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 劉鈺姍 陳梟 武力



摘 要:為探究我國大學生校園足球比賽跑動特征,運用“簡極科技INSAIT M1”智能足球運動表現分析系統采集了2018—2019年度大學生校園足球聯賽校園組全國總決賽的20場比賽跑動數據。采用方差分析等方法對球員跑動指標進行分析,并建立大學生球員跑動能力評價標準。結果顯示:1)我國大學生足球比賽跑動能力與高水平比賽差距較大,與全國中學生比賽跑動相比,高強度跑動距離較少,中強度跑距離比高中生高。大學生比賽跑動距離和特征與中國女足跑動特征相似。跑動指標的時段性特征與高水平比賽相似。2)不同位置球員的跑動表現上體現了大學生比賽的位置特征,邊前衛在跑動強度上顯著高于中前衛,邊后衛在跑動強度上要顯著高于中后衛。邊前衛與邊后衛、中前衛與中后衛相比,僅在跑動距離上中場球員顯著高于后場球員。邊前衛與中后衛、中前衛與邊后衛相比具有較大差異。不同位置在最大速度上沒有顯著性差異,其排名為:邊后衛>前鋒>邊前衛>中后衛>中前衛。3)根據我國大學生足球比賽不同位置跑動特征,運用離差分析法建立了不同位置的評價標準。
關鍵詞:大學生;足球賽;跑動特征;評價標準
中圖分類號:G8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840(2020)04-0064-06
Running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football players and evaluation standard construction
YANG Tao1,LIU Yu-shan1,CHEN Xiao2,WULi1
(1.School of P.E., North Minzu Univ., Yinchuan 750021, Ningxia, China; 2. Dept. of P.E.,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3, Hubei, China)
Abstract:To explore the running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football players in China, “GenGee INSAIT M1" intelligent football performance analysis system is used to collect the running data in 20 games in the 2018~2019 China University Football League campus group finals. With variance analysis, players running index is analyzed and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is established.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university players and the elite players; compared with the running data of n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games, high intensity running distance is less, medium intensity running is more. The running dist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Chinese women playe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index in different periods was similar to top level players. 2) The running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positions shows 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winger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entral midfielder in movement intensity, and full-back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entral defender. Between