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范基 郭沫杉



摘 要:目的:探討離心訓練對運動員跟腱腱圍炎康復的影響。方法:篩選出20位男性運動專項在校大學生運動員,診斷存在跟腱腱圍炎,隨機分成離心訓練組和常規康復組,每組 10 人進行為期8周的康復訓練,每 4 周進行一次評估,對康復效果進行整理分析和對比。結果:1) 離心訓練組肌力、肌肉抗阻力量、關節活動度、疼痛、圍度在干預后相比較干預前和常規康復組都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2) 常規康復組在肌力、肌肉抗阻力量、關節活動度、疼痛、圍度數據統計學上無顯著性差異,但對比干預前有不同程度癥狀的減輕。結論:1) 離心訓練相較于牽拉、按摩等康復手段,對運動員跟腱腱圍炎的康復效果和改善作用更優。2) 常規康復和離心訓練對運動員跟腱腱圍炎的康復都有良好的作用。3) 系統合理地進行離心訓練,利于跟腱在長期的訓練中產生適應性改變,使運動員更好地適應訓練負荷,預防損傷。
關鍵詞:離心訓練;運動員;跟腱腱圍炎;康復
中圖分類號:G80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840(2020)04-0052-04
Effect of eccentric strength training on the rehabilitation of Achilles tendon peritendinitis in athletes
Qiu Fanji1,Guo Mo-shan2
(1.Schoo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Beijing Sport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2. School of Literature,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ccentric training on the rehabilitation of athlete's Achilles tendon peritendinitis. Methods: 20 male college athletes specialized in sports were selected and diagnosed as having Achilles tendon peritendinitis.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ccentric training group and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10 people in each group, training for 8 weeks. They were evaluated every 4 weeks and then the data was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o compare rehabilitation effects. Results: 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uscle strength, muscle resistance, joint mobility, pain, and perimeter between the eccentric training group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and the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group (P<0.05). 2) The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group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uscle strength, muscle resistance, joint mobility, pain, and perimeter data, but the symptoms were reduced to different degrees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Conclusions: 1) Eccentric training is better than athletes in the recovery and improvement of Achilles tendon peritendinitis compared with rehabilitation methods such as traction and massage. 2)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and eccentric training have a good effect on the rehabilitation of athlete's Achilles tendon peritendinitis. 3) Systematic and reasonable eccentric training can help athletes make adaptive changes in the Achilles tendon during long-term training and better adapt to the training load.
