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產業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在構建和完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實現稻谷產業高質量發展,對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可持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2019 年,江西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全面分析江西稻谷產業發展的現狀,探索研究江西稻谷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提出了相關措施建議。
(一)生產情況。江西省糧食品種以稻谷為主,稻谷產量占糧食總產95%以上。近年來,糧食生產實現“十五連豐”,稻谷產量從2011 年的1950 萬噸增加到2018 年的2092 萬噸。同時積極培育高產、高抗、廣適的優質稻谷品種,全省優質稻谷品種比重逐年增加。
(二)收儲情況。2012年以來,為保護種糧農民利益,全省連續七年啟動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累計收購最低收購價稻谷1656 萬噸,帶動農民增收超過160 億元。
(三)產業經濟發展情況。一方面,稻谷加工業產值下滑,在進口米沖擊、稻強米弱等因素影響下,全省稻谷產業發展放緩,甚至出現萎縮。企業經營壓力加大,停產、倒閉企業數量增加。至2018 年,全省大米加工企業1094 家,比2014 年減少258 家,大米加工業總產值由481.5 億元跌至408.5 億元。另一方面,稻谷產業鏈條短,全省稻谷產業基本就是大米加工,稻谷精深加工只有金佳、金農、圣牛、德興百勤等少數企業。2018 年,大米加工業產值408.5 億元,精深加工業、糧食食品及副產品釀造業產值分別只有5.3 億元、28.9 億元。而上述三項產值,安徽省分別為870.8億元、149.2億元、523.6億元,湖北省分別為871億元、37.1億元、511.3 億元,將糧食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能力差距較為明顯。
(一)江西稻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現狀分析
1.優勢。江西具有適合水稻生長的優越生態環境、古稱“吳頭楚尾、粵戶閩庭”的良好地理位置、稻谷總產連續6 年穩定在2000 萬噸以上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以及素有“江南魚米之鄉”美譽的悠久稻作文化,這些因素都促使江西稻米具備一定的市場競爭優勢。
2.劣勢。一是政策鏈層面。稻谷產業“產購儲加銷”職能部門業務政策協同不緊密,稻谷產業高質量發展提質導向力度不足,金融政策支撐乏力。二是產業鏈層面。產業鏈條較短,產業龍頭企業規模不大、效益不佳、帶動力不強。三是創新鏈層面。“產學研用”結合不緊密,技術和技能型人才不足。四是價值鏈層面。產品加工轉化增值能力弱,稻谷品種和產品品牌眾多,但有影響力的品牌少。五是供應鏈層面。產品供需匹配度較低,全省稻谷品種還停留在穩產、高抗、廣適上,與消費者要求的好吃、營養、安全相差甚遠;推陳儲新的糧食儲備機制難以適應口糧市場需求,冷鏈物流嚴重缺乏;米粉、稻米油生產雖有一定優勢,但市場化營銷力度不足。
3.機遇。一是中央高度重視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數次視察江西,都對江西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殷切期望。二是國家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稻谷產業高質量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契機和政策環境。三是江西省委省政府堅持推進糧食產業發展,對糧食產業發展作出具體部署,明確了加快全省稻谷產業發展的工作遵循。
4.挑戰。一是進口大米的挑戰。江西省糧食主要銷往東南沿海城市,又與進口米同為秈米品種,在價格上難以與進口米比拼,故常規品種基本退出廣東、福建口糧市場,甚至有糧食從銷區向產區回流的現象。二是東北粳米的挑戰。東北粳米產業發展很快,“五常大米”“吉林大米”等一批大米公用品牌迅速打響,搶占南方城市口糧市場份額。三是南方其他秈米主產區的挑戰。湖北、安徽兩省加快稻米品種、品牌整合,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稻谷主推品種。
(二)國內外稻谷產業發展的啟示
1.明確政企在產業發展中的定位和作用。政府應引導和支持各有效要素向優強企業聚集,給企業做大做優做強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企業要適應新的發展形勢,主動整合資源,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增強競爭力和效益。
2.以需求為導向培育優質稻谷品種。主動對接多元化市場需要,培育市場暢銷、消費者歡迎的優質稻谷品種,建立數量和質量并重的糧食供應體系。
3.提升全產業精細化管理水平。建立從農田到餐桌全產業鏈的質量管理體系和行業標準體系,加強稻谷生產加工的精細化管理、稻谷品質測控和信息追溯,確保對稻谷品質的精準控制。
4.集中力量宣傳推廣公用品牌。需要政府統籌資源、集中力量宣傳推廣公用品牌,才能在較短時間內打開市場局面。
(一)延伸產業鏈,構建現代化稻谷產業體系。一是加快實施“五優聯動”,推進優糧優產、優糧優購、優糧優儲、優糧優加、優糧優銷。二是培育壯大骨干企業,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抓住長江經濟帶建設、“一帶一路”建設等發展機遇,拓展企業發展空間。三是推動產業集聚集群發展,打造稻谷全產業鏈標準體系。
(二)提升價值鏈,提高稻谷產業價值含金量。一是深入挖掘稻谷產品價值,引導組建產業聯盟,創新開發衍生產品。二是整合搭建稻谷產業品牌體系,形成大品牌帶小品牌、小品牌促大品牌的良性發展格局。三是加強產業文化建設,提升消費者的認同度。
(三)發展創新鏈,增強稻谷產業科技轉化。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實施“科技興糧工程”,搭建糧食產業協同創新網絡平臺;實施“人才興糧工程”,搭建糧食技術技能人才創新創業平臺。
(四)完善供應鏈,擴大稻谷產業有效供給。發展早秈稻功能化供給和中晚秈稻優質化供給,構建優質食用稻谷產品體系。健全完善糧食市場供應體系,加強質量管控。
(五)增強政策鏈,形成稻谷產業政策精準合力。成立專門機構協調稻谷產業發展,統籌相關政策引導稻谷產業發展,加強金融支持,建立專門預算扶持稻谷產業發展,打造公用品牌支撐稻谷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