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學 管理學院,上海 200093)
鄉村旅游是指以農民為主體,以鄉村為依托,以鄉村獨特的自然環境、民俗風情、田園風光、鄉村聚落、生產經營形態等為主要吸引物,滿足旅游者觀光、度假、休閑、健身、體驗、餐飲、娛樂和購物等目的的一種旅游形式[1]。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是增加農村居民收入、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鄉村轉型、開展精準扶貧、實現我國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的一條重要途徑[2]。但由于缺乏對鄉村旅游資源的深度挖掘,我國鄉村旅游開發出現了偏極端化現象,部分村落盲目跟風發展,導致內部組織遭受破壞、開發資源浪費、村民外流,村落呈整體化衰落的現象。科學合理地評價鄉村旅游資源是鄉村旅游地開發建設與旅游業發展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因此在鄉村旅游開發前對其資源進行合理評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前,國內對鄉村旅游資源評價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方亮、韋張利、劉倩男[3]利用層次分析法對黃山市古村落、名人古跡、非物質文化遺產、氣候、植物、動物、自然風光和土特產等鄉村旅游資源進行了綜合評價,提出了相關開發對策;竇銀娣、符海琴、李伯華等[4]結合永州市傳統村落的基本特征,從資源稟賦、開發環境和市場條件三個方面構建了旅游開發資源評價體系,并根據評價結果將永州市傳統村落旅游開發潛力分為強潛力型、中等潛力型和弱潛力型三個層次;張晶、李良軍[5]通過建立評價模型對貴州鄉村旅游資源進行了評價,根據評價結果篩選出具有開發潛力的村落;于洪賢、宋紅娟[6]采用層次分析法對三江自然保護區鄉村旅游資源進行了評價,得出三江自然保護區鄉村旅游開發具有一定的價值;林雄斌、顏子斌、徐麗麗等[7]運用層次分析法在寧波市鄉村旅游資源評價中得出鄉村旅游資源的價值排序首先是觀賞價值,其次是宗教文化,第三是生物多樣性。已有研究在對鄉村旅游資源進行評價時大多是先利用層次分析法等主觀方法來確定評價因子(指標)權重,然后采用綜合評價模型來對評價對象進行綜合評價。主觀測定方法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大,綜合評價模型計算簡單,缺乏對模型和方法深層次的運用,因此很難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正確性。
本文提出了一種熵權法結合復雜比例評價(Complex Proportional Assessment,COPRAS)的鄉村旅游資源評價模型。熵權法主要是通過指標信息的差異來確定指標權重,可避免求解權重過程中人為因素的干擾;COPRAS方法則在評價過程中綜合考慮指標的效用度和重要度,從而使評價結果更加貼近實際。
安徽省桐城市自然環境優良,擁有豐富的鄉村聚落、鄉村建筑、鄉村田園、農耕文化等鄉村旅游資源[8]。鄉村旅游具備投資少、啟動快等特點,對桐城全市旅游的快速突破能起到表率作用,是桐城發展全域旅游的基礎驅動力,對優化桐城旅游產業經濟結構、聯動三產協同發展、加速旅游發展和構建綠色產業經濟鏈有重要意義。本文利用所提模型,對桐城市43處鄉村旅游資源單體進行了綜合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提出相對應的開發策略,為鄉村旅游開發管理決策提供借鑒。


