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璐
青浦區地處上海市西郊,是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舉辦地,也是上海市唯一的同時與蘇、浙兩省接壤的區。2019年11月,青浦區被納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范圍。同時,青浦區金澤鎮、朱家角鎮納入示范區的先行啟動區。青浦和長三角周邊地區,地緣相近、人文相親,有著共同的文化基因和風俗習慣,從鄉村角度推動一體化進程有著廣泛認同和現實基礎。因此,青浦區作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和上海農產品的重要產區,可以立足自身、率先突破,在長三角一體化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作為示范區的青浦、吳江、嘉善三地擁有共同的文化源流,深受江南文化的熏陶和影響,文化資源比較豐富,尤其在相對傳統的鄉村地區很好地保留了江南水鄉的生活樣態。可以說,如何有效利用文化資源是三地面臨的共性問題。針對水鄉文化的開發利用低端化、同質化問題,青浦的實踐與思考對鄰近地區亦有借鑒意義。
端正對江南文化的認識是提升江南文化開發利用水平的前提和基礎。江南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內涵十分豐富,但絕不能簡單等同于白墻黛瓦、小橋流水等表象化的文化符號。正確認識江南文化,需要走出常見文化符號的束縛。一方面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客觀準確地梳理文化發展脈絡、注重保護文化肌理,既不能為了表現江南文化而牽強附會,也不能強行制造文化景觀。另一方面,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江南文化。江南文化不是一個靜態的、機械的概念,而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文化歷程。在繼承和保護江南文化的同時,也在創造新的文化成果。因此,在發掘和保護江南文化的同時,也要注意為文化發展提供適宜的土壤,彰顯文化魅力。
青浦區共有184個行政村,農村人口約34.5萬人,相對而言,水鄉文化風韻在鄉村顯示度較高。現階段,青浦區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尤其注重為鄉村熔鑄文化之魂,重視融入江南文化元素,更加注重挖掘和保護本土特色文化。各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首先,對本土文化開發較好的,要引導文化為村民服務。例如崧澤村,村內擁有崧澤古文化遺址,可以借助崧澤博物館的優勢發展鄉村特色旅游,在保護古文化的同時帶動農民增收。其次,對于本土文化開發不充分的,要加強宣傳,尤其是向村民的宣傳。例如蓮湖村坐落于青西郊野公園核心區,村民實際生活在郊野公園中,可以聯合郊野公園的力量加大宣傳力度。最后,對于在鄉村建設實踐中形成新的文化成果的,要注意總結和梳理,營造適宜文化發展的環境和氛圍。例如林家村因本土人才回鄉創業吸引藝術家集聚,可以在政策層面予以適度幫扶,幫助本土創新文化健康成長。
提升對文化資源的開發品質,一方面需要為文化資源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另一方面,也需要發展出一整套符合文化交流需要的、相配套的高品質服務設施。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這也是飽受江南文化熏陶的地區走出低質量、同質化競爭,打造互聯互通的、更具影響力的江南文化魅力區的必由之路。以交通建設為例,在軌道交通方面,目前青浦區僅開通了一條上海軌道交通17號線。在公交路網方面,與吳江、嘉善接壤、江南文化風韻保存較好的青浦西部地區在路網建設方面相對落后。因此,青浦區有必要在補齊西部地區交通建設短板的同時,積極對接S26、崧澤高架等交通大動脈,加強與吳江、嘉善等地的跨行政區域交通路網建設,為構建江南文化魅力區奠定基礎。
青浦是上海農產品的重要產區,是上海市最大的綠葉菜種植基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農業也是青浦區的特色之一。因此,在長三角一體化的背景下,青浦可以立足農業發展特點,在實施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為推動一體化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青浦區目前在積極創建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應積極把握創建機遇,推動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爭取在示范區中走在前列。具體而言,一方面以此為契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完善溝、渠、路、泵站、農田線路等基本配套,為發展綠色農業奠定基礎。另一方面,有意識地以科技農業、現代農業、創意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為招商方向,通過土地流轉等形式整合優質招商資源,提升農業招商品質,為青浦農業高質量發展添活力。總的來說,青浦區積極創建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不僅有助于本區農業發展,而且也能作為示范區的農業發展試驗田,起到引領和帶動作用。
