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土地流轉的不斷加快和深入,種糧大戶在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增強糧食生產能力、延伸糧食產業鏈等方面發揮了日益顯著的作用。調動種糧大戶積極性,促進種糧大戶健康發展,對促進我國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2019 年,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發展改革委開展軟科學課題研究,以南通市通州區為例,分析了種糧大戶的積極作用、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提出有關政策建議。
(一)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有效促進糧食增產。種糧大戶通過改善生產條件、選用優質品種、運用新技術,提高糧食產量,提升糧食品質;通過流轉土地,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農村土地拋荒,提高土地使用率和產出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小、散、雜”的傳統種植方式走上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之路,對穩定糧食種植面積、促進糧食增產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提高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延伸糧食產業鏈。在糧食生產過程中,種糧大戶大部分都是使用農業機械來完成,部分種糧大戶購置大型機械,跨區域提供機械化服務,不僅增加收入,而且提高了社會機械化水平。隨著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部分種糧大戶開始從事白酒、食品生產等,探索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生產經營模式,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經營效益。
(三)緩解“誰來種糧”難題,有效統一種植品種。通過土地流轉,種糧大戶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誰來種糧”的難題,改變了留守老人和家庭婦女成為糧食種植主力軍的局面。通過科學規劃,集中連片種植,統一選用優良品種,促使糧食品質趨于均勻。
2014 年,通州區有種糧大戶99 戶,種植面積近3 萬畝。2019年,流轉土地200 畝以上的種糧大戶已達154 戶,共流轉土地近6 萬畝,平均每戶流轉388.5 畝,流轉100~200 畝的有400 戶左右。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和農業扶持政策的逐漸完善,種糧主體也呈現出多種形式,有家庭農場、種糧大戶、農業合作社以及農業龍頭企業等。經營好的種糧大戶,一年種植兩季糧食,每畝能盈利300~400 元。但是如果遇到自然災害,每年每畝可能虧損300~400 元。
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種糧大戶自身綜合素質有待提高。種糧大戶在合同期內為追求高產量、高收益,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導致土地嚴重污染,土地質量下降,影響糧食種植可持續發展。部分種糧大戶在流轉土地時僅與農民私下達成口頭協議,有的即使簽訂書面合同,也是格式合同,一旦遇到嚴重自然災害或者糧食價格大幅下跌等情況,往往會“撂挑子”走人。種糧大戶市場敏感度不夠,缺乏防范市場風險的意識。
(二)生產成本逐年升高,資金獲取能力弱。目前,一般連片的土地流轉費已上漲到1000 元/畝左右;農忙季節零工工資漲至100 元/天,增長了近1 倍;化肥和種子等農資成本以每年5%~10%的速度上漲,在種植成本中占比由15%提高到25%左右;灌溉水電費也由50 元/畝提高到60 元/畝,種植成本居高不下。與此同時,收儲成本不斷上升,收割費由50~60 元/畝提高到目前的70~80 元/畝;平均運費每公斤至少0.04 元;每公斤糧食烘干需燃油費0.09 元,如果不是規模烘干,每公斤糧食降低5%的水分,需0.14~0.16 元。此外,當前農業扶持政策雖多,但針對種糧大戶的補貼不多;種糧大戶普遍覺得貸款手續繁瑣、門檻高,很難貸到款。
(三)社會化服務水平有待提升。部分種糧大戶在購買化肥、種子、農藥等農資時仍憑種植經驗選擇或者盲目從眾,缺乏相關專業技術人員指導,農產品質量難以得到保障。由于糧食倉儲、曬場、庫房等土地指標難以審批落實,種糧大戶無法建設庫房和標準的倉儲設施,導致大型機械折舊速度快、使用壽命縮短,倉儲的糧食質量得不到保障。
(一)加大政府對種糧大戶扶持力度,激發種糧活力。一是增加財政補貼力度。提高種糧大戶農機具購置補貼力度,在購買種子、肥料等農資時給予價格優惠或給予適當比例補貼,將有限的財政補貼資金重點向規模經營的種糧大戶傾斜。二是增加融資扶持力度。加大對種糧大戶貸款扶持力度,降低種糧大戶申報補助、補貼和惠農貸款的申請門檻,優化申報程序,緩解季節性、臨時性資金壓力;繼續完善和創新農業保險制度,在保險費率的厘定和定損理賠等方面,針對種糧大戶給予優惠政策,切實幫助抵御風險。三是增加設施設備投入。推進農田灌溉、排水等基礎水利設施建設,確保種糧大戶旱澇保收,增強抵御自然風險能力;維修改造“危倉老庫”,建設標準糧食倉儲設施,為種糧大戶提供代儲服務,保障儲糧安全。四是加強培訓指導和政策宣傳。發揮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等服務組織作用,及時對種糧大戶在農資選購、病蟲害防治、防范市場風險、糧食儲存保管等方面進行培訓指導;及時發布市場交易信息、惠農政策信息,開展糧食收購政策、補貼政策、惠農貸款等方面的宣傳解讀;積極引導種糧大戶對接優質糧食工程、“中國好糧油”等專項項目,爭取扶持政策。
(二)完善社會服務方式,鼓勵涉糧企業發揮引導作用。一是提供市場供求信息。促進種糧大戶與糧食加工企業交流對接,傳導市場需求信息;建立“訂單農業”模式或“公司+基地”模式,引導種糧大戶根據市場需求種植適銷對路的高品質糧食作物。二是提供交通運輸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國有糧企提供運輸服務,僅收取成本費用,與種植大戶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形成利益聯結機制。三是提供科學保管技術。支持國有糧食倉儲保管企業對種糧大戶進行機械通風、查糧、處理發熱問題等方面的保管技術培訓,傳授烘干經驗,幫助種糧大戶科學儲糧管糧,提升倉儲水平。
(三)促進種糧大戶經營能力提升,提高競爭力。一是轉變發展理念。鼓勵種糧大戶由追求糧食高產量轉向追求高質量,控制化肥、農藥使用量,增施有機肥,對標優質糧食工程、“中國好糧油”系列標準,增加綠色糧油產品供給,促進糧油產品提質升級。二是緊跟市場需求。不依賴托市收購政策單一銷售渠道,細分市場、精準定位,重點關注糧食精深加工企業需求和城鄉消費者的喜好,為專用米、專用粉、專用油等產品提供糧油原料;學習借鑒“吉林大米”“山西小米”等品牌建設經驗,結合地域特色,聯合地區種糧大戶,培育區域特色糧食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三是探索新型合作關系。可與農戶協商,用提供一定數量的糧食產品支付土地流轉費,代替現金支付,探索土地托管、代耕代種、聯耕聯種等多種合作方式,共同分擔市場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