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宏宇 王 川 彭啟立 崔 磊,4*
(1.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整形美容外科,北京 100038;2.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整形外科,北京 102218;3.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頜面整形外科中心,北京 100144;4.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中心實驗室,北京 100038)
內眥贅皮和單瞼均是蒙古人種常見的先天性解剖特征。內眥贅皮是垂直或斜行遮蓋內眥角前方的半月形蹼狀皮膚皺襞,其在亞洲人群中的發生率約為50%,單瞼約為41%,其中單瞼人群合并內眥贅皮比例更高達70%[1-3]。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西方文化交流所致審美觀的改變,越來越多的求美者注重眼部形態的改變。因此重瞼術與內眥贅皮矯正術成為眼周整形中越來越重要的兩大術式。重瞼術是目前面部美容手術中最常見的手術,主要分為全切法、埋線法、微創小切口法三大類,其中全切法能夠同步解決上瞼皮膚松弛、上瞼臃腫、眶隔松弛等問題,適合絕大部分單瞼者[4]。目前矯正內眥贅皮的手術方式也有很多,包括Z成形術及其改良術式[5-7]、V-Y法[8-9]、倒L法[10]等,每種術式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傳統內眥贅皮矯正術聯合切開法重瞼術是將內眥贅皮矯正完成后再行重瞼術,這往往存在內眥贅皮切口線與重瞼線銜接不流暢,需要再次修剪內眥上方皮膚,增加了手術時間和操作難度等問題。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筆者采用改良倒“L”法矯正內眥贅皮,同步行切開法重瞼術進行手術治療。倒“L”短臂與重瞼切口相連續,長臂隱藏于下瞼緣,手術操作一步完成,無須再修整重瞼線和內眥切口線的相連皮膚。術后內眥部瘢痕隱秘,重瞼線與內眥部延續自然流暢,求美者滿意度高,手術效果良好,現詳細報告如下。
本組求美者共358人,年齡18~32歲,平均年齡(25.0±2.1)歲。女性350人,男性8人。均應用切開法重瞼術同期行改良倒“L”法內眥贅皮矯正術。
如圖1所示,以鼻根部的面中線作為參照線,分別于內、外眥點和上瞼最高處各作一條與參照線平行的標記線。根據模擬后重瞼線的寬度在上瞼最高處標記線上確定適合的重瞼線高度值(E點)。依上瞼皮膚自然柔順性于E′點形成重瞼,于外眥標記線上定位出F′點。將重瞼上方懸垂的皮膚在皺襞處下2 mm定位出E點,E-E′點之間的距離為去皮寬度。外眥標記線上的去皮寬度相同(即E-E′=F-F′)。C點為內眥點A在體表的投影,A點和C點連線與內眥皺襞交接處定為B點,與下淚點對應的下瞼瞼緣下約2 mm 定位出D點。在內眥處,E′點與A點相連,E點與C點相連。F點和F′點在外眥處弧形匯合(G點)。

圖1 倒“L”法內眥贅皮矯正術聯合切開法重瞼術的術前畫線設計Fig.1 Preoperative design of inverted L-shape epicanthoplasty and double eyelid plasty
患者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后美蘭按照以上描述進行畫線設計。局部麻醉后分別按照G-F-E-C和G-F′-E′-A-B-C以及D-A順序用11號尖刀沿標記線切開皮膚,完整切除多余的上瞼皮膚。先行切開法重瞼術。分離重瞼切口下唇的上瞼皮膚與眼輪匝肌,將設計范圍內及切口下唇的眼輪匝肌去除,顯露瞼板前筋膜。打開眶隔,去除脫垂的眶隔脂肪。再行內眥開大術。于內眥處行皮下潛行分離,剪除錯構的眼輪匝肌在內眥韌帶上的附著。根據“貓耳”情況適當外延AD切口線,適度修剪下瞼緣皮膚后縫合內眥切口。帶切口上唇的部分眶隔組織和眼輪匝肌,掛瞼板前筋膜間斷縫合重瞼切口皮膚。包扎固定。醫囑術后相關注意事項。
采用患者術后效果評價表(Patient 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PROM)[3]回訪表方式在術后6個月開始進行隨訪。如表1所示,共分五項考核指標,每項四個評分標準,滿分20分,總分≥15分且單項≥3分為求美者對術后效果滿意。