wingers and the full-backs, central midfielder and central defender, only in the running distance midfielder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backcourt player. Winger and central defender, central midfielder and the full-back have bigger differenc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locations on the maximum speed, the fastest is full-backs followed by forward, winger, central defender and central halfback. 3) According to the running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ositions, the evaluation standardand for different positions is established by applying the deviation analysis.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football games; running characteristics; evaluation standard
隨著校園足球的蓬勃發展,校園足球的競賽體系逐步完善。各級聯賽的大力投入,其中也包括一些科技產品的贊助,使校園足球受到廣大學生球迷的關注和重視,大學生校園足球聯賽水平也逐漸提高,競爭愈加激烈,部分學者開始對校園足球運動表現進行研究。如今關于足球跑動研究中,有學者證實:總跑動距離、高速跑距離與聯賽排名、球隊水平并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1];但也有學者發現沖刺跑距離、高速跑距離和高強度跑距離是區分比賽結果的顯著性指標[2]。本方控球時相關變量、沖刺跑距離是影響所有對陣情形下比賽勝負的關鍵指標,跑動總距離在中游對陣中游、下游對陣中游/下游時為影響比賽勝負的關鍵指標[3]。楊濤等人在對2018年世界杯足球賽八強球隊跑動能力研究中指出:不同位置球員在跑動能力上需求不同,后衛在跑動距離和強度上最低,中場跑動距離最多,跑動強度次于前鋒,前鋒對沖刺次數和跑動強度需求最高[4]。周昊的研究指出:我國高中優秀足球運動員在比賽中跑動間歇的特征主要體現在走動的次數偏多,沖刺跑動次數和沖刺跑動時間均為最少;在比賽中反復高強度活動次數最少的為前鋒隊員,顯著少于邊前衛隊員[5]。劉建軍對2016年全國中學生足球錦標賽的研究指出:中學生足球錦標賽中運動員在不同跑速區間表現出走動距離占比大差異小,不同隊伍不同球員間無氧跑動能力差距較大的特點;中場隊員與后衛隊員在平均負荷強度和最大負荷兩方面均相差無幾;前衛隊員在平均負荷強度方面位于全隊最后,在最大負荷強度方面與中場和后衛隊員相差不多[6]。王壘等人對大學生足球比賽負荷特征進行研究指出:大學生足球運動員在正式的足球比賽中場均跑動距離(8464±822)m,高強度跑動距離約占5.1%,場均高強度跑動次數(30±14)次[7]。
以上相關研究側重于職業聯賽或者世界、洲際性大型賽事,也有一部分關于青少年足球跑動方面的研究,對校園足球比賽表現方面的研究欠缺,特別是大學生校園足球比賽的監測量化研究甚少。本文在前人的基礎上,旨在分析大學生足球聯賽球員跑動特征,做到比賽指導訓練,建立大學生足球跑動能力的評價標準,為我國大學生校園足球訓練提供科學的理論參考。
1 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1.1.1 研究對象
本文的研究對象2018—2019年全國大學生校園足球聯賽校園組全國總決賽的20場比賽跑動數據,分別從1~4名、5~8名、9~12名、12~16名隊伍中各抽取5場比賽報告,經過嚴格篩選,選取了114組打滿全場且有效的跑動數據,其中中后衛34人次、邊后衛20人次、中前衛22人次、邊前衛20人次、前鋒18人次。
1.1.2 測試工具及變量
本研究數據測試工具來源于簡極科技有限公司INSAIT M1賽事管理系統,該公司近幾年專注于足球、籃球等團體運動的智能化研發和運動大數據平臺運營,并且與校園足球組委會合作,提供科技支持。該系統通過臂環佩戴于運動員身上,并不影響運動員的正常活動, 且該系統已被前人的研究證實能夠準確地采集運動員在足球比賽中的實時心率和實時移動位置及速度信息[8-9]。與本研究相關的研究變量如表所示。
1.2 數據處理