Key words: eccentric training; athletes; Achilles tendon peritendinitis; rehabilitation
近年來隨著體育運動的普及發展,人群中運動性跟腱損傷發病率有呈增高趨勢,尤其是有些優秀運動員常因跟腱炎癥甚至跟腱斷裂后康復時間長或預后不佳而終止運動生命[1-2]。探討運動性跟腱損傷發病機制和誘發因素為預防和治療運動性跟腱損傷提供了依據[3]。研究顯示[4],運動的落地緩沖、制動階段是跟腱損傷高發階段,而離心收縮是制動緩沖階段肌肉的主要工作形式,下肢肌肉離心力量不足,會使運動員制動階段失去正常的關節角度,從而失穩造成損傷[2],同時肌肉的離心工作能力也是運動員肌肉康復的一項主要內容和評價指標[5-6]。因此,提高下肢離心力量對于損傷預防有重要的意義。
國內外對于肌肉向心收縮力量訓練的研究與應用已經相對成熟,但對于離心收縮的研究較少,而且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對髖、膝等大關節的研究上[7],對踝關節周圍肌群力量的研究比較少見, 同時因為肌肉的離心力量決定了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的制動、落地緩沖階段的質量和速度,這幾個階段正是運動損傷的多發時段[8],因此跟腱離心力量訓練對預防跟腱的運動損傷也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對跟腱腱圍炎離心訓練干預和傳統康復手段對比分析,對離心訓練干預手段效果進行評估,為運動員跟腱腱圍炎的預防、康復和訓練提供指導。
1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篩選出20位專項跟腱腱圍炎運動員,均來自北京體育大學競技體育學校,專項為田徑跑、跳,隨機分成離心訓練組(n=10)與常規康復組(n=10),均為男性,年齡15~25歲,進行為期8周的干預。受試者基本情況見表1。
實驗前簽署知情同意書。通過患者自身在參與實驗早中后期的干預后恢復效果的對比,以及兩組間干預后恢復效果對比,找到對于跟腱腱圍炎最有效的康復訓練方案。
1.2 干預方法
1.2.1 離心肌力訓練
患者站在臺階上,前腳掌負重,雙手輕輕地扶住固定物,然后非患側腿單腿提踵至跖屈末端使患側無負重離地,隨后患側小腿負重緩慢地做離心性運動至起始位置( 整個過程約5秒),然后開始下一次循環。整個訓練過程中避免患側小腿三頭肌做向心收縮,過程中患側膝關節處于伸直位,整個過程中患者的疼痛在可以忍受的范圍。訓練頻率每周5天,每天5組,每組20次,組間休息1分鐘,整個治療持續 8周。
1.2.2 手法康復
患者俯臥于治療床上,暴露患側小腿,踝關節下方墊一小枕頭。先對小腿及跟腱進行摩法、揉捏治療,使患者皮膚感到溫熱,先放松淺層肌肉,然后對小腿肌肉進行推法、揉拿,由淺入深,充分放松小腿深層肌肉,以達到解除痙攣、松開結節、舒筋活血的目的。對于深層條索狀的肌肉結節可用撥法,將條索狀的硬塊往左右分撥,沿著肌纖維方向將深層肌理順。
跟腱牽拉方法:患者仰臥,屈腿90°,牽拉者利用前臂下壓使患側足背屈,跟腱被動牽拉,同時用手指按壓跟腱兩側的昆侖穴和太溪穴,使與跟腱粘連的腱圍組織松解,減輕、解除粘連組織對分布于其中的血管、神經的壓迫,牽拉3遍,每次持續約1分鐘 ,最后,手握住腳跟抖動小腿,結束治療。
1.3 測試指標
1.3.1 徒手肌力測試(MMT):用于評定小腿三頭肌的肌力是否正常,能否進行訓練[9]。0級,臥位,試圖跖屈未觸及小腿三頭肌緊張;I級,臥位,試圖跖屈時觸及小腿三頭肌收縮;II級,臥位,在去重力的情況下能部分完成跖屈動作;III級,臥位,小腿三頭肌收縮能夠抗中立完成跖屈動作,但是不能抗阻力;IV級,臥位,小腿三頭肌收縮跖屈能夠抗重力和中等阻力;V級,臥位,小腿三頭肌收縮,跖屈能對抗大的阻力。
1.3.2 關節活動度:用關節活動度測量尺進行測量。關節角度測量器(固定臂為小腿長軸到外踝連線,軸心為外踝尖,足部長軸為移動臂)。用于評判訓練前后踝關節的靈活性變化。
1.3.3 肌肉抗阻力量:儀器:小腿三頭肌訓練器。方法:在小腿三頭肌訓練器上單腿負重,做提踵動作。提踵動作主要是通過腓腸肌的收縮完成,提踵時,應感到小腿肌群充分收縮。可以通過訓練記錄或者通過對比健康一側下肢測試小腿三頭肌肌力,估算跟腱腱圍炎一側的最大肌力范圍,通過幾次的測試,測出受試者患肢抗阻能對抗的最大重量。通過小腿三頭肌肌力變化間接反映跟腱等組織的生理狀態。
1.3.4 疼痛:數字評價量表(評分0~10,從無痛到劇痛),語言評價量表VRS(分為無痛,輕微,中度,重度,極重度痛,評分0~4)。通過疼痛的程度來評判跟腱腱圍炎的恢復情況,無跟腱腱圍炎疼痛為0,有跟腱腱圍炎存在炎癥反應,疼痛程度不等,可以提示炎癥反應程度[10]。
