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紅
(涉縣醫院 神經內科二病區,河北 涉縣)
血管源性眩暈大多數來源于后循環基地動脈系統,有極少部分也可來自前循環。血管源性眩暈占所有眩暈類型的50%以上,是指由于腦血管疾病而引發的眩暈。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經典型和非經典型[1]。非經典型血管源性眩暈有兩種常見形式:椎基底動脈系統TIA和卒中,以孤立性眩暈或頭暈為主要表現,不伴或很少伴其他神經系統體征,診斷難度較大,臨床極易誤診。不僅給患者帶來一定的痛苦,而且由于誤診導致誤治,增加卒中反復發作的風險,導致不良預后。為提高對該病的認識,現將2019年3~4月收治的6例誤診病例分析如下。
6例患者中,男2例,女4例,平均年齡64歲。
全部病例均表現為孤立性眩暈,伴惡心、嘔吐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其中發作性眩暈4例,持續性眩暈2例,查體眼震5例,其中方向改變性眼震2例,單一方向眼震3例,5例頭脈沖試驗陰性,1例可疑陽性,眼側傾1例,≥3個血管風險因素的4例。
本組病例均行頭顱CT、眼震電圖檢查,4例眼震電圖結果提示耳石癥,2例提示前庭功能低下,4例頭顱CT提示陳舊性腔隙性腦梗死,2例未見明顯異常。6例均行頭顱MRI檢查,2例腦干梗死,1例第四腦室背側梗死,1例小腦梗死,2例陰性。
所有病例均參照2017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神經科雜志編輯委員會,眩暈診治專家共識診斷標準診斷[2]。
本組病例在明確診斷前誤診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4例,梅尼埃病1例,頸性眩暈1例。均給予止暈、擴血管等藥物治療,4例反復發作眩暈、頭暈,2例持續頭暈。
明確診斷后均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抗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鈣片調脂穩定斑塊,住院治療療程7~14 d。
血管源性眩暈主要有兩種表現類型:經典型和非經典型。非經典型血管源性眩暈極少或者沒有其他神經系統體征,主要臨床表現為孤立性頭暈或眩暈,診斷難度較大,臨床極易誤診,本組病例在明確診斷前誤診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4例,梅尼埃病1例,頸性眩暈1例。
孤立性眩暈主要以持續性或者發作性頭暈為主要臨床表現,沒有肢體麻木、構音障礙、復視等局灶性神經功能受損表現,可能會伴有嘔吐、出汗、心慌以及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等臨床癥狀,臨床在診斷及治療時有全身疾病相關性頭暈以及精神心理學頭暈[3]。誤診的主要原因有:①對眾多預警血管源性孤立性眩暈的現象沒有認識。例如眼側傾現象、方向改變性眼震、頭脈沖試驗陰性。②對≥3個卒中危險因素的患者未能引起重視。本組病例中≥3個血管風險因素的患者4人。③對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診斷存在泛化,對變位試驗及異常眼征觀察欠仔細,分析欠詳細。
在臨床治療孤立性頭暈的時候,主要面臨著提高良性眩暈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挽救惡性眩暈患者的生命這兩大任務。由于臨床上大多數惡性眩暈均為中樞性疾病,并且由于后循環所致孤立性眩暈的臨床癥狀又與急性周圍性疾病相類似,因此,臨床醫生如何區分外周性眩暈和中樞性眩暈是治療的關鍵[4]。
趙性泉[5]在他的文章從神經科醫師角度看頭暈/眩暈中認為,不能忽視那些僅表現為孤立性眩暈,但存在多重血管性危險因素的患者。一般性的神經系統查體陰性并不是前庭外周性疾病的指征。頭脈沖-眼震-眼偏斜試驗(HINTS)是識別中樞性與外周性疾病的敏感性試驗,正確率高達90%以上。特別是眼部特征評估對于快速識別后循環卒中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在急性期甚至優于DWI[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