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
(貴州省銅仁市特殊教育學校 貴州 銅仁 554300)
針對聽障學生閱讀項目教學實施,特殊教育背景的院校應當引起著重關注,需結合聽障學生本身特點制定出針對性教育教學方案與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兼顧其閱讀基礎知識的扎實、閱讀思維與能力的開拓以及閱讀情感的深化。
無論是普通學生還是具有特殊背景的聽障學生,最為系統且全面的閱讀教學流程還是要遵循規律,從對學生閱讀知識的扎實,思維與能力的拓寬以及后期情感的深化入手展開循序漸進的專業化引導。只不過在對聽障學生進行教學指導時,要更關注其情感變化,需采用專業手勢語、情感豐富的肢體語言或圖文圖像等因素來豐富教學手段,給予其較為全面且深刻的學習體驗。首先,于聽障學生而言,自學能力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這種方式是一種極佳學習習慣,能使其及時明確自身學習狀態與問題,以有針對性地 “聽取”我專業化講解。而此外,在經由我相關的預習任務布置能扎實其語言基本功。
比如,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在課前依靠聽覺和大腦運轉,對課本教材的整體文本進行初步閱讀。使其結合自身已掌握的知識點展開文本剖析,致力于發現其中的陌生語言知識因素,并通過查字典或互聯網搜索的方式得以自主化解析。這種自學方式更有利于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使其在解析完成后擁有成功的滿足感,進而引發對語言學習和探究的興趣。之后,我在課堂上隨意選取學生提問,讓其用手勢語表述自己的想法,以及從課本探究中所學習和領悟到的內容。但與此同時我還需注意,在其進行肢體語言表述的同時,要盡量用微笑的面部表情和鼓勵的肢體動作向之轉達激勵,并在其完成表述后,給予充分的肯定。整體過程首先由學生對語言知識的自主解析與提取,使之能初步記憶;而在后期經由肢體語言的表述對文本信息展開二次回憶;并通過我的專業化“講解(我通過手勢語和口型變化讓學生聽講)”,從而扎實學生的課時閱讀知識點基礎。
對于具有特殊教育背景的聽障學生而言,其知識獲取方式較為單一。普通學生學習英語可依靠聽覺、視覺和語言交流,而聽障學生卻只能依靠視覺、肢體交流以及對我的手勢語或口型變化,方可基本領悟。但轉念而言,這也致使聽障學生的視覺更為敏銳,對影像和圖形變換等因素的記憶較為深刻。我便可基于學生這種特點,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加強對其閱讀思路的開拓。具體可采用思維導圖手段向其展現形象化的框架結構,使之通過視覺來對各種框架以及框架間的指向全面感知,進而加快知識的吸收與學習內容的了解。
比如在學習九年級教材Unit2《Saving the earth》的Topik2“All these problems are very serious”課時內容時,我便可基于重點閱讀探究模塊向學生展示思維導圖,使之對重點篇目有基本的了解與邏輯性的構思:
這項思維導圖是基于本課時Section C語篇的框架結構圖,本篇圍繞“The disaster of the earth”環境話題展開。可將之作為導圖的中心要素并向外延伸框架結構,而在不同的框架中則體現出立于中心話題的多層因素。這種導圖構建方式可由我提供后,指導給學生自主繪制,使其能通過導圖來對閱讀文本展開多角度剖析,了解大致內、行文脈絡與層次結構,有利于聽障學生邏輯性閱讀思維的拓展。
針對特殊教育背景下的聽障學生,我還采用多媒體手段展開閱讀項目教學,而這種手段的優勢是有所根據的。專家麥克盧漢的媒體理論認為媒體是人體的延伸,當具有特殊教育背景的學生缺乏某種內在因素時,可尋求媒體手段來彌補缺陷,暢通障礙。對此我可以利用視覺媒體將聽障學生的重要知識獲取方式——視覺進行延伸,突出其重要性以彌補聽覺的不足。而將之落實為閱讀項目教學中,則可具體表現為精彩紛呈的課件展現。
我結合所講課時內容進行課件的預先準備,在課件中以圖片、動態圖式及影像資料等媒介因素,大力刺激聽障學生的視覺。旨在能夠調動其閱讀情感并提升其閱讀學習效率。還是以九年級教材Unit2《Saving the earth》單元為例,本單元涉及到了三項重點話題,涵蓋污染、自然災害外面的環境話題,以及針對環境問題的有效防治與治理措施。這些內容都是社會層面的較大爭議性話題,于聽障學生而言涉及面范圍深遠且寬泛。因此,我在前期通過互聯網搜集有關自然災害的新聞報道、圖片圖文及紀錄影片等內容,并以投影方式向學生全面展現,使之能夠依靠視覺來獲取知識與情感的認知。以此有效達成課時情感目標,提升學生環保意識,并使之深刻領悟主旨內容,強化閱讀效率。
總的來說,對于特殊教育背景下的聽障學生而言,我若想高效開展英語閱讀教學,需全面結合其自身特點制定以視覺、手勢語及肢體動作為主的教法方式。而具體策略方針則在于扎實其閱讀知識基礎、拓寬其思維并升華其情感,助其克服自身阻礙與困難,收獲最為充分的課程學習與體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