。
產教融合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教育成本的問題。只有當教育成本小于教育收益時,人們才愿意在教育上進行投入,才能優化、提升整個社會的“人力資源”要素,從而推動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
三、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深化產教融合發展
(一)以戰略聯盟模式推進產教融合發展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需要產教的融合發展,可以采取戰略聯盟模式推進產教融合發展,從而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2018年,我國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規定:教育(職業教育)可以通過政府依法監管,行業(企業)舉辦的方式,采取股份制方式,舉辦職業院校(或職業培訓機構)。教育(職業教育)的專業教師應當從企業中招聘。專業教師應當定期到企業進行實踐,并且每年至少1個月要在企業(或者實訓基地)工作;行業(企業)與教育(職業教育)院校共建具有體現企業真實生產,反映實踐教學功能的教育(職業教育)實訓基地,雙方資源共享,充分進行產教融合發展。
產教融合發展要進行要素的整合,采取“契約合作”的方式。雙方達成協議,簽訂合同,形成戰略聯盟。教育(職業教育)院校可以在學校中辦工廠,在校園里進行研發,舉辦生產中心等。學生就地頂崗實習。企業可以在工廠中開辦學校,學生參與企業勞動,進行經濟社會實踐,提升實踐實際技能。教師也可以通過實踐,理論聯系實際,提升專業水準。教師與學生同時工學交替。教育(職業教育)為社會培育、提供“人力資源”,是產業(企業)人力資源的根本源泉。
行業(企業)利用資金、技術支持教育(職業教育)。教育(職業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培育“人力資源”屬于“公共產品”,行業(企業)創造的社會財富屬于“私人產品”,兩者應進行深度合作,共同推動經濟社會的深入發展。
產教融合發展,應該充分發掘社會“人力資源”,促使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國家的職教實施方案指出:“企業應當履行依法實施職業教育的義務,利用各種資源,參與校企合作,促進人力資源開發;教育應當主動尋求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為企業提供課程和師資等資源”。產教融合發展,應該“以戰略聯盟模式構建校企合作”。采取企業化的管理模式、企業化的質量控制方式,以提升產教融合發展的質量,進而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的深入發展。
(二)強化經濟功能弱化行政功能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應該強化經濟功能,弱化行政功能。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需要破除行政壁壘,探索新的制度體系和路徑模式,充分發揮區域內各地區的比較優勢,深化市場化改革、探索利益共享機制,稅收分享機制,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企業)的不斷融通,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走“科創+產業”的道路,發揮研究性教育的作用,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構建區域創新共同體,加強產業分工與協作,加快物質生產與服務業的內容、業態和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不斷推進多領域的一體化,在交通互聯、城市功能、產業合作、科技創新、要素市場、生態保護等領域,逐步消除市場分割等體制機制障礙。
建立一體化體制,創新一體化機制,消除行政壁壘,建立統一規范的制度體系,形成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市場統一開放的營商環境,構建統一開放的人力資源市場。推動大學、大院、大所與行業(企業)全面合作、協同創新。共同推進教育(職業教育)的發展,構建一體化發展的平臺。做大做強上海電子信息、江蘇軟件、浙江智能制造、安徽國際商務等聯合職教集團,培養應用型高技能人才。在長三角區域,優化資源配置、拓展新發展空間,形成優勢互補。籌劃核心區域向毗鄰城市進行疏解,共享發展資源與發展成果。進行法規制度合作,基礎設施共建、共享,逐步形成長三角區域的成本分擔,利益分享的體制機制。
共同完善多領域合作機制,鼓勵行業組織、專業性社會組織、產學研聯盟開展跨區域合作,合作開發產業、協同進行創新、共同建設基礎設施、完善市場配置、優化公共服務,合作制定區域內共同遵守的地方法規體系。促使“人力資源”在長三角區域范圍內的自由流動配置,進行錯位發展,強化分工協作。
經濟區域與行政區域的目標是不一致性,應該以經濟功能和經濟社會聯系為主,強化經濟功能,弱化行政功能。在社會與經濟、資源與環境、制度與體制等方面不斷強化經濟功能。從旅游一體化著手,基礎設施一體化著力,不斷提高生產要素一體化、提升市場一體化,最終形成產業一體化、制度一體化。建立統一開放,公平有序的長三角區域共同市場,實現資本、人力、信息等各類生產要素的在長三角區域形成最佳配置,不斷降低營商成本,逐步構建公平合理的創新收益共享機制和稅收分享機制。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Z].2019-2-13.
[2]國家統計局. 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Z].2019-11-20.
[3]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8:93-96.
[4]石偉平,郝天聰.產教深度融合校企雙元企育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07:93-97.
[5]席東梅.新時代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下的行業貢獻[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6:32-40.
[6]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N]. 新華社, 2019-12-01.
[7]江蘇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江蘇實施方案[N]. 新華日報, 2020-04-01(006版).
[8]陳年友,周常青,吳祝平. 產教融合的內涵與實現途徑[J]. 中國高校科技,2018,08:40-42.
[9]洪銀興,王振,曾剛,滕堂偉,李湛, 王曉娟,郁鴻勝, 李娜, 張彥. 長三角一體化新趨勢[J].上海經濟,2018,03:122-148.(作者單位: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蘇州旅游與財經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