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哲 ,王 帥 ,畢穎斐 ,任曉宇 ,李林俸 ,王曉婧 ,王賢良 ,毛靜遠
(1.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 300381;2.國家中醫針灸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3.天津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天津 301617)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高血壓已經成為困擾國民健康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流行病學調查顯示,2018年中國心血管病患者2.9億人,其中高血壓高達2.45億[1],而同期中國高血壓患者的治療率、控制率(粗率)分別為45.8%和16.8%[2],雖較過往年份有顯著增加,但在全球仍處于較低水平。相比于規范的治療,系統的醫患協同管理也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性,然而傳統的診間溝通方式不論從溝通的時長還是管理的有效性來看都無法滿足如此龐大的患者群體需求。
移動互聯網以及智能手機技術的不斷發展,給患者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解決方案,越來越多的醫療工作者開始探索線上輔助患者進行心血管疾病管理的新模式。如張潔等[3]利用互聯網技術對社區高血壓患者膳食進行監管、調控;果迪[4]對老年冠心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術后患者進行微信平臺的多學科綜合治療(MDT)延續護理,幫助其提高術后生活水平;高俊峰等[5]認為實施基于微信平臺的延續性護理有助于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及生活質量。如今與高血壓相關的手機應用程序(APP)數量激增,但現有的APP以高血壓西醫防治為主且功能局限于血壓記錄、趨勢展示、信息提醒,缺乏根據患者需求定制的操作模式、科普推送等板塊,也不能使醫生實時獲取患者數據并給出有效的指導建議。目前以“藥食同源”為代表的一系列中醫藥干預技術在高血壓防治、管理中正在逐步體現其優勢。例如玄欣彤等[6]認為部分高血壓前期人群因肝郁化火、腎水虧虛而致眩暈,菊花、決明子因其清肝瀉火、滋養肝腎之功效可為此類人群提供有效的早期預防;連艷玲等[7]認為在痰濕壅盛型高血壓患者的西藥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中醫耳穴貼壓,能刺激耳背降壓溝區,提高副交感神經的興奮性,降低迷走神經的異常興奮而達到控制血壓的目的。
所以如何在“互聯網+”這一時代背景下為患者提供具備中醫特色的醫療資訊,讓患者養成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識,同時對其實現長期、持續、有效的管理,成為了中醫藥工作者不可忽視的現實問題。筆者將以凸顯中醫藥及中西醫結合防治優勢為前提,從平臺組成、數據庫建立、功能設計3個基本板塊初步探討中西醫結合高血壓管理平臺搭建的方法。
本平臺主要由智能可穿戴設備、高血壓網絡數據庫以及高血壓智能管理APP 3部分組成。智能可穿戴設備因操作簡便、監測及時、數據客觀而被選定為高血壓管理平臺的數據采集端,用于監測患者基本生命體征,如血壓、心率、運動情況等,并且實現對高血壓智能管理APP、高血壓網絡數據庫的單向無線數據傳輸功能。高血壓網絡數據庫的體系結構采用Browser/Server(瀏覽器/服務器)模式,具有客戶端更簡化、系統開發和維護更簡化、用戶操作簡單、適用于網上信息發布的特點[8],可實現患者管理、內容存儲、數據運算等功能。高血壓智能管理APP體系結構均采用Client/Server(客戶端/服務器)模式,具有交互性強、存儲模式更安全、網絡通信量低的特點[8],可分為醫生版與患者版。醫生版APP實現患者信息編輯、科普推送圖文編輯、患者既往數據回顧等功能;患者版APP主要包含數據展示、智能提醒、醫患溝通等雙向交互式功能。
