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醫保局成立以來,一直將加強醫保基金監管作為醫保工作重中之重。各地醫保部門紛紛引入醫保智能審核系統,著力加強醫保基金監管。為適應新形勢下醫院醫保管理工作要求,需要探索建立醫院醫保精細化管理模式,借助醫院信息系統,強化對醫療服務全流程的精細化管理,不斷提升患者就醫體驗。本文以廣西某三甲醫院為例,介紹該院通過信息系統建設促進醫院醫保精細化管理的實踐經驗,提出完善建議。
(一)分析發展新需求,探索管理新模式
根據新形勢下醫保監管要求和醫院自身發展需求,分析現行醫院醫保管理狀況,系統梳理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查找漏洞和薄弱環節,形成改進清單;細化醫保管理規則,明確使用條件,簡化操作程序,分析查找整改點,引導臨床主動控費、合理診療。改變以“堵”為主的行政管理“套路”,實現以“疏”為主的服務型醫保精細化管理模式。
(二)建立事前提醒,有效執行規則
將醫保信息系統嵌入醫院信息系統,建立事前提醒、有效執行醫保規則。事前規則設置:(1)就診卡的醫保綁定,患者建卡時確認醫保身份以便后期識別,實現診療和結算多方位關聯;(2)醫保身份關聯,根據醫保身份,系統智能分配對應處方箋,指向相對應的病種藥品目錄及結算方式,執行相應醫保規則;(3)入院類型區分,入院登記時自動區分住院類型,確定待遇(如普通病種、單病種、日間手術等等,入院類型不同,享受待遇不同)。事前提醒包括:(1)醫保身份驗證,設置醫院信息系統與醫保系統的身份驗證,防止醫保基金被盜用;(2)自費項目提醒;(3)管控類藥品使用提醒,針對重點管控藥品、分級使用藥品,在醫囑確認時進行管控提醒,避免不合理使用;(4)特檢特治適應癥提醒,在對“大型診療項目”確認時,進行適應癥提醒,避免不合理使用;(5)特檢特治審批提醒,根據醫保規定,200元以上檢查和治療項目需審批后方可納入統籌支付,在醫生開具處方時進行提示,并告知患者。
(三)形成事中監控,強化過程管理
基于醫院信息系統,對有限制條件的服務項目和重點監控項目進行事中干預,強化醫保的過程管理。具體包括:(1)特殊藥品監控。根據醫保相關規定,使用國家談判類藥品,醫保審批后方可報銷,限制類藥品需符合使用條件方可報銷。(2)重復用藥監控。若上次開具藥品仍在療程內,進行“藥品療程內提醒”,避免重復給藥。(3)處方最大療程限制。根據相關規定,持門診慢性病治療卡的患者,單次取藥療程不超過14天。(4)獨立的單病種結算系統。超出該病種醫保支付費用上限自動警示。(5)單次住院超90天進行醫囑限制。醫保規定住院結算周期為90天,系統在85天開始提醒,逾期未辦理出院者,拒絕新醫囑開具。(6)違反規則結算限制。如按天(日)計價項目總數大于住院天數,則限制結算。
(四)完善事后評價,定期考核總結
運用醫院信息系統,建立多維度綜合分析體系,完善事后評價。具體包括:(1)醫保費用分析。采用目標管理法,對各類醫保費用、各病區均次費用、大額病例費用、單病種數據報表等進行同比及環比分析,構建獨立的職能科室和臨床科室評價系統。(2)藥品耗材管理。藥品管理包括全院藥品排名、病區藥品排名及輔助藥品使用評價,以及利用信息系統對輔助性、抗菌、抗腫瘤、營養性等重點管控藥品進行實時監控和事后考核,及時發現使用波動情況并實施干預;耗材管理主要注重高值耗材的使用合理性評價,高值耗材占比及同比環比的數據比較等。(3)醫療服務管理。定期對門診處方、醫保病歷、臨床路徑進行質控,強化住院日、次均費用、藥品費用、耗材費用等方面考核,防止不必要檢查,杜絕過度用藥。(4)DRG考核評價。將DRG管理模式納入評價考核體系,更科學地評估工作疑難系數,以各科CMI值作為標化依據,對同醫保類別和臨床科室的人均出院費用、藥費、耗材費進行標化,對全院藥品、病區藥品進行排名,對輔助藥品使用情況進行評價等,更客觀地衡量費用變化。
通過醫院醫保精細化管理,該院各項醫保管理指標運行良好,歷年醫保關鍵質量數據在制定的標準內平穩運行。以2019年數據為例,本地醫保住院次均費用增長率為3.96%,均未超出總額控制指標,其中省級醫保結余500余萬元;異地醫保患者的總費用隨服務量增加而增長,但住院次均費用為負增長,整體增長率為-6.67%;抽查醫保處方16000余份,合格率99.83%;抽查在架住院病歷及醫保智能監控平臺反饋病歷2400多份,合格率98.02%;近三年來各級醫保費用獲全額支付,連續多年獲得定點醫療機構醫療保險服務協議年度考評“優秀單位”。
該案例以信息化為抓手,以醫保經辦機構考核規則為基礎,借助醫院信息系統,實現管理閉環,并不斷強化對醫療質量、醫療行為、醫療費用的監督控制,促進了對醫療過程的精細化管理,展示了信息化技術在醫院醫保精細化管理中的作用。主要特色如下。
一是通過信息技術將管理更好地融于服務之中,改變了既往以“堵”為主的醫院醫保管理理念,開始向服務型管理轉變。如通過導入PDCA理念及工具,使得管理措施的制定和實施可以持續改進,提升了全時段、多方位精細化管理水平;通過建立事前提醒,強化過程管理,以及多維度綜合分析基礎上的事后評價,形成管理閉環,體現了“預防(違規行為)”為主的管理理念。這些理念符合現代醫院管理的動態性和系統性,在系統規則制定過程中,及時糾錯,達到促進合理用藥、合理檢查、合理治療的目的,為醫院醫保精細化管理提供連續、動態和系統的保障。
二是以標準化、信息化促進了醫院醫保管理與醫療服務管理、藥品耗材管理等業務的協同,提升了醫保精細化管理水平。如通過精細化數據分析,為臨床診療決策和醫保決策提供了依據;建立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信息系統平臺,增加醫保綜合查詢、項目維護、項目審批、質量監控等模塊,整合統計分析口徑,實現了醫療保障信息資源的共享;促進醫院各種數據互聯互通,重視數據管理和數據分析,實現實時、多維度、全方位的統計報表分析,使醫院醫保管理更加科學化、系統化、數據化。從效果看,醫院全程的醫保精細化管理機制,有效引導了專科水平提高,起到監督醫療行為、控制醫療費用的效果;通過信息化將醫保管理與醫院管理、臨床診療緊密結合,形成一體化運作,避免醫保醫療兩張皮,促進醫保、醫療管理進一步完善。
三是充分利用相關數據查找問題和短板,客觀反映各個科室和醫生的成本管控、服務質量、服務難度、科室管理效率等,既為醫院決策和有效管理提供依據,又促使醫保政策、管理理念和措施深入科室和臨床。
(案例提供: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陳俊強、梁冰;點評專家:現代醫院管理能力建設專家委員會 林漢城、吳明;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中心醫藥政策研究室主任 傅鴻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