將有效數據導入到SPSS 24.0進行統計分析: 第一步,將所有球員的不同類型跑動指標、不同時段跑動指標及有關指標進行描述性統計。第二步,按照不同位置球員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并進行多重比較。第三步,選取一些關鍵性指標,運用離差法對不同位置球員的跑動指標進行評價標準構建。
2 結果與分析
2.1 球員比賽跑動總體情況
從表2可以看出,大學生球員的人均跑動總距離是8848 m,最小距離為7082 m,最高達到10649 m。以走或站立的方式活動的人均距離為1076 m,慢跑的距離為3603 m,低速跑距離為2671 m,中速跑為1129 m,高速跑為308 m,沖刺跑為61 m,其中有氧低強度跑占總跑動距離的52.9%,有氧中強度跑占43%,高強度跑占4.1%。全場人均高強度沖刺次數為24,最低為4次,最高達到61次。
為了解球員不同時間段的跑動情況,將90 min的常規時間平均分成6個時間段,每15 min一個時間段。對每個時間段的人均跑動距離和高強度沖刺次數進行描述性統計,統計結果如圖1,2所示。從圖1看各時間段跑動距離,第一時間段最高,中場結束依次遞減,下半場開始第四時間段到第五時間段逐漸下降,最后一時間段有一個回升。從圖2看各時間段高強度沖刺數情況,大致走向是從第一時間段到中場結束依次遞減,下半場開始到75 min逐漸下降,最后一時間段又有所回升。其實不難解釋,剛開場,球員體能狀況比較好,隨著時間增長,體能有所消耗,通過中場休息,球員的疲勞有所緩解,但與上半場開始還是有所差別,跑動和高強度沖刺數最少的時間段出現在61~75 min,此時是一個比較關鍵的時期,體能下降比較明顯。最后時間也是比較關鍵的,落后一方會奮力追趕,領先一方則要努力守住自己的優勢,所以最后15 min無論是跑動距離還是沖刺次數都有一個小回升。同樣也有研究表示,在此時的進球更容易發生。為了比較上下半場跑動距離和沖刺次數,進行了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下半場活動距離較上半場下降比較明顯,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2<0.05),上半場高強度沖刺數比下半場沖次數要高,但沒有顯著性差異(P=0.064>0.05)。
2.2 不同位置球員跑動特征分析
為研究不同位置在不同跑動指標上有何差異,主要運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并進行多重比較。對于位置的劃分,根據比賽實戰中的位置類型,共分成5個位置:中后衛、邊后衛、中前衛、邊前衛、前鋒,這一點是區別于其他相關研究的,雖然同是后衛或中場,但是中后衛和邊后衛、中前衛和邊前衛在進攻及防守中的行為是有很大區別的。方差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從以上統計結果可以看出,邊后衛與中前衛相比,邊后衛在走或慢跑和沖刺跑次數上顯著高于中前衛,在低速跑、總距離及平均間歇時間上顯著低于中前衛。邊前衛和邊后衛相比,邊前衛在低速跑、中速跑和總距離上顯著高于邊后衛。邊后衛與前鋒相比,邊后衛在低速跑上顯著高于前鋒,在慢跑上顯著低于前鋒;中后衛與中前衛相比,差異主要體現在低速跑、中速跑和總距離上,中前衛要顯著高于中后衛,由于中場在比賽中主要任務是銜接后衛線和前鋒線,既要組織進攻還要積極防守,因此在跑動距離上要高于中后衛。中后衛與邊后衛在高速跑、總距離和高速跑次數上存在顯著差異,其他各項跑動指標均無差異,邊后衛由于位置差異,比賽中有時會插上助攻,因此在高速跑距離上顯著高于中后衛。中后衛與邊前衛相比,邊前衛在低速跑、中速跑、高速跑、沖刺跑、總距離、高速跑次數、沖刺跑次數上都要顯著高于中后衛。中后衛與前鋒的相比,中后衛在低速跑上顯著高于前鋒,在慢跑上顯著低于前鋒;邊前衛與中前衛相比,邊前衛在沖刺跑、總距離及沖刺次數上顯著高于中前衛,平均間歇時間顯著低于中前衛。邊前衛與前鋒相比,邊前衛在低速跑、中速跑和總距離上顯著高于前鋒,在慢跑上顯著低于前鋒;中前衛與前鋒相比,中前衛在低速跑、中速跑和總距離上顯著高于前鋒。在最大跑速方面,各位置之間都沒有顯著性差異,但從表3可以看到,邊后衛、邊前衛、前鋒在最大速度上都要高于中后衛和中前衛,高速跑和沖刺跑距離及次數上,也是邊后衛和邊前衛要高于其他位置。
綜合分析,不同位置之間還是存在其專項特征,前衛在總距離上需求較高,結合跑動距離和高強度跑動平均間歇時間分析,邊前衛在跑動強度上顯著高于中前衛,邊后衛在跑動強度上要顯著高于中后衛。因此在大學生比賽中,邊前衛和邊后衛對高強度跑動需求最高,其次為前鋒。
2.3 大學生球員跑動能力評價標準的建立
本研究利用離差法建立球員跑動能力的評價標準。離差法是根據正態分布原理,利用平均數和標準差制定評價等級的方法,該方法要求數據服從或者近似服從正態分布。離差法對各評價等級人數百分比例沒有一個硬性的規定,其評價等級的人數比例是根據評價目的和預期評價效果確定,評價等級通常分為五級或三級。本研究根據研究需要,進行了三級評價,將評價等級分為優、中、差三級,理論期望百分數見表5。