(1)
式中,i=1,2,…,m;j=1,2,…,n。鄉村旅游資源評價指標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效益型指標,該類型指標的集合記為J1;另一類是成本型指標,該類型指標的集合記為J2。在對資源進行評價過程中,若評價指標為效益型指標,則越大越好;若評價指標為成本型指標,則越小越好。
考慮到指標的作用及影響不同,鄉村旅游資源評價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根據指標的重要程度對其進行準確的賦權。常見的指標權重確定方法有主觀賦權法、客觀賦權法和組合賦權法:主觀賦權法主要有二項系數法、層次分析法、專家評判法等,此類方法隨意性較大,主觀性強;客觀賦權法主要有熵權法、灰關聯度法、離差最大化法等。熵權法作為一種客觀賦權方法,不僅可避免賦權過程中人為因素的干擾,還具有計算過程簡單、可信度高的特點,因此得到廣泛應用[9]。熵權法[10]的基本原理是:某指標的指標值差異程度越大,則信息熵越小,該指標提供的信息量越大,該指標的權重也越大;反之,某項指標值差異程度越小,則信息熵越大,該指標提供的信息量越小,該指標的權重也越小。本文采用熵權法來求解鄉村旅游資源評價過程中的指標權重。
在不同的指標下,考慮到決策矩陣X中元素的度量標準不同,需要對原始矩陣進行標準化處理,標準化方法為:
(2)
得到標準化后的決策矩陣為:

X=x11x12…x1nx21x22…x2n…………xm1xm2…xmné?êêêêêêù?úúúúúú
(3)
(4)
其中,i=1,2,…,m;j=1,2,…,n。
根據指標熵越小,重要性程度越高的原理,得到第j個指標的重要性為:
Hj=1-Ej(j=1,2,…,n)
(5)
得到第j個指標的重要性后,根據下式得到第j個指標的權重為:
(6)

在得到指標權重之后,鄉村旅游資源評價需要解決的另一個問題是如何將各指標的評價轉化為反應資源整體特征的信息。由Zavadskas[11]等提出的COPRAS方法,在評價過程中能夠綜合考慮到屬性(指標)的效用度和重要性,具有評價效果準確、計算過程簡單、適用范圍廣的特點,已成功應用于很多方面,如對建設項目評估[12]、材料評估[13]、承包商評價[14]等。本文采用COPRAS方法來對鄉村旅游資源進行評價。
(7)

^X=^x11^x12^x1n^x21^x22^x2n………^xm1^xm2^xmné?êêêêêêù?úúúúúú
(8)
其中,i=1,2,…,m; j=1,2,…,n。

(9)


(10)

對每一個鄉村旅游資源單體Ai,采用下式計算其綜合評價值Qi:
(11)

對每一個鄉村旅游資源單體Ai,采用下式計算其效用度Ui。每個資源單體的效用度被定義為資源單體本身的綜合評價值與最大綜合評價值之間的比值。
(12)
其中,Qmax=max{Qi},i=1,2,…,m。
從式(12)可見,每種資源單體的效用度介于0—100%之間。在鄉村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應根據效用度的大小對資源單體進行排序、分類。對不同效用度的旅游資源,應綜合考慮其特征來制定不同的開發策略。對效用度排序靠前的資源單體,在開發過程中應重點開發、優先開發,以此提高開發的合理性。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北距省會合肥98km,南距安慶市68km,滬蓉高速、合九鐵路和206國道三大交通干線縱貫全境,具有明顯的交通區位優勢。桐城市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給農作物生長提供了有利環境。受地形差異和季風活動影響,桐城市物候反映較明顯,降水由東南向西北方向逐漸增加,氣溫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降低,年均溫15.8℃,年均降水量1326.9mm,年均日照時數1903.34h,年平均無霜期246d。孔城河、大沙河、龍眠河、掛車河形成的四大水系在境內交織,經樅陽閘匯入長江。桐城市歷史文化悠久,是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據統計,桐城市現有旅游資源單體共有150個,資源分屬8個主類、18個亞類、32個基本類型。其中,自然旅游資源41個、人文旅游資源109個。旅游資源類型豐富,以文人景觀與地文景觀為構成主體。2017年《桐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桐城市共接待國內游客712.1萬人次,增長了26.1%;國內旅游收入69.7億元,增長了133.1%;全年接待入境游客3.2萬人次,增長了14.3%;國際旅游外匯收入1530萬美元,增長了19.5%。桐城市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業發展勢頭良好,然而鄉村旅游開發仍處于摸索階段。鄉村資源缺乏完善性建設與規劃,導致在開發與利用過程中呈現一定的低層次、低利用率和低組合性[15]。如何科學合理評價鄉村旅游資源是鄉村旅游地開發建設的首要問題。基于此,本文考慮到桐城市鄉村旅游開發的需求和鄉村旅游資源的特征,將桐城市范崗鎮、金神鎮、大關鎮、嬉子湖鎮、唐灣鎮、青草鎮、孔城鎮、龍眠鄉43處鄉村旅游資源單體(構成的集合為A={A1,A2,…,A43})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對其進行綜合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提出相應的開發策略,為鄉村旅游開發管理決策提供一定的借鑒。
構建鄉村旅游資源評價指標體系是對旅游資源進行綜合評價的前提,其合理性直接影響到評價結果的準確性[16]。在選取指標時應遵循以下原則[16]:結合桐城市的具體情況,能充分反映該市鄉村旅游資源各方面的特征;評價因子具有層次性,每一層應相互作用、相互包容;每個層次中的因子都有其特性,各因子之間沒有隸屬關系。
本研究在前人對鄉村旅游資源評價指標分析的基礎上[17-19],結合桐城市鄉村旅游資源特色,并征詢桐城市旅游局相關專家的意見,建立桐城市鄉村旅游資源評價指標體系,見圖1。

