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磊 柏雪靜
摘要:農業本身作為我國重要的產業類型。在當下,我國農業發展進入全新時期,關注氣象災害,明確特殊氣象對農作物產生的重要影響,提出在氣象災害對農作物影響的規避方式,更好的推進我國農業生產與發展。具體而言,對于氣象災害類型進行分類探究,注重對農作物產生影響的階段,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維護農作物產量。本文主要分析農業氣象對農作物產量的基本影響,識別氣象災害類型特征,從而總結歸納出相應的農作物產量維護的應對策略措施。
關鍵詞:農作物;氣象災害;影響因素
一、農業氣象災害的影響類型
(一)霜凍氣象災害
霜凍氣象災害本身具有獨特的區域性特點,特別是集中在我國東北部地區,除夏季外,其余三季都有可能出現。對于霜凍氣象災害的季節性來說,冬季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更為明顯且相對更為嚴重。霜凍現象,就是由于寒潮過境,溫度陡然降低,白晝夜晚之間的溫度差值較大,夜晚的溫度很低,從而造成農作物在較低溫度時,難以正常生長。更有甚者,由于霜凍氣象災害,夜間溫度難以達到農作物本身所需的適宜溫度,很多農作物消亡。霜凍現象極為嚴重的情形下,農作物難以出苗,務農人員只能再次犁地,重新種植。不僅對農作物生產周期產生限制,同時致使土地資源的重復利用,最終降低了農作物產量。
(二)干旱氣象災害
由于當前區域較少的降水量,土地資源大量缺少水分,呈現龜裂狀態。同時,農作物深陷土地部分的根部不能獲取提供自身生長的水分,致使發育遲緩,有些親水的農作物會出現停止生長,枝葉枯黃,最終大范圍農作物死亡。干旱作為重要的氣象災害類型之一,在農業氣象災害中,出現較為頻繁。由于其本身的自然氣候特點,對于農作物重點種植產區,都會造成大面積范圍的影響,嚴重影響該地區農作物的生長發育,致使農作物產量大幅度降低,也有可能出現該地區農作物無產值的現象。
(三)洪澇氣象災害
與干旱相對應的降水量較少,就是水量充沛的氣候災害類型,洪澇。根據洪澇的特點,還可以進行更為細化的分類,包含澇災、洪災等。一般情形下, 洪澇災害出現在夏季居多。由于長期的持續降水,整體水量較大的地區,都容易出現洪澇災害。洪澇災害就是農田出現雨水堆積,大范圍出現積水,難以有效及時的通過水循環進行排出。當然,在南方江河流域,河水的暴漲,水平面抬升,諸多農作物都被迫淹沒,造成大量農作物死亡,農作物產量銳減。
(四)臺風氣象災害
臺風天氣,從基本定義來說,短時間內出現雷雨暴風,農田內農作物倒伏,對農作物的授粉環節產生重大影響,阻斷了農作物授粉過程。臺風氣象災害在沿海地區出現的較為頻繁,不僅對農作物產生消極影響,限制農作物生長發育,同時,也會對人生財產安全造成威脅。臺風天氣雖然對農作物減產的影響較為局限,但是卻對農作物產量重創,甚至直接危害農作物本身。對于臺氣候災害來說,需要充分提升對其關注的重視程度,重點跟蹤臺風可能出現的時間和行動軌跡,做好預測防護工作,控制臺風災害對農作物產生影響外,還需要有效規避人身安全危害。
(五)地區性氣象災害
地區性的氣象災害類型區分標準是依據地區特點和所處地理位置所設定的,對于同一農作物來說,由于地區不同,氣象災害類型相應有所區別。具體而言,在我國的東北三省,由于地理位置靠北,全年溫度相對較低,特別是夏季氣溫尤為不穩定,非常容易出現干旱現象。隨著近些年,全球變暖現象的日益明顯,溫度相應有所升高,霜凍現象出現較少,但是干旱成為東北地區氣象災害頻發的類型,并且影響的范圍也在進一步擴張,對東三省農作物生產造成影響,制約了農作物產量。由于東北地區種植水稻,出產優質大米,所以,該農作物本身種植條件需要大量的水分,所以,干旱造成了東北地區大米產量大幅度降低。而對于我國的華南區域,受季風氣候影響,容易出現的水量充沛的洪澇、臺風等極端天氣,隨之容易出現農作物減產現象。我國華南地區由于天然的地理優勢,水資源相對豐富,利于水稻的種植生產,所以干旱災害對于該地區的影響相對較少。
二、控制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減產的策略措施
(一)提升氣象災害的防范規避意識
隨著當前氣象預測工作的逐步成熟,已經能預先對可能出現的氣象災害進行判斷,從而為務農人員提供科學合理的參考。但是,作為務農人員本身,需要建立氣象災害防范意識,做好相關準備工作,有效的實現農作物氣象災害控制目標。在農作物表面可以設定相應的人工防護,竭盡所能的降低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的影響。例如,在農作物播種初期,依據氣象預測,寒潮即將到來,就可以在地表覆蓋塑料薄膜,最大限度的控制地表溫度,防止因寒冷天氣凍壞農作物幼苗。當氣象預報通知,近期有大量降雨或降雨時間較長的特殊天氣,應當提前做好農田排水工作,防止出現農田積水,影響農作物生長。
(二)強化農業部門基礎設施建設
對于農業部門來說,必須從根本上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成果,通過創設全面完善的氣象災害防控治理系統,有效的規避農作物減產狀況的出現。因此,在農業氣候災害控制時期都需要確保權利和責任之間的相互隔離,從而落實到具體的基礎設施建設過程當中。對于干旱或是多雨等氣象災害,可以通過建設水庫進行改善,賦予水庫水資源調撥和存蓄的功能,不僅能有效的解決農田缺水或積水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于該地區的水利灌溉發揮積極作用。在江河流域增設堤壩,對于洪澇災害出現較為頻繁的地區,分支河流,在合理的范圍內進行河流改造,從而有效的減低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
總結:在我國,農業生產持續發展的現階段,農作物產量提升成為重要目標。但是,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了深遠的影響,不利于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于氣象災害類型進行分析,表現出的特點對農作物產量產生直接的影響,也就是說,必須從根本上有效的協調農業氣象災害措施應用與農作物產量提升兩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有效的改善農作物減產現象,優化農作物生產質量和數量,推動我國農業的穩定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晨華,趙新宇,李穎姣.農業氣象災害對作物產量的影響[J].河南農業.2017,(14).121-127.
[2]吳昭澄,張彩虹,李素簡.農業氣象災害對作物產量的影響[J].江西農業科學.2016,(17).85-90,96.
[3] 高姣姣,曹志軍,劉大翠.重慶市主要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及其綜合評價[J].農作物學報.2018,(5).1021-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