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課、遠程辦公、線上購物……“云生活”成為人們工作休閑的常態,在增添便利的同時,也增加了人們緊盯電子屏的時間,增加了眼部健康受損風險。在此背景下,以保護眼睛、緩解視疲勞為賣點的防藍光鏡片開始走俏。
防藍光鏡片真的有效嗎?面對市面上琳瑯滿目的防藍光眼鏡產品,如何正確選購?現一一回答這些問題。
藍光是波長范圍在400~500納米的可見光。日常使用的LED照明燈具,以及顯示屏產品包括手機、平板電腦、電視等所用光源多是藍光激發的LED光源。
人眼對400~440納米波段范圍內的藍光輻射耐受極低,當光強進入這一閾值時,容易產生光化學損傷。但459~490納米波段范圍內的藍光輻射,卻對調節人體的生理節律至關重要,可以影響人體褪黑素的分泌,進而對人體生物鐘、警覺性和情緒產生影響。
因此,科學有效的防藍光鏡片既要能屏蔽有害藍光,也不能過濾有益藍光。
市場上的無效防藍光產品大多存在兩類問題:一類是對人眼易損傷區波段范圍的藍光幾乎沒有防護效果;另一類則是過度防護,屏蔽了有益波段范圍內的藍光光譜,使得對生理調節有益的藍光無法進入人眼,同時鏡片顏色發黃,易出現色偏,加劇視疲勞,增加近視風險。
為規范防藍光產品,切實起到保護眼部健康的作用,新國標GB/T 38120《藍光防護膜的光健康與光安全應用技術要求》于今年7月正式實施。
該標準基于不同波段藍光對于人體的影響差異,對產品各波段藍光透射比分別進行了要求。比如,在415~445納米波段范圍內,光透射比要小于等于80%,而在445納米以上要大于80%。這樣的防藍光產品既能有效屏蔽對人體存在健康安全風險的波段藍光,又使得對人體生理節律起到調節作用的波段藍光可以有效透過。
消費者如考慮購買防藍光眼鏡,建議選擇在產品包裝上明示“符合GB/T 38120《藍光防護膜的光健康與光安全應用技術要求》光安全要求”類似聲明的產品。
專家指出,佩戴防藍光眼鏡也需因人而異、因時而異,要避免陷入長時間佩戴的誤區。如每天看屏幕的時間較短,且有所間隔,注意休息,可以不佩戴防藍光眼鏡。對經常持續進行高強度視覺作業的人群而言,由于藍光可能存在的中長期累積效應,建議佩戴防藍光眼鏡。
進入數字化社會,人們越來越離不開電子屏幕。為保護眼睛健康,又不佩戴防藍光眼鏡,該怎么辦?對此,專家建議從下面幾方面做文章。
1.屏幕選擇。由于無法保證顯示設備滿足視覺健康要求,可以優先選擇使用大屏幕。另外很多手機或平板電腦都有投屏功能,若有條件建議使用投屏功能,在大屏幕上觀看。
2.使用距離。眼睛到電視和電腦屏幕的距離應保持在屏幕對角線長度的2倍以上,平板電腦和手機屏幕較小,在看清楚的基礎上,盡量保證距離在45~50厘米以上。
3.屏幕亮度。若是近3年購買的主流顯示產品,屏幕亮度建議設定在60%~80%的亮度區間,使用超過3年的顯示屏,屏幕亮度建議設定在80%~90%以上。
4.周圍環境。應保持適宜的環境光。看屏幕時環境并非越暗越好,需要輔以照明,一般家居照明都可達到要求。相似的,夜晚使用臺燈時,保持房間的主照明燈開啟,有利于眼部健康。
5.用眼時長。建議隔段時間視遠或閉目休息10分鐘。如果條件允許,10歲以下青少年看20~25分鐘屏幕后,應視遠10~15分鐘,10歲以上人群看屏幕超過30分鐘,也應視遠10~15分鐘。

(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