平臺的信息數據包括文字、數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不僅可以多樣地、直觀地展示給患者,也可以向獲得許可訪問數據庫的其他用戶提供特定信息支持。例如,患者病情變化住院期間,主管醫師可獲取患者病情變化期間的服藥種類等文字化信息,服藥劑量、健康數據等數字類信息;患者門診就診調整中藥時,門診醫師可以回顧患者采集的既往舌象圖片。
智能可穿戴設備主要實現方案選定、智能提醒、數據采集、云端傳輸等功能。高血壓網絡數據庫包括系統登錄、用戶管理、資源維護、信息獲取、數據處理等功能。高血壓智能管理APP系統登錄、信息錄入、資源瀏覽、數據展示、信息推送等功能。

圖1 中西醫結合高血壓管理平臺功能劃分Fig.1 Functional division of the hypertension management platform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3.1.1 設備選擇 患者可根據需要監測并控制的生命體征來選擇合適自身的設備,如選用藍牙電子血壓計監測血壓,選用智能手環監測心率、心律、血氧水平、睡眠時間,以及選用藍牙體質量計監測體質量、體脂、體重指數(BMI)等。
3.1.2 方案選定 例如自測血壓(SBPM)在國際上越來越受重視,同時越來越多的患者選擇此方法監測血壓,但測量頻率以及評估治療方式在高血壓患者的初始階段、治療階段、隨訪階段存在區別[9]。因此患者應首先根據自身的病程、癥狀綜合主管醫師的意見后在智能可穿戴設備上選定符合自身需求的測量方案。
3.1.3 智能提醒 智能可穿戴設備會根據患者選定的方案進行鬧鐘提示,防止患者錯過測量時間窗。
3.1.4 數據采集 患者應在正確知曉醫療測量步驟的前提下,通過對智能可穿戴設備進行規范操作,使采集的數據真實、有效。
3.1.5 云端傳輸 智能可穿戴設備對患者的基礎生命體征進行采集之后,數據將借助無線藍牙通過設備廠商預留端口單向傳輸至高血壓網絡數據庫。單向傳輸的優點在于既可降低患者的操作難度,同時也可防止如姓名、電話等患者隱私信息通過端口被竊取。
3.2.1 系統登錄 主要包括對訪問人員的身份信息進行驗證、注冊及密碼找回等功能。
1.3 填塞方法 凡士林油紗條為我科護理人員自制,長約7 cm,每側鼻腔2~3條填塞。PVF海綿由北京英佳麥迪克醫用材料有限公司,該產品按照人體鼻腔解剖學設計,有各種規格型號可供選用,特殊病患還可按術腔大小進行修剪,使用時再其表面涂抗生素軟膏后填塞,并注入生理鹽水使之膨脹。兩者均使用干燥的鑷子送入鼻腔恰當部位。
3.2.2 用戶管理 主要負責對用戶的信息、權限等進行編輯、修改、管理。基于安全及效率的考慮平臺訪問用戶主要分為兩類,即普通用戶與管理員。普通用戶即所有患者,只能通過智能可穿戴設備、高血壓智能管理APP訪問其自身數據。而管理員則擁有更高的權限,因負責板塊不同又將其分為日常管理員與醫療管理員。日常管理員主要為納入患者以及日常維護平臺資源的工作人員,可為患者建檔、修改患者信息、審核醫療管理者的執業資格以及編輯日常科普推送內容。醫療管理者主要包括經過核查醫療執業資格后的臨床醫療工作者,將獲準訪問患者的個人信息、測量方案、服藥提醒、生命體征、中醫癥狀、舌象采集等內容,但不具備修改患者信息的權限,此外可向日常管理者提供科普推送的稿件。
3.2.3 資源維護 對高血壓網絡數據庫中所有的患者數據、科普推送、網站鏈接等核心內容進以文本、圖片、視頻等形式進行備份,避免數據損壞及丟失。
3.2.4 信息獲取 通過患者手機單向傳輸數據的方式保存智能可穿戴設備采集的基礎健康數據、患者舌象資料以及調查量表反饋結果等內容。
3.2.5 數據處理 將獲取的患者健康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例如將血壓按照收縮壓、舒張壓分類,對不同時間段測量的數值用不同顏色標記,將數值與家庭檢測血壓的正常值[10]對比以判斷血壓控制效果,將血壓測量值編入患者血壓值隊列中以備分析其變化趨勢;將患者的中醫癥狀積分加以計算,初步分析出患者的體質與證型。
3.2.6 數據傳輸 高血壓網絡數據庫將患者的健康數據經分析整理之后通過單向傳輸反饋到患者APP端,此外患者也可從數據庫中下載其既往舌象照片、科普宣傳等資料。