根據相關研究,主要選擇的評價指標有低強度跑動距離、中強度跑動距離、高強度跑動距離、總距離、高強度跑動次數、最大跑速和高強度平均間歇時間。首先對不同位置球員的跑動指標進行正態性檢驗,再計算各等級之間的分界點,最后得出評價標準見表6~10。
3 討論
3.1 大學生球員的總體跑動
本研究為大學生球員跑動特征,人均跑動總距離為8848 m,有氧低強度跑占52.9%,有氧中強度跑占43%,高強度跑占4.1%,其中高強度跑距離水平偏低,有相關研究證實了高強度跑是影響比賽勝負的關鍵指標。我國中學生在比賽中低強度跑約57%,中強度跑約33%,高強度跑約10%[6]。2014年世界杯所有參賽運動員場均跑動總距離10 127.38 m,低強度跑動距離約占58.8%,高強度跑動距離約占總跑動距離的25.3%[10]。亞洲球隊球員場均跑動總距離9455.17 m,其中低強度跑動距離約占56.7%,高強度跑動距離約占26.6%[11]。中國足球超級聯賽球員場均跑動距離10 947.5 m,其中高強度跑動距離約占4.5%[2]。中國女子足球運動員總體比賽跑動特征為:總跑動距離為8838 m,低強度跑約50%,中強度跑約43%,高強度跑約7%[12]。2007年女足世界杯比賽中低強度跑約40%,中強度跑約47.5%,高強度跑約12.5%[13]。由此可見我國大學生比賽的跑動水平遠低于世界高水平比賽。雖然高強度跑占比較接近中超聯賽,但由于其總距離的差別,因此在高強度跑距離上也與中超跑動水平有較大差距。與中學生相比,大學生在高強度跑上也不如中學生的跑動。與大學生比賽跑動特征最相似的是中國女足隊員的跑動,但中國女足在高強度跑上要略高于大學生運動員。
從不同時段的跑動距離分析上看,下半場要顯著低于上半場,體能下降最明顯的就是61~75 min時間段,此時也是出現換人頻率較高時段。有學者研究世界杯換人特點指出:換人主要集中在下半時, 其中下半時中段最為頻繁, 其次為下半時末段[14]。這一特點也與前人研究結果符合。最后15 min,大學生比賽的跑動表現有所回升,這也印證了前人的研究。薛俊等人對第14~20屆世界杯足球賽進球特征研究中指出:終場前15 min的進球占所有進球的24.3%,位居各時段首位[15]。魏曉文在研究指出:76~90 min 這個時間段是比賽的關鍵期, 占總進球數的 27.3%,而在這一時段球員比的不僅是技、戰術的對抗, 更重要的是意志品質的較量, 誰能堅持到最后, 誰就能在這一時段里占主動, 直至最終取得比賽的勝利[16]。
3.2 大學生球員的不同位置跑動
從不同位置跑動特征分析,總距離排名情況:邊前衛>中前衛>邊后衛>前鋒>中后衛;高強度跑動距離情況:邊前衛>邊后衛>前鋒>中前衛>中后衛;高強度沖刺數情況:邊前衛>邊后衛>前鋒>中前衛>中后衛;最大速度情況:邊后衛>前鋒>邊前衛>中后衛>中前衛;高強度跑平均間歇時間情況:中前衛>中后衛>前鋒>邊后衛>邊前衛。
以上結果與房作銘等人對中超球員高強度跑動研究特點相似,這是因為中前場球員在本方控球時需要更多穿插跑動,創造傳球空間,以達到撕開對手防線的目的。而中后場球員則偏重組織進攻,高強度跑動主要出現在對方控球時的快速回防[17]。高強度平均間歇時間方面有研究得出:后場球員間歇時間比前場球員長,中路球員比邊路球員長。需要說明的是,中路是人員比較密集的區域,通常中前衛比賽總跑動距離最長[18-20]。本研究中的中前衛的高強度平均間歇時間要比中后衛長,中前衛的跑動強度偏低,與上訴結果有所差別,結合表3分析,中后衛在沖刺跑距離和最大速度方面要比中前衛高,而中前衛的慢速跑和低速跑比中后衛要多,可能造成了中后衛運動強度比中前衛高,這也反映了大學生比賽中,比賽節奏沒有職業比賽穩定,球權交換較多,后衛會面臨防守對方的反擊而進行回追。最大速度方面,有人對世界杯比賽研究中指出最大速度方面排名是:前鋒>后衛>中場[4]。這一結果與本研究有所差別,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可能是之前的研究將位置僅分為前、中、后場三個位置,實際上邊路位置球員和中路位置球員在比賽中有很大差異。有文獻指出:本方控球時,中超聯賽邊路和前場球員比中路和后場球員高強度跑和沖刺跑的距離長;而對方控球時,后場球員高強度跑和沖刺跑則比前場隊員的距離長[17]。故在將來的相關研究中應當把位置分詳細,才能更準確地反映不同位置的特點。
3.3 大學生球員比賽跑動能力評價
對大學生球員的跑動能力評價,有利于將來在比賽或訓練中評估球員的發揮和競技狀態,從而在訓練過程中進行調整和改進。此前有學者對中國女足球員建立比賽跑動能力評價標準,本研究的區別首先在于位置分得更加詳細,更能真實客觀地反映實際比賽位置特征。其次在評價標準在指標上有所增加,如高強度沖刺次數、最大速度以及高強度跑平均間歇時間幾項指標也對球員比賽跑動表現有很好的評價效果。
4 結論
