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良勇
(攀枝花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醫院)
潰瘍性結腸炎屬于直腸與結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中的一種,主要發生病變的位置在患者的大腸黏膜和下層。常發生于患者的直腸與乙狀結腸,部分患者可延伸至降結腸位置或是整個結腸。潰瘍性結腸炎的病程十分漫長,并且常反復性發作。引起患者發生潰瘍性結腸炎疾病的因素分別為心理因素與遺傳,其中在疾病惡化中占據重要地位的致病因素為心理因素。其中,本就患有病態精神的患者,例如:社會距離或是抑郁患者,進行結腸切除術后,能夠有效緩解病情。部分相關研究人員認為潰瘍性結腸炎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一種。
而目前有部分研究人員則認為炎性腸病的發病原因主要是受到外源物質的侵襲,使得患者出現反應并且與免疫失衡、基因遺傳等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
臨床中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初始表現特征多種多樣,在早期癥狀中較為常見的便是血性腹瀉。其他相關臨床癥狀分別包括:嘔吐、便血、腹痛以及體重減輕等。部分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皮膚病變、關節炎、肝功能障礙與虹膜睫狀體炎。其中發熱這一臨床表現癥狀并不常見,大部分的患者都以低惡性與慢性表現出來,約有15%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會呈現出暴發性以及急性的過程。這類患者均會出現頻繁血性的糞便,且大便的次數每天高達30次左右,同時還會伴有高熱與腹痛。
部分患者發病后,體重會不斷減輕并且面色蒼白,當潰瘍性結腸炎處于活躍期間,患者到院進行腹部檢查時,其結腸部位會明顯感到觸痛。
由于潰瘍性結腸炎屬于較為常見的腸道疾病之一,其患病率不斷攀升,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體健康。所以臨床采用有效的治療方式以及護理干預能夠緩解患者的病情,增強患者的免疫力等,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病情觀察:全程觀察患者的大便的性狀以及腹瀉頻率次數,查看患者是否出現口渴、電解質失衡、乏力、皮膚彈性減弱、血壓下降、營養障礙、消瘦、脫水、心悸、酸堿平衡失調等臨床表現;若患者的病情開始惡化或是出現腹部壓痛、腹膜刺激癥、毒血癥明顯、腸鳴音減弱、高熱伴腹脹等癥狀,護理人員立即告知主治醫師并積極配合對患者進行搶救。
生活護理:若患者出現腹瀉或是便血,護理人員則需要注意加強預防感染,叮囑患者便后采用溫水坐浴或者是對肛門進行熱敷,緩解局部循環,同時還可以涂抹抗生素軟膏;若患者病情需要,則為患者行灌腸,此治療方式主要在患者睡前進行;若患者病情較輕,則叮囑患者保證適當休息,引導患者安然入睡。
飲食護理: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每日的飲食定量攝取,少食多餐。健康的飲食能夠幫助患者的腸道消化平衡,降低腸道功能紊亂的發生概率;日常飲食主要以少油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宜。多食紅棗、扁豆、百合、山藥和蓮心;少食易脹氣、生冷的食物,例如:碳酸飲料、西瓜、韭菜、哈密瓜、咖啡、洋蔥、油炸食品以及大蒜等;控制高脂類食物的攝取,減少腸胃的負擔;叮囑患者戒煙酒;控制患者每天纖維食物量的攝取,多食全麥類的食品,同時還可以多食胡蘿卜、菠菜與柑橘等。
健康指導: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文化水平以及性格,選擇合適的方式為患者講解關于潰瘍性結腸炎疾病的誘發因素、治療效果以及方式,若在交談過程中或者出現明顯的負面情緒,護理人員需要耐心的為患者進行言語上的鼓勵和安慰,陪伴患者共同對抗病魔。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用時提升患者的遵醫行為,時刻保持情緒穩定;指導患者按照醫生的給藥方式正確服藥,告知患者服藥的作用以及重要性,叮囑患者不可中途停藥或是亂用藥品,影響后期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