3.3.1 系統登錄 主要包括系統介紹、登錄界面以及功能選擇3個方面。系統介紹包括APP名稱、制作團隊信息、APP版本信息等。登錄界面包括核查登錄用戶身份、新用戶注冊、密碼找回等功能。高血壓智能管理APP可有“簡易”與“標準”兩種模式可供選擇。“簡易”模式下,APP“資源展示”功能關閉,患者進入APP之后不會被健康科普等內容占據過多時間,適用于掌握APP完整功能困難、僅關注生命體征數據、生活節奏較快、碎片化時間較少等人群。“標準”模式下,APP“資源展示”功能開啟,適用于時間充裕、有意掌握APP完整功能的人群。
3.3.2 信息錄入 主要包括患者的個人注冊信息、舌象采集以及評估高血壓患者管理所需的常用臨床調查表,如中醫癥狀積分調查、日常習慣調查、生活質量滿意度調查、自我管理測評等。而中醫癥狀積分以及舌象采集將作為中醫特色項目進行建設。中醫癥狀積分將參考《中醫內科學》與《中醫診斷學》中的相關內容從全身、頭面部、心胸及脅肋部、脘腹部、腰背部、飲食口味、睡眠、二便、精神、舌象等維度設置條目,并且增加頭暈、頭痛、胸悶、失眠、心悸等高血壓主要癥狀體征的賦分比例,患者需根據近期癥狀控制情況進行填寫。舌象采集時,患者需根據語音以及文字的指導,在避免染苔等干擾的情況下,選擇合適的光源、體位、距離用手機攝像頭完成圖像的采集、上傳。
3.3.3 資源瀏覽 主要用于患者學習高血壓管理相關科普知識。如患者可查閱中醫對眩暈病的理論認識、不同體質下食物藥物的應用要求、中醫輔助治療與康復方法,西醫對高血壓理論的認識、常見藥物服用指導以及臨床高血壓常見問題釋疑。同時高血壓網絡信息數據庫會根據患者的搜索記錄、收藏記錄等信息進行大數據處理,將推送的科普知識的環節個性化、精準化。
3.3.4 數據展示 高血壓網絡數據庫將對患者近1周及近1月的健康數據進行描記,并用折線圖、數據表格的形式反映出變化趨勢。
3.3.5 信息推送 主要是分為服藥提醒、數據上傳提醒以及危急值報警,其中服藥提醒是指在患者開啟短信、鬧鐘、APP通知權限的情況下向患者推送預先設置的服藥提醒信息;數據上傳提醒默認在患者連續7 d未上傳健康數據或未規范填寫臨床調查表時啟動;危急值報警在患者自測健康數據達到預設界限時觸發,例如患者血壓測量值≥180/110mmHg(1 mmHg≈0.133 kPa)在提醒欄內以紅色字體優先提示患者進行緊急處理并上傳至高血壓網絡數據庫中進行存檔。
如何提升不同年齡階段患者的APP使用率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老年高血壓患者(≥60歲)熟悉、使用APP更加困難;非老年高血壓患者(<60歲)又因為工作繁忙等原因難以堅持。對此醫院應當利用自身專業職能做好患者的宣教工作。對于老年高血壓患者可邀請年輕家屬一同前來學習APP的操作步驟,并為其發放《中西醫結合高血壓管理APP使用說明書》,讓患者與家屬在醫院聽得懂,在家中用的會。對于非老年高血壓患者群則應當以使用簡化操作步驟、強化健康意識等方式提升其自覺性。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中所載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11]被后人延伸為“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并將其作為高血壓管理的核心指導思想。中醫藥的優勢在高血壓管理工作的各個階段均可得到體現。在“未病”期及疾病初期,患者可根據自身體質并在醫師的指導下選擇經濟、簡便的運動、飲食、方藥預防疾病或防止其進展;在“已病”期醫師可借助傳統醫理遣方用藥,并且結合其他非藥物輔助治療避免患者出現并發癥從而助其康復;在“病后”期醫師根據疾病的演變規律及患者自身情況為其選定長期、有效、經濟的綜合康復方案。
本平臺設計是基于“健康中國”戰略所做的傳承創新[12],已聘請具有計算機系統開發資質的研究所進行合作,完成了高血壓智能管理APP、高血壓網絡數據庫的初期開發,并于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開展非營利性試點推廣。高血壓智能管理APP起到了患者與醫師之間的橋梁作用。患者的健康信息在APP中得到可視化、趨勢化地展示,既能加強患者對疾病的自我認識、自我管理,也能為經管醫師指導防治疾病提供臨床依據,最終達到提高患者疾病控制率以及生活質量的目的。本平臺設計構思旨在通過“醫院+互聯網+患者”的協同模式探索對高血壓患者進行中西醫結合管理的可行性,同時也為之后同類產品、周邊關聯產品的研發提供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