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提出的“一個目標、兩個寧可、三個不怕”防災抗災思想,在認真分析浙江省災害特點基礎上,深入調研救災物資儲備工作的基本情況,研究提出加強浙江省救災物資儲備應急保障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進一步提升救災物資儲備應對突發事件能力。
(一)災害種類較多。浙江省臺風、洪澇、干旱、寒潮、冰雹等氣象災害頻繁發生。據統計,常年一般有2~3 個臺風登陸或影響浙江省,每年梅雨季節均會造成大小流域洪水、泥石流等災害,是我國受災害影響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二)災害損失大。浙江省每年都會因臺風、強降雨等自然災害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特別是在浙江登陸的強臺風造成的災害損失尤為嚴重,如2019 年在浙江省溫嶺市登陸的第9 號超強臺風“利奇馬”,累計造成全省746.9 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476.3 億元。
(三)小流域災害頻發。浙江省多山地丘陵,小流域點多面廣,局地強降雨易造成小流域洪水,頻繁誘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
(一)儲備現狀
1.救災物資情況。經統計,2019 年6 月,全省救災物資51.6萬件,其中省級救災物資11 類10.6 萬件,分散儲備在各市縣。市縣儲備品種基本雷同,共41.0萬件。全省鄉村(社區)避災安置點2.1 萬個,每個安置點儲備救災物資價值0.5~2 萬元不等。
2.倉儲設施情況。浙江省尚未建設省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國家也未在浙江布局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11 個地市除溫州、衢州和舟山三個市級儲備庫建筑面積達5000 平方米以上,其余各市均不足1000 平方米。縣級倉庫共計88 個,平均面積不足400 平方米。
(二)存在問題
1.保障能力總體偏弱。一是物資儲備數量不足且種類偏少,與地方救災實際需求不相匹配。二是倉儲設施建設落后。尚未建設省級救災物資儲備庫的省份,與災害大省、經濟大省的省情不相符。“中央庫”未在浙江布局,缺乏中央救災物資儲備支撐。市縣儲備庫規模小,設施設備十分落后。三是人員力量配備不足。
2.應急保障機制尚不健全。一是省市縣鄉村聯動機制有待完善。屬地為主、分級負責的救災物資儲備體制尚不清晰,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救災應急保障機制需提升。二是部門間協同機制有待加強。三是社會力量參與機制有待完善。
3.管理制度存在短板。一是管理制度有待更新。機構改革后,各項救災物資儲備管理辦法、規定、應急預案等均需更新完善,使其更具針對性、操作性。二是調度預案有待制定。各級政府救災物資應急保障操作規程需規范化、制度化,并進一步明確制定物資調度預案。三是統計制度有待建立。各級政府以及裝備生產企業、超市商場等救災物資儲備統計制度有待建立。
4.管理現代化水平需提升。一是發展規劃需統籌。未來幾年全省救災物資儲備總體規劃需明確,強化工作推進的前瞻性、科學性。二是信息化建設需加快。應加快建設全省救災物資大數據信息化管理和全省統一應急保障數字平臺。
(一)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提出的“一個目標、兩個寧可、三個不怕”防災抗災思想(“一個目標”即“不死人、少傷人、少損失”;“兩個寧可”即“寧可信其有,寧可十防九空,不可萬一失防”;“三個不怕”即“為了‘不死人’,不要怕興師動眾,不要怕‘勞民傷財’,不要怕十防九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力爭用三年時間,建設完成浙江省全覆蓋、高效率、強有力的救災物資儲備應急保障體系,救災物資儲備應急保障各項制度趨于完善,省、市、縣、鄉、村五級高效聯動,政府、企業、社會力量三層面緊密協同,救災物資收儲、輪換、調撥、回收等管理更為高效化、現代化,預案體系建設、危機管控處置能力要素保障更加有力,儲備應對突發事件能力顯著提升。
(二)基本原則。一是堅持上下聯動和分工負責。堅持省、市、縣、鄉、村分級負責、分級儲備、分級管理、分級保障,屬地為主、互為補充。二是堅持協同高效和社會參與。建立多部門協同聯動應急保障機制,在做好政府儲備基礎上,充分調用社會力量。三是堅持底線思維和節約有效。科學研究市縣儲備種類、數量的保障底線,兼顧節省地方財政支出。四是堅持以人為本和科學創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創新儲備品種和模式,提升安置災民生活質量。
(一)建立健全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的救災物資儲備體制。省政府負責應對全省區域性、跨地市大災,救災物資按照“救大災、搶大險、專特多”要求購置和儲備,是市縣應急的有力補充。市縣政府是本級抗災救災的責任主體,救災物資需根據當地災害特點、歷年物資使用和救災實際需要等情況購置和儲備。鄉村是抗災救災的第一線,需不斷強化避災安置場所生活救助保障類、食品類救災物資儲備。
(二)健全政府、企業和社會儲備互為補充的協同保障格局。在做好政府儲備基礎上,引導和鼓勵企業、社會團體進行救災物資和人力儲備。對一些不宜長期儲存、使用量大、具有特殊要求的救災物資,通過政府與具備一定生產經營和儲備能力的相關企業簽訂合同,實行企業協議儲備。充分利用社會團體救援力量和經驗,開展政府和社會團體日常合作,加快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團體等全員參與救災物資儲備應急保障的新格局。
(三)加強救災物資應急保障能力建設。建立物資儲備品種目錄,健全物資儲備規模標準,科學合理安排“儲多少”“儲多久”各類保障要素。優化物資儲備總體布局,明確細化“怎么儲”“儲哪里”各類保障要素的方案。建立物資儲備監督機制,完善物資儲備統計制度,健全應急值班演練制度,探索建立社會儲備機制,切實提升各級管理和監管水平。進一步搭建物資儲備信息化平臺,提速建設“智慧儲備”。建設高水平的物資儲備專業隊伍,強化人才支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