圖1 桐城市鄉村旅游資源評價指標體系
由圖1可知,桐城市鄉村旅游資源評價指標體系分為3個準則層、16個指標層。鄉村旅游資源自身價值可通過資源單體的觀賞游憩使用價值(C1)、歷史文化藝術價值(C2)、珍稀奇特程度(C3)、規模與豐饒度(C4)、完整性(C5)、知名度與影響力(C6)、適合游覽期(C7)來體現;鄉村旅游資源環境氛圍可通過安全性(C8)、旅游環境容量(C9)、植被覆蓋率(C10)、衛生狀況(C11)來體現;開發條件可通過當地的區域發展水平(C12)、可進入性(C13)、基礎設施(C14)、旅游服務(C15)、客源市場(C16)來體現。第一個準則層下的7個指標的評分可直接參考《桐城市鄉村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16—2025年)》中的旅游資源單體評分表。該表主要對桐城市150旅游資源單體進行評分,包含43處鄉村旅游資源單體基于以上7個指標的評分,由桐城市旅游局相關專家經過實地考察得出,可靠性強,可直接引用。近年來,桐城市政府加大了城鄉公路建設,村村通公路已基本實現全面覆蓋,各個旅游資源單體所在處的交通狀況幾乎沒有差異,均處于較高水平。同時,考慮到桐城市鄉村旅游客源分布特點,本文通過旅游單體所在地與當地火車站和鄰近機場(安慶市天柱山機場)的平均距離來反映資源單體的可進入性水平。其他指標的評估由專家組進行實地考察,集體討論得出。專家組的構成為:桐城市旅游局專家4名、旅游專業教師4名、對資源單體有一定了解的當地政府領導2名。
各個指標賦值標準見表1。

表1 桐城市鄉村旅游資源指標賦值標準
由表1可知,可進入性是通過旅游資源單體所在地與當地火車站和就近機場的平均距離來反應的。顯然,平均距離越小,可進入水平越高,資源整體水平就越優,因此平均距離應越小越好;其他指標為效益型指標,應越大越好。
根據表1中的賦值標準,對桐城市43處鄉村旅游資源單體的指標進行賦值。其中,旅游資源單體所在地與當地火車站和鄰近機場的距離由高德地圖精確查找得出。考慮到各指標賦值標準不同,采用式(2)對各個指標的賦值進行標準化處理,然后根據式(4)—(9)得到各個指標的權重,見表2。

