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為經濟大省、人口大省、糧食生產和消費大省,地質條件復雜、自然災害頻發,確保糧食和應急物資儲備安全,對四川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尤為重要。2019 年,四川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對構建高效統一的糧食和應急物資儲備體系開展軟科學研究,提出了加強規劃引領、促進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有機結合、統籌規劃設施建設、優化配置資金投入的對策建議。
四川省在經歷雨雪冰凍災害、汶川特大地震以及九寨溝地震之后,在有效保障糧油和應急物資供應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糧食和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得到長足發展。
(一)糧食應急預案比較完善。已建立省、市、縣三級《糧食應急預案》205 個,部分市、縣也逐步完成了《糧食應急預案》的修改完善,提高了適用性。截至2018 年底,全省已建成糧食應急供應網點5009 個,日供應能力12.9 萬噸;落實糧食應急加工企業307 個,日加工能力5.0 萬噸;糧食應急配送中心231 個,日配送能力3.1 萬噸;應急儲運企業329 個,運輸能力4.5 萬噸。
(二)地方糧油儲備體系比較健全。已建立相當規模的糧食和菜籽油地方儲備,全省90%以上的縣存有地方儲備糧油。各級儲備糧權屬本級人民政府,儲備品種以四川省主要口糧消費品種稻谷、小麥、菜籽油為主,同時根據市場需求新增了玉米品種。針對高寒邊遠山區和民族地區特點還儲備有青稞等品種。
(三)糧油應急加工體系基本建立。充分利用全省各地糧食企業退城進郊、災后重建、糧食物流園區建設等時機,抓緊建立規模以上糧油加工廠。積極爭取四川省農業產業化發展項目資金投入,大力發展和扶持本土糧油加工業,保留和支持縣域糧油加工廠,與民營加工企業簽訂應急加工協議,為糧油應急保障創造有利條件。
(四)糧食信息監測預警機制基本健全。建立了糧油信息日常監測制度、異情報告制度、糧油市場行情分析與預測制度等信息監測制度,實行監測信息周報、旬報、月報,及時了解和掌握市場動態,準確研判市場行情,提高應急調控的前瞻性和預見性。建立省級糧油價格監測直報系統,全省共設立國家級價格監測點50個,省級價格監測點66 個。
(五)救災物資儲備逐步充實完善。“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建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截至2018 年底,四川共建有救災物資儲備點2151個,省、市、縣級救災物資儲備庫189 個,其中省級救災物資儲備庫1 個、市州級救災物資儲備庫25 個、縣市區級救災物資儲備庫163 個。
(一)應急指揮體系效率不高。糧食和救災應急指揮體系包括橫向體系和縱向體系。橫向體系一般由當地政府分管領導擔任指揮長,多部門共同參與臨時協調。由于涉及部門較多,實際工作中難以厘清工作重點和頭緒,加上部門機構變動、領導分工調整頻繁,難以達到應對突發事件快速、靈敏的要求。縱向體系因條塊分割、上下機構不對應、缺乏統一指揮等原因,也存在難以協調一致的問題。
(二)統籌協調需要加強。職能整合后,部分糧食儲備與物資儲備崗位職能相近,部分工作存在重疊現象。儲備品種管理統籌協調性不足,難以發揮“1+1>2”的系統效應。
(三)倉儲網點分散、設施設備利用效率不高。機構改革前,糧食儲備和救災物資儲備都各自建有倉儲網點,但救災物資倉儲規模小、布局分散、儲備設施設備使用效率不高。機構改革后,倉儲網點分散、設施設備閑置、規模效應不明顯的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
(四)應急儲備物資品類協同性差。除了少量救災物資外,能源、糖、棉花等物資還未建立省級儲備,難以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或持續性的重大事件。在軍供保障方面,除米、面、油外,副食品供給保障不足,糧油食品品種較少。
四川部分市(縣)積極探索構建高效統一的糧食和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已初步形成了三種模式。
(一)糧食和物資儲備集中建設、統一管理模式。遂寧市蓬溪縣委縣政府堅持“集中建設、統一管理”思路,通過選址、可行性研究、規劃設計等項目前期工作,把重要物資和應急儲備物資的儲備庫建設地點部署在蓬溪縣糧食物流園內,通過糧油和物資儲備集中管理,突出管理和儲備的統一性,最大程度發揮其糧食儲備功能、應急功能和物資儲備功能。
(二)軍民融合發展模式。什邡市針對駐軍多且較集中的情況,主動適應部隊消費需求升級,與什邡市川倉種植專業合作社共同建立軍民融合保障基地,引進營養豐富、口感好的新品種,構建“軍供站+合作社+農戶”新模式,高質高效保障后勤服務工作。
(三)成立糧食和物資儲備中心管理模式。蘆山縣政府將糧食儲備物流中心與紅十字會備災防災倉庫等項目進行統一規劃,統籌建設在同一區域,優化儲備物資管理職能,探索建立統一的糧食和物資儲備管理機制,有效提升了應急、搶險、救災等情況下糧食和應急物資保障水平。
(一)加強規劃引領。將能源、糖、棉花等物資納入省級糧食和物資儲備部門規劃。從倉庫建設、信息平臺、應急機制、供應體制、檢驗監測等方面統一規劃建設,建立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實現儲備體系順暢高效運行。
(二)促進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有機結合。探索構建由政府主導、社會廣泛參與的糧食和應急物資儲備體系,政府主導包括制度建設、財政投入、組織指揮等方面,社會參與包括應急網點設施租賃、加工運輸、后勤保障等,逐步完善考核、監督、評價機制,增強政府的綜合調控手段和社會參與的積極性。
(三)統籌規劃設施建設。在應急指揮平臺、倉庫設施、檢測機構等方面統籌規劃、統一建設,將糧食儲備庫和應急物資儲備庫統一部署在同一園區,合理利用土地,降低建設成本。加強糧食和應急物資保障科技化、信息化、現代化建設,充分考慮設施設備的專用性和通用性,提高使用效率。
(四)優化配置資金投入。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物價水平,及時調整糧食和應急物資保管費和輪換補貼標準,將資金配置向經濟欠發達地區、邊遠艱苦地區和儲備量較小的地區傾斜,有力保障糧食和應急物資承儲主體正常運轉,推動建設高效統一的糧食和應急物資儲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