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彩芹
(江蘇省徐州市沛縣人民醫院,江蘇 徐州)
腸息肉是消化系統的常見疾病,腸粘膜表面隆起的異常生長組織在病理性質未確定前統稱為息肉,該病發病率歲年齡增加而不斷上升,男性發病率顯著高于女性。腸息肉多見于十二指腸,大腸息肉約占全部腸息肉的八成以上,小腸偶有發生[1]。在腸息肉患者的自覺癥狀不明顯,多于腸鏡檢查中被發現,少數患者可表現為腹脹、腹部不適、便血或鮮血便等。臨床對腸息肉的治療以內鏡治療為主,如患者無手術禁忌證,內鏡是臨床首選治療方案。近年來,內鏡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其技術越來越成熟,但手術仍舊存在一定的操作難度與風險。據相關研究表明,在內鏡下腸息肉摘除術圍術期配合高效的護理方法能夠有效提升手術成功率,同時能夠預防和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2]。本次研究選擇了我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來進行內鏡下腸息肉摘除術的患者資料進行分析,對圍術期護理工作進行總結,以期為內鏡術圍術期的臨床護理工作提供相關參考,現做如下報道。
對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接受內鏡下腸息肉摘除術的50例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齡40~70歲,平均(62.36±2.25)歲。病灶部位:17例位于乙狀結腸、12例位于直腸、6例位于橫結腸、6例位于升結腸、5例位于降結腸、4例位于回盲部。31例為單發性,19例為多發性。病灶大小:直徑0.2~1.3 cm,平均(0.67±0.21)cm。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經內鏡檢查及臨床診斷確診為腸息肉;②所有患者經組織活檢病理學確定為良性息肉;③所有患者符合手術指征;④所有患者對本次研究內容完全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排除凝血機制障礙或其他血液疾病者;②排除臨床資料不全者;③排除合并心、肺、肝等重要臟器功能嚴重不全者。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后實施。
所有患者采取內鏡下腸息肉摘除術,術前做好腸道準備,對腸息肉分布情況與數量進行常規檢查,在內鏡輔助下找到息肉,將息肉周圍釉液及糞便清除后行高頻電摘除術,將高頻電套圈器對準息肉締結根部進行切除,對于直徑<0.5 cm的息肉則采取電灼切除。圍術期配合相關護理。
對患者術后治療效果、并發癥情況進行統計,此外,采取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對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與統計[3-4]。
內鏡下腸息肉摘除手術成功率為100%。其中1例患者在術后發生少量出血(便血),立刻采取對癥處理后有效止血。1例發生腹痛,經處理后癥狀得到緩解。1例出現遲發性穿孔,在腸鏡下進行荷包夾處理后有效改善。對本組患者滿意度進行調查,滿意度高達98%(49/50)。
圍術期護理是內鏡下腸息肉摘除術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筆者結合我院實際情況,現將腸息肉摘除術的護理配合要點和體會做如下總結。
①術前評估,患者入院后即對其進行總體情況評估,了解患者的既往史、現病史、過敏史及家族史等,同時填寫患者年齡、性別、體質量等人口學資料。進行心電圖、肝腎功能、血尿常規、凝血功能等常規檢查及專科檢查,對患者身體情況進行整體了解[5]。
②術前心理護理,護理人員要加強同患者之間的溝通,主動告知患者治療方案的具體實施方法與過程,讓患者對手術治療進行整體了解,從而減輕患者對未知因素的恐懼感。此外,可引導患者與同病房已經完成手術的患者進行心得交流,從而樹立患者的治療信心,同時鼓勵患者向護理人員及醫生提出與手術相關的疑問,并耐心回答其問題,進一步加強患者對手術的了解程度,盡量消除其對手術的恐懼感[6-7]。
③術前準備,責任護士在術前協助患者更換手術服。術前3 d對患者的飲食進行指導,以清淡少渣的軟質食物為宜,術前1 d應進無渣流質食物,術前8 h禁食禁飲。術日當晨,給予患者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加溫水沖服。首次服用600 mL,之后每隔10 min飲用1次,每次200 mL,至患者排便呈清水樣后停止服用。此外,建立靜脈通道,于患者右手背部留置靜脈留置針,以便術后靜脈給藥。如患者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壓,應當給予常規對癥處理,遵醫囑給予患者硝苯地平含服,如患者合并低血糖,術前應當遵醫囑給予葡萄糖推注。
①器械準備,護理人員術前15 min進行洗手消毒,準備器械,包括將整理器械臺,將各種術中物品定位擺放。②器械檢查,提前對手術所用器械進行檢查,查看零件是否齊全,器械性能是否良好,是否能夠正常工作。③術中配合醫生,將所需物品和器械迅速、準確地傳遞到醫生手中。④無菌操作,術中及時對用過的器械進行回收,協助醫生將無菌巾鋪好,保持手術區域的干燥、無菌狀態,無菌器械臺不可回用過的器械,防止感染。⑤手術結束時對手術用品進行清點,確認無誤后做好登記并簽字。⑥體位管理,術中協助患者采取合理體位,一般取左側臥雙腿屈曲位,告知患者在內鏡檢查過程中不可隨意擺動和變換姿勢,配合醫生檢查,以免造成傷害。⑦術中開放患者靜脈,連接多參數心電監護儀,對患者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進行嚴密觀察,同時注意觀察患者的神志情況,如患者有異常情況應當立即停止操作,給予對癥處理。⑧護理人員還應對患者心理變化進行觀察,詢問患者不適感是否強烈,及時給予心理安慰與鼓勵,穩定患者的情緒。
術后常規監測,術后對患者生命體征、意識狀態是否清醒進行嚴密觀察,清醒程度通過對患者記憶能力、計算能力及定向能力的觀察結果來判定。全麻患者應當連接監護儀,對其生命體征進行24 h持續監測,局部麻醉的患者則每間隔2 h觀察1次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24 h后方可解除監測。在對患者生命體征監測的同時應當重點觀察患者的呼吸、脈搏及血壓等指標,如患者出現脈搏、呼吸加速、血壓急速下降,應警惕休克,立即報告醫生,協助醫生采取相關處理措施。
綜上所述,在圍術期給予患者心理、飲食、健康教育宣講及術后并發癥預防等護理措施,能夠有效保障手術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