1.3.5 圍度:皮尺測量法。皮尺測量小腿三頭肌、跟腱中部圍度。肌肉肌力的增長外觀表現為肌肉圍度的增長,肌腱炎癥反應時存在紅腫熱痛,因此通過圍度的比較可以判斷肌力的加強和跟腱炎癥與否的狀況。
1.4 數據處理
數據使用Excel 2016收集整理,所有數據均表示為()±標準差(SD)的形式。整理后數據使用SPSS 23.0處理,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顯著性變化P<0.05。
2 研究結果
實驗過程中,常規康復組脫落2例受試者,入組10人,實測8人。
2.1 離心訓練組和常規康復組干預前后肌力結果比較
實驗開始前和干預4周以及干預8周后分別對兩組受試者進行肌力等級測試。
兩組受試者MTT評分變化如表2,離心訓練組相比對照組在實驗中后期的肌力變化相對明顯;兩組的肌力評分在實驗的4周、8周測試時,都有提高(P<0.05),同時可以發現離心訓練組增幅更大。因此可以推斷進行方案提供的運動干預有助于肌力恢復,有助于受試者更好地康復。
2.2 離心訓練組和常規康復組干預前后關節活動度結果比較
兩組受試者關節活動度跖屈、背屈變化如表3、4,離心訓練組和對照組在跖屈和背屈幅度增加上都有增長,增長都在生理范圍內;在相同階段上,離心訓練組的增長幅度大于對照組;跖屈的變化幅度大于背屈;同時在離心訓練組和對照組的組內數據比較,訓練前后都有顯著性變化(P<0.05),提示兩種康復方法都對跟腱腱圍炎的康復有效果。
2.3 離心訓練組和常規康復組干預前后小腿三頭肌抗阻力量結果比較
兩組受試者小腿三頭肌抗阻肌力變化如表5,兩組抗阻肌力存在變化;離心訓練組抗阻肌力呈明顯上升趨勢,對照組未見明顯變化甚至有下降,幅度有不同差異;兩種方法對跟腱腱圍炎的康復都有效果,離心訓練組增長明顯(P<0.05)。
2.4 離心訓練組和常規康復組干預前后疼痛結果比較
兩組受試者干預前后疼痛變化如表6,兩組疼痛等級在第4和第8周都有了明顯變化(P<0.05),并且在治療結束后都基本有了好轉;兩種方法對跟腱腱圍炎的康復都有好的效果,離心訓練組的效果比較對照組效果更好。
2.5 離心訓練組和常規康復組干預前后圍度結果比較
兩組受試者干預前后小腿三頭肌、跟腱中部圍度如表7、8,離心訓練組的圍度變化相對對照組明顯(P<0.05);離心訓練組的圍度呈上升趨勢,對照組的圍度基本不變甚至有下降。兩種方法對跟腱腱圍炎的康復都有好的效果,離心訓練組的效果比較對照組效果更好。
3 討論
離心力量指的是肌肉在退讓工作中表現出來的力量,這樣的力量訓練稱之為離心肌力訓練(eccentric strength training,EST)。完整運動過程往往是由離心收縮發起,在離心收縮過程中肌纖維被拉長而儲存彈性勢能,使得其后的向心收縮能發揮更大的力量,對發展快速力量具有著重要的意義[8-9]。同時,肌肉的離心力量決定了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的制動、落地緩沖階段的質量和速度,而制動、落地緩沖階段正是運動損傷的多發時段,因此離心力量訓練對預防運動損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離心肌力訓練因其在軟組織損傷康復和預防方面的作用受到關注[10],機制可能是因為離心訓練對于疼痛感受的抑制作用[11],離心訓練能使肌動和肌球蛋白結合達到最佳, 達到最大力矩, 儲蓄更多彈性勢能,同時它也提高了中樞運動控制系統及神經肌肉接頭的適應性[12-13],而且離心訓練能在較低的能量消耗下提高絕對肌力、爆發力和肌肉平衡能力[14-15]。
離心訓練和常規的牽拉按摩都對跟腱腱圍炎的肌力恢復有積極效果,本實驗與Smith等[16]人實驗結果一致,離心訓練后肌肉力量增加明顯,離心訓練對肌力的影響明顯優于對照組。常規康復組肌肉抗阻力量的小幅度下降可能是因為兩個月的制動導致的肌肉力量下降。也有研究發現離心訓練能有效增加肌肉力量的恢復[17],可見在日常訓練里,離心訓練可以作為很好的訓練手段以及針對跟腱腱圍炎的有效康復手段。
離心訓練能有效改善跟腱腱圍炎的疼痛。離心訓練組的疼痛下降幅度相對較大,可能是因為離心訓練產生的剪應力環境破壞了跟腱局部的微循環,血液的流動減少,而局部血流的減少直接降低了疼痛;粘多糖生產的增多與疼痛密切相關,肌腱容積的降低減少了粘多糖的生成[18];訓練離心訓練抑制了疼痛感受器的觸發,而且離心訓練提高了小腿三頭肌肌力,也加強了跟腱及其周圍組織強度。對照組的變化相對較小可能是因為牽拉和按摩能夠改進跟腱周圍血液循環,但是沒能改善和加強跟腱及其周圍組織的強度,所以康復進程較慢。兩組受試者關節活動度的改變可能是由于小腿肌力上升、疼痛減輕聯合所致。
離心訓練能夠使肌肉產生適應性改變,有效增長肌肉圍度,提高肌肉在做退讓性工作下的能力,能更好增加肌肉的力量,肌肉力量的增長伴隨著體積的增長,因此離心訓練組肌肉圍度發生變化。但跟腱中部處多為肌腱組織,因此圍度變化不明顯。跟腱腱圍炎是炎癥反應,炎癥反應的特征是紅腫熱痛,因此對測試前的圍度測量存在影響,此次實驗可能存在誤差和影響,希望在以后的實驗中加以改進。
4 結論
相較于牽拉、按摩等常規康復手段,離心訓練干預對運動員跟腱腱圍炎的康復效果和改善作用更優,能有效促進跟腱腱圍炎的康復。系統地合理地進行離心訓練,有利于跟腱在長期的訓練中產生適應性改變,使運動員更好地適應訓練負荷。實驗的受試者來自跟腱腱圍炎發生率較高的運動員,更體現出針對性,但是對于普通人群針對性不足,后續研究可以加入更多非專項人員。
