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清
(德陽市人民醫院)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生活壓力也逐漸增大,越來越多的人患上了失眠癥,有研究顯示,我國患上失眠癥的患者大概有10%~20%,并且該病多存在于年輕群體。失眠癥是常見的睡眠障礙,是一種慢性疾病,患者的睡眠質量達不到人體正常需求,較難治愈。該病表現為煩躁健忘、入睡困難、頭痛、全身乏力、眼花、記憶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耳聾等,有焦慮、抑郁的風險,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之一,給患者的身體健康帶來了嚴重的威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失眠癥患者常服用催眠藥物入睡,但催眠藥物效果短,且不能長期服用,避免對藥物產生依賴性,因此對患者實施護理干預極為重要。
(1)睡眠環境干預,為患者提供良好的睡眠環境和安靜的住院環境,使空氣保持清新流通,陌生的環境、光線、聲音等都會影響患者的睡眠質量,因此病房內光線不宜過強,必要時可使用眼罩和耳塞,提高患者睡眠質量,護理人員要及時處理、消除噪音,同時盡量在白天進行查房,若夜間查房,應注意輕手輕腳,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夜間活動,改善患者的睡眠情況;根據患者喜好提供圍棋、書籍等,減輕患者的不安感,并指導患者適量運動如散步、冥想、太極拳等;其中太極拳最受歡迎,它是一種緩慢而柔和的運動,不僅可以增強患者的體力,還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狀態。(2)心理干預,對失眠癥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幫助患者分析失眠原因,并給予相關的解決措施,使患者恢復正常睡眠節律,與患者建立良好的溝通橋梁,幫助患者調整睡眠形態,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有利于入睡。在與失眠癥患者進行交流時,要掌握患者的情緒變化,并給予足夠的關心以及支持,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保持神經系統的穩定,從而提高患者的依從性,進而使患者能夠積極主動的接受治療,有利于改善睡眠質量。(3)行為干預,協助患者形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按時作息,如在睡前避免劇烈運動,避免飲水和不利于睡眠的飲品(咖啡等),但可以飲用牛奶,有助于促進患者快速入眠,護理人員還可以指導患者在睡前用熱水泡腳。(4)認知行為護理,利用認知治療、音樂療法、睡眠管理等可減少長期服藥對身體的損害,可有效減少患者的失眠狀況,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不僅減輕了醫療資源的消耗,還可以減輕藥物的副作用。(5)飲食干預,吃飯應少食多餐,多食用新鮮的瓜果蔬菜,不宜過飽,護理人員結合患者的身體情況制定飲食方案,一般以清淡飲食為主可多攝取高蛋白食物,保證機體營養充足。另外,小米分泌的五經色胺,可使患者感到困倦欲睡,同時患者還可在睡前1 h食用10 mL米醋,有助于患者入睡,這是因為醋能誘發機體產生五經色胺。(6)中醫護理,可以對患者采用中藥足浴、按摩等護理,簡便易行、安全可靠,能增強患者的免疫功能,不僅可以改善失眠患者的癥狀,幫助其恢復正常的睡眠,還能調節患者生物鐘,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
失眠癥的發生率呈現逐年遞增的發展趨勢,長時間的失眠會導致患者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可以利用催眠藥物促使患者入睡,但長服用催眠藥物,容易產生藥物依賴。隨著科學的進步和醫學研究的深入,治療失眠癥的手段越來越多,其中對失眠患者進行護理干預效果突出,通過對其多方面進行護理,患者的睡眠質量明顯提高,有效延長患者的睡眠時間,減少睡眠中醒來次數,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安全高效,能大幅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有利于護患關系的和諧。總而言之,對失眠癥患者實施護理干預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