農產品效益偏低、附加值不高,這也是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為解決這一問題,青浦區嘗試以農產品公用品牌建設助推農業產業化發展。青浦區是上海農產品的重要產區,是很多優質農產品的重要生產種植基地。在上海提出“四大品牌”建設的背景下,青浦推出全品類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恰逢其時。青浦區結合自身特色,積極推出“淀湖源味”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首批25家優質特色品牌加入旗下抱團發展,共同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為做優做強“淀湖源味”品牌,青浦區還加強與專家學者的聯動合作,完善品牌準入標準、推出機制、負面清單等方面內容,為規范品牌建設提供制度保障。此外,青浦區致力于將農產品品牌化建設和產業化培訓項目相結合,加強新型農業主體培訓,積極培育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基地,為品牌建設提供持續性指導。在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青浦區的實踐探索不僅可以為農產品品牌化建設積累經驗,也可以為整合長三角優質農業資源奠定基礎,更為鄰近區域農產品聯合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從長期來看,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農業科技人才的支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培養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愿意長期從事農業工作的新型職業農民是實施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青浦區以農業發展需求為導向,結合科技下鄉、加強技術指導,一方面開展糧食綠色高質高效示范點創建,另一方面推進生態農業建設、建立水稻綠色防控示范區,力爭在實踐中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此外,還制定專門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計劃、遴選合適的農民學員,用專業知識武裝新型職業農民。在長三角一體化的背景下,青、吳、嘉三地不僅可以通過座談會、研討會、線上交流等形式加強新型職業農民的交流和合作,還可以有效整合培訓資源,通過線上培養等技術手段,促進優質培訓信息交流、資源共享,同時在新型職業農民的標準互認、政策共享等方面做出進一步的探索。
青浦區和長三角周邊地區都有著廣闊的鄉村,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進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也是共同的責任、目標和需求,所以建設長三角鄉村振興先行區是有著廣泛認同和現實基礎的。鄉村振興需要與鄉村發展需求相適應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對于青浦而言,在優化鄉村治理的探索實踐中也積累了不少好的經驗和做法,可供長三角鄰近地區的鄉村治理交流互鑒。
目前,在青浦鄉村治理實踐中容易出現權責不清的情況,導致基層力量分散,出現很多事務看似有人負責,但是卻管不到底、管不到邊、管不到人,無法有效解決問題。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村委會權責邊界并未厘清,使得作為基層自治組織的村委會不得不承擔了很多行政職能。針對這種情況,青浦區大力推進村級綜合服務配套改革,切實厘清職責邊界,將政務、村務區分開來。村務由村委會承擔,政務由新成立的村綜合服務中心平臺承擔。該中心定位為鎮政府的派出機構,資金獨立核算。同時做實網格化管理,細分社會治理網格,完善條塊兜底。健全工作人員考核機制,考核結果與績效獎勵、工作補貼掛鉤,從制度層面激發工作積極性。
提升鄉村治理效能需要從密切聯系群眾、更好地服務群眾方面下功夫。青浦區堅持以問題為導向,著力創新工作機制,在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方面形成了好的經驗做法,可以供鄉村治理困境較為相似的長三角鄰近地區參考借鑒。例如,青浦區練塘鎮創新“信訪代理室”工作機制,為群眾反映問題提供了便利條件。練塘鎮信訪代理以村居為平臺,按照屬地管理、群眾自愿、公益無償、公平公正、排疏結合的原則,由代理人和信訪人簽訂委托書,由代理人到有關部門反映咨詢事項、情況訴求,提出意見建議,幫助信訪當事人妥善處理信訪事項。又如,朱家角鎮的村民小組長隊伍建設,充分發揮了“神經末梢”的自治共治作用。朱家角鎮選優配強村民小組長隊伍,設立責任清單,通過科學的激勵機制、完善的日常管理制度,密切群眾聯系、強化主動服務意識,將問題矛盾解決在基層。
鄉村治理一方面需要準確摸清人員基數、群眾需求等基本信息,另一方面還要整合基層力量,提升服務水平。滿足這些要求,不僅需要體制機制創新,還需要有足夠的技術支撐。青浦區在著力推進“兩張網”建設。所謂“兩張網”,一方面是指“一網統管”,就是要通過新一代的信息技術,增強社會協調統籌能力、貫徹執行能力和信息傳導能力,真正做到“全周期管理”。在鄉村層面,不僅要注意“一網統管”向下延伸,還要注意提升數據質量和共享效率。另一方面,則是指“一網通辦”,就是在技術的支撐下,打破行政壁壘,培養能夠滿足基層群眾需求的“全科醫生”,提升窗口服務“一口受理、綜合辦理”的水平。在長三角一體化的背景下,青浦區在自己抓好“兩張網”的同時,還可以在跨地區數據共享方面主動靠前,加強和鄰近地區的溝通協作,為要素在地區間自由流動提供便利。
總體而言,青浦及長三角鄰近地區有廣闊的鄉村區域,這些區域地緣相近、人文相親,有著共同的文化基因和風俗習慣。在長三角一體化的背景下,可以利用鄉村地區的這些優勢,立足鄉村特點,以水鄉文化發展、農業發展、鄉村治理發展為抓手,在發展中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