參考文獻:
[1]劉二地. 大學生運動員跟腱腱圍炎的損傷原因及預防[J]. 體育科技文獻通報, 2014,22(11):120-121.
[2]張如云, 張奇, 楊宗酉, 等. 成人踝關節損傷的流行病學分析[J]. 中國骨科臨床與基礎研究雜志, 2014,6(3):139-143.
[3]趙爽. 排球運動員下肢離心力量訓練對預防膝關節損傷作用的研究.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6.
[4]苗欣. 不同速度離心力量訓練對下肢肌肉快速力量的影響.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0.
[5]楊雨潔,朱毅. 離心肌力訓練在軟組織損傷康復中的研究進展[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5,30(6):615-619.
[6]方玲,劉劍. 踝關節功能障礙的康復與評估[J].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1(4):61-62.
[7]劉春雨, 韓小燕. 離心訓練治療髕腱末端病的系統評價[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6,31(1):71-76.
[8]杜鋒, 張志杰, 朱毅, 等. 肌肉離心訓練結合康復治療跟腱炎的臨床觀察[J]. 中華全科醫學,2012,10(8):1208-1209.
[9]王安利, 劉冬森. 力量訓練的方法:靜力性力量訓練、向心性力量訓練和離心力量訓練[J]. 中國學校體育:高等教育,2014(8):67-71.
[10]曲綿域. 實用運動醫學(修訂版)[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2.
[11]Malliaras P, Maffulli N, Garau G. Eccentric training programmes in the management of lateral elbow tendinopathy[J]. Disabil Rehabil,2008,30(20-22):1590-1596.
[12]Azad M, Khaledi N, Hedayati M. Effect of acute and chronic eccentric exercise on FOXO1 mRNA expression as fiber type transition factor in rat skeletal muscles[J]. Gene, 2016,584(2):180-184.
[13]Jang Y C, Van Remmen H. Age-associated alterations of the neuromuscular junction[J]. Exp Gerontol,2011,46(2/3):193-198.
[14]Stasinopoulos D, Stasinopoulos I. Comparison of effects of eccentric training, eccentric-concentric training, and eccentric-concentric training combined with isometric contra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ateral elbow tendinopathy[J]. J Hand Ther, 2017,30(1):13-19.
[15]Lim J Y.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eccentric exercises for age-related muscle atrophy[J]. Integr Med Res, 2016,5(3):176-181.
[16]Smith B I, Docherty C L, Simon J, et al. Ankle strength and force sense after a progressive, 6-week strength-training program in people with 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J]. J Athl Train, 2012,47(3):282-288.
[17]Joanne M, J B D, M R K, et al. Eccentric muscle strength in 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J].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03,35(2).
[18]龐堅, 曹月龍, 詹紅生, 等. 骨關節炎的“筋”“骨”之辨[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6(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