我國大學生足球比賽跑動能力與高水平比賽差距較大,與全國中學生比賽跑動相比,高強度跑動距離較少,中強度跑距離比高中生高。大學生比賽跑動距離和特征與中國女足跑動特征相似。跑動指標的時段特征與高水平比賽相似,都是在61~75 min這段時間表現出體能下降,最后15 min有所回升的變化。
不同位置球員的跑動表現上體現了大學生比賽的位置特征,結合跑動距離和高強度跑動平均間歇時間分析,邊前衛在跑動強度上顯著高于中前衛,邊后衛在跑動強度上要顯著高于中后衛。邊前衛與邊后衛、中前衛與中后衛相比,僅在跑動距離上中場球員顯著高于后場球員。邊前衛與中后衛、中前衛與邊后衛相比具有較大差異。不同位置在最大速度上沒有顯著性差異,其排名為:邊后衛>前鋒>邊前衛>中后衛>中前衛。
根據我國大學生足球比賽不同位置跑動特征,運用離差分析法進行評價標準構建,建立了不同位置的評價標準。
參考文獻:
[1]DI S V, GREGSON W, ATKINSON G, et al. Analysis of high Intensity activity in premier league soccer[J]. Int J Sports Med,2009,30(3):205-215.
[2]吳放,張廷安. 中超聯賽球隊跑動表現對比賽勝負的影響[J].中國體育科技,2017,53(3):78-84.
[3]姜哲,黃竹杭,吳放.不同比賽情境下中國足球超級聯賽 關鍵跑動表現指標探析[J]. 中國體育科技, 2018,54(1):64-70.
[4]楊濤,劉鈺姍.第21屆世界杯足球賽八強球隊球員比賽跑動能力研究.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十一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19:2791-2792.
[5]周昊. 我國高中優秀足球運動員比賽跑動間歇與心率特征研究.深圳:深圳大學,2018.
[6]劉建軍. 2016年全國中學生足球錦標賽男子比賽負荷特征定量研究.天津:天津體育學院,2018.
[7]王壘,陳彥龍,黃國虎,等.大學生足球比賽負荷特征研究——基于數據級數推斷與廣義混合線性模型的分析.[J].體育科研,2018,39(6):74-78.
[8]汪雄,陳玉 林,張恒 亮,等.無載波通訊技術(UWB)運用于分析足球運動員跑動特征[J].電子世界,2018(15):46-48.
[9]汪雄,陳玉林,張恒亮,等.光電容積脈搏波描記法(PPG) 測試足球運動員賽時心率的準確性研究[J].電子世界,2018,(17):58.
[10]唐鐵鋒,朱軍凱.第20屆男足世界杯決賽階段球員比賽跑動能力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6,28(6):546-551.
[11]朱軍凱.2014年巴西世界杯各大洲參賽球隊比賽跑動能力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6(1):39-40.
[12]崔冬冬,劉丹,鄭鷺賓.中國女足運動員比賽跑動能力特征與評價標準的研究與建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4):37.
[13]基于活動距離和心率對高水平女足運動員比賽負荷特征的研究.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0.
[14]詹崇將,嚴小虎.對第 18 屆世界杯足球賽換人問題的研究 .浙江體育科學,2009,31(2):44-47.
[15]薛俊,等.現代足球比賽進球基本特征與規律研究——以第14~20屆世界杯足球賽進球為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15,38(8):125-129.
[16]魏曉文.2004 年歐洲足球錦標賽進球時段分析[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1(1):158-160.
[17]房作銘,黃竹杭.中超聯賽不同位置球員高強度跑動表現特征[J].體育學刊,2019,26(2):137-144.
[18]VIGNE G,GAUDINO C,ROGOWSKI I,et al. Activity profile in elite Italian soccer team[J]. Internay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10,31(5):304-310.
[19]李曉康,潘春光,劉浩. 中超聯賽各比賽位置球員跑動距離及強度特征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39(3):13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