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在我國十分常見,而隨著如今人們的生活方式的變化、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飲食結構等方面的變化,如今的胃癌患者越來越多。大多數患者在早期時并未注意到疾病的出現,而當疾病進展至晚期時,預后效果通常較差。因此,早期的診斷對于胃癌患者的臨床治療有著關鍵性意義。早期的診斷能實現患者的早期治療,改善患者的預后。本研究就胃癌的臨床診斷中,應用胃鏡下活體組織的檢查價值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胃癌是臨床上的常見疾病,是一種病灶部位為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據相關研究顯示,在我國的惡性腫瘤疾病中,胃癌的發病率占居第二位,大多患者年齡都超過了50歲。且據相關研究發現,男性的胃癌發病風險是女性的2倍之高,且隨著如今人們飲食習慣的變化、生活壓力增大等因素的影響,胃癌的發病率還有朝著年輕化趨勢的發展。目前導致胃癌的發病機制還尚不明確,臨床推測可能是受多因素的綜合作用,而造成的胃黏膜病變,導致了惡性腫瘤的出現。在早期時,胃癌通常無明顯癥狀表現,因而不易被人們發現,待到進展期時,患者會出現消瘦、食欲不振、黑便、嘔血等癥狀,在病情進展至晚期時,患者會出現腹脹、貧血、腹部隆起等癥狀變化。有相關數據顯示,早期胃癌患者在經過手術治療后,其5年的存活率可達到90%以上,而檢查為晚期的患者通常存活率低于30%。早期胃癌患者的預后效果通常較好,因此臨床的早期診斷對于患者的預后改善意義重大。
活體組織檢查,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從患者的病變區域切取病理組織進行的一種病理檢查,是臨床上十分常用的疾病診斷方式。在活體組織檢查中,通常都是采用的刮取、手術切取以及鉗取等方式,以獲取患者的部分病理組織,在獲取組織后,將標本制成薄切片,最后通過電子顯微鏡或光學顯微鏡下進行觀察,最終得出病理診斷,為臨床的診療及醫護的判斷提供重要的依據參考。在胃鏡下的活體組織檢查中,主要是通過手術將患者的胃部病變部位進行標本的采集,對于胃粘膜平坦的患者,組織標本則從其四周以及中央區域進行采集。對于存在胃粘膜潰瘍的患者,則在病灶四周采集組織標本。若患者存在胃粘膜隆起的情況,組織標本的采集部位則選取其基底及頂部位置。若在胃鏡下觀察到患者的病灶直徑<1 cm,則進行全部取材檢查。在手術區域中,通常需要切取4~5塊組織用以活體組織檢查,以便診斷準確率能得到有效的保障。通過活體組織檢查,切取4~5塊組織是為了保證診斷的準確度,能對患者的病灶范圍、部位、病理變化性質等作較為準確的判斷,從而幫助臨床醫師確定患者的具體診療方案。胃鏡活檢主要是在為患者進行胃鏡檢查的同時,從患者的胃部病變區域切取部分組織,能有效明確患者的病情發展情況。
雖然臨床上診斷胃癌的方式有很多,包括胃液檢查、檢查免疫學狀況、CT檢查等,但同時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臨床診斷準確率一直無法得到有效的提升。而胃癌的預后效果與早期的有效診斷存在著密切的關系,若早期未能有效診斷出來,造成患者的病情被耽誤,病情進展嚴重則會造成患者的預后效果受到較大的影響。胃鏡下活體組織檢查主要是在為患者進行胃鏡檢查的同時,從胃部病變區域切取一些病理組織,用于活檢。通過這種治療方式能有效篩查患者是否患有胃癌,明確患者的病灶部位、病情進展程度、病變性質等信息,且該種檢驗方式下,檢驗操作簡便,臨床診斷準確率也較高。在胃癌的診斷中,胃鏡下活體組織檢驗的診斷價值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