表2 桐城市鄉村旅游資源評價指標權重
根據式(7)對各個指標的評分進行加權處理,根據式(9—12)計算得到每個鄉村旅游資源單體對應的綜合效益值、綜合成本值、綜合評價值和效用度,再根據求得的效用度大小對資源單體進行排序,結果見表3。

表3 桐城市鄉村旅游資源單體評價結果
在進行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應根據效用度的大小對鄉村旅游資源單體進行分類,然后綜合考慮其特征來制定不同的開發策略。本文根據求得的效用度大小將資源單體分為一級旅游資源單體、二級旅游資源單體和三級旅游資源單體。分類標準為:效用度介于[0.9,1]的資源為一級旅游資源單體,效用度介于[0.6,0.9)的資源為二級旅游資源單體,效用度介于[0,0.6)的資源為三級旅游資源單體。
根據分類標準,桐城市一級鄉村旅游資源單體是(排名從高到低)孔城老街、文和園、三道巖、嬉子湖、百丈崖瀑布、大龍井瀑布、雙溪以及碾玉峽。一級旅游資源為桐城市優質資源,代表桐城市鄉村旅游資源的最高水平,大都有著很高的觀賞游憩使用價值和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在全國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如排名首位的孔城老街,有著近兩千多年的歷史,不僅是一個觀賞游憩的圣地,更承載了文化、社會等多重功能;嬉子湖是國家4A級風景旅游區,開發時間較早、知名度大、發展空間大。相比其他旅游資源,一級旅游資源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在桐城市鄉村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要秉承“優先開發、重點開發”的原則,做好科學長遠規劃,深入挖掘資源價值,提高開發的合理性。
根據分類標準,桐城市二級旅游資源單體有(排名從高到低)戴名世墓、桐梓晴嵐、頌嘉湖、沙河鋪采沙場、古洞崖、藻青山、松山、陶沖驛遺址、老宰相張英陵園、朱邑墓、大關革命聯絡站、繞云梯沖摩崖石刻、寶山灣、桐鄉書院、玉龍峽、戴名世故里、王屋寺塔墓群、隧園、姚瑩墓、瓔珞崖、慈云庵、桐舒廬邊區蘇維埃政府舊址、別峰庵、施從云墓、龍眠山莊。此類資源分為兩種情況:一種觀賞游憩適用價值、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等資源自身價值很高,但受區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等外在因素的限制,某種程度上拉低了旅游資源單體的綜合水平。對此類資源,要充分利用好資源自身價值高的優勢,盡快找到發展的不足,補齊短板,逐步優化發展環境。另一種是各方面表現都一般,沒有明顯的優勢,但都不算太差,可作為輔助產業進行開發。
根據分類標準,桐城市三級旅游資源單體有(排名從高到低)瓔珞泉、寒知閣、湄筆泉、觀音崖、賜金園、椒園、云霧尖、椒子崖、南峽戎、雙溪草堂。三級旅游資源大多處于開發初級階段,各種發展因子尚未被激活。當地大多數青年人外出打工,導致當地鄉村的整體建設相對落后,不適合旅游業的發展。雖然此類旅游資源的開發條件尚未成熟,但由于旅游系統更新能力強,資源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會逐步孵化相關發展因子。因此,三級旅游資源的發展前景不能完全被否定,應從長期的視角保護其完整性,等待新的發展機遇。
本文考慮到鄉村旅游開發的需求,提出一種熵權法結合COPRAS的鄉村旅游資源評價模型。首先,利用熵權法對鄉村旅游資源評價指標進行客觀賦權,避免了指標權重確定過程中人為因素的干擾;其次,采用COPRAS方法對資源單體進行綜合評價,提高了評價的合理性;第三,利用所提模型對桐城市43處鄉村旅游資源單體進行綜合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將43處旅游資源單體分為一級旅游資源單體、二級旅游資源單體和三級旅游資源單體,并綜合考慮其特征對不同級別的資源提出不同的開發策略,為鄉村旅游開發管理決策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