表1 PROM回訪表Tab.1 Review table of PROM
本組358例,隨訪結果顯示347位求美者對術后效果滿意,表現為重瞼形態自然、流暢、對稱,內眥贅皮去除,切口瘢痕不明顯(圖2)。其中有11位求美者打分<15分,對術后效果不滿意,分別出現了重瞼消失、不對稱、形態不佳,內眥贅皮矯正不足、不對稱等問題,均予以二次手術修復,滿意率達97%。

圖2 倒“L”法內眥贅皮矯正術聯合切開法重瞼術的術后半年隨訪效果Fig.2 Follow-up half a year after operation on inverted L-shape epicanthoplasty and double eyelid plasty
近年來,基于對內眥贅皮的解剖學研究成果,人們認識到,內眥贅皮是由于上、下瞼眼輪匝肌于內眥韌帶起始處的錯位、錯構造成的[11-13]。因此,對于內眥贅皮的矯正不應單純剪除“多余”皮膚或將“多余”皮膚重新分布組合,而更應該注重贅皮深層次組織的處理,即剪除部分或全部錯位、錯構的眼輪匝肌[14]。
目前針對亞洲人常見的內眥贅皮,國內外學者提出多種術式:改良Z字成形術、V-Y成形術、V-W成形術、L法矯正術以及相應多種改良術式等[5-10]。各種方法都有相應的不足之處,如設計和操作復雜,切口不夠隱蔽,術后瘢痕明顯,內眥成形不自然等。倒“L”法術式設計原理簡單,在術中剪除部分或全部錯位、錯構的眼輪匝肌,同時該方法將切口大部分掩藏在下瞼緣和內眥附近,最大限度地減輕局部切口瘢痕,是矯正內眥贅皮的比較理想的方法。如果倒“L”法內眥開大與切開法重瞼術需要共同完成,而這兩個手術又各自分開操作時,會出現兩個問題:①為保證重瞼線在靠近內眥部位走形的流暢性,倒“L”法要仔細調整短臂側的切口方向,以同重瞼線的內眥側走行方向一致;②會在內眥上方形成不同程度的多余皮膚的堆積,需要進一步調整。此兩種情況都會給手術操作帶來一定的難度,延長手術時間,降低手術的精準度。而筆者設計的重瞼術聯合倒“L”法內眥開大的手術切口線,可以避免這兩個問題,倒“L”短臂與重瞼切口相連續,長臂隱藏于下瞼緣,手術操作一步完成,無須再修整重瞼線和內眥切口線的相連皮膚,術后內眥部瘢痕隱蔽,重瞼線與內眥切口線銜接流暢,操作精準、快捷、便利。術后6個月開始采用PROM表隨訪,對重瞼和內眥形態及術后傷口瘢痕進行滿意度評分,結果顯示求美者對手術效果滿意率高達97%。
與傳統的內眥開大術聯合重瞼術相比,倒“L”法聯合切開法重瞼術具有以下優點:①倒“L”法內眥開大術具有切口設計簡單、手術野顯露清楚、操作容易的特點。內眥處通過剪斷內眥韌帶上錯構的眼輪匝肌、徹底松解分離皮下組織,不但術后瘢痕既輕又隱秘,而且減少了術后內眥贅皮的復發。②倒“L”法內眥開大術與重瞼術的聯合設計,可以提高手術效率、增強重瞼線的線條流暢美感。
總之本文設計的改良倒“L”法內眥贅皮矯正術聯合切開法重瞼術具有術前標記明確、易于掌握,術中一步完成、易于操作,術后恢復較快、疤痕隱蔽、弧線流暢等特點,遠期追蹤隨訪結果顯示求美者滿意度高,是一種簡便實用的手術方式,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