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 萌 張俊敏 陳瑞芳 孫超淵
(《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編輯部,北京 100069)
2019年12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簡稱新冠肺炎),暴發以來,目前仍在全球300多個國家和地區肆虐,是全球高度關注和面對的嚴峻挑戰。2020年2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1]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為“COVID-19” 。2020年3月11日,WHO[1]根據評估,認為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可被稱為全球大流行。2020年8月18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修訂完成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8版)。2020年1月29日,科技部[3]下發通知,要求各科研單位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戰勝疫情中。
《首都醫科大學學報》作為首都醫科大學學術宣傳展示窗口,同時作為承載科學技術傳播任務的醫學類科技期刊,緊貼一線診療實踐,在疫情最新研究報道和宣傳方面承擔著不可或缺的社會責任。本文主要分析《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編輯部在此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應對方法與策略。
首都醫科大學共有3個附屬醫院作為北京市的定點抗疫機構,分別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潞河醫院。
作為醫學科技期刊,《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的專欄策劃是根據策劃當時科學研究熱點,根據當年整體情況提前策劃完成,COVID-19疫情暴發突然,發展迅速,《首都醫科大學學報》快速反應,將專題組稿臨時調整,第一時間調整出專題版面,開通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專題。2020年3月22日,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編輯部召開緊急會議,向定點抗疫機構一線防疫專家聯系約稿。具體由《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編輯部主任和兩名責任編輯分別鎖定3個市級定點醫院聯系組稿聯絡人,鎖定的抗疫專家分別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重癥醫學科劉景院主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金榮華院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梁連春主任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潞河醫院紀智禮院長。這幾位專家在2020年9月8日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中均獲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稱號。
2020年2月7日,《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編輯部三本雜志《首都醫科大學學報》《醫學教育管理》《轉化神經科學》發布聯合征稿啟事并開通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相關論文綠色通道。其中,《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約稿范疇為圍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臨床與基礎工作成果,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控知識。通過發布征稿啟事,一是向奮斗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致敬;另一方面打開綠色通道,向全國醫務人員征集新冠病毒基礎與臨床的相關稿件。
COVID相關稿件需要快速發表,但是作為科技期刊《首都醫科大學學報》需要嚴格遵守“三審三校”制度,確保稿件質量。在疫情還在不斷蔓延情況下,無論COVID相關稿件的同行審稿專家還是作者多為臨床醫生,多數都工作在臨床抗疫一線。為了保證稿件發表時效,同時保證稿件學術質量。在疫情期間,《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編輯突破常規工作模式充分利用微信、QQ等即時聯絡工具充分配合審稿專家和作者的工作時間,24 h在線跟進專家審稿和作者溝通修改進度,主動協助作者,盡量減輕他們的文章修改負擔。
自疫情之初至2020年7月,《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的2020年第二期和第三期完成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斷、治療及預后兩個系列專題,在嚴格執行 “三審三校”工作流程的前提下,發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基礎與臨床相關稿件22篇。其中包括非常有臨床指導意義的論文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影像學早期胸部CT表現》《咽拭子和痰培養核酸檢測的比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首例重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中西醫結合診治過程》等。
在傳統的稿件處理流程中,稿件刊期和發表時間固定,新冠疫情發展迅速,傳統發表周期不利于對最新進展的傳播。中國知網(CNKI)的網絡優先出版功能可以顯著縮短科技論文的網絡出版周期,而且網絡首發屬于正式出版。為加快傳播速度,《首都醫科大學報》采用該功能,《首都醫科大學報》累計在中國知網網絡優先出版COVID-19相關論文22篇,截至2020年11月30日,COVID-19稿件累計下載過萬次,下載前十位論文見表1。

表1 《首都醫科大學學報》COVID-9稿件下載前十名*Tab.1 Top 10 downloading papers of COVID-9 of Journ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在疫情期間,全國實施居家隔離措施,線上成為宣傳和溝通的主要渠道,微信公眾號成為各組織機構進行信息發布、知識科普的重要平臺,同時也是用戶對疫情進展了解的重要信息來源。《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第一時間將新冠肺炎最新研究進展相關論文編排發送至《首都醫科大學學報》公眾號平臺,2020年5月31日下午15點,《首都醫科大學學報》公眾號發布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首例重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中西醫結合診治過程》,得到各方極大關注,發布僅一個小時后閱讀量即超過100次(圖1)。

圖1 微信公眾號發布頁面Fig.1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release page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國科技界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進行了總動員。科技期刊第一時間投入戰斗,密切跟蹤科研攻關進展。為支持全球抗疫工作,WHO特別搭建COVID-19數據庫,匯聚各國研究文獻,提供開放共享服務。
2020年5月19日,為展現中國科技期刊界的責任擔當,中國科協向全國各相關出版單位發出倡議:積極參與世衛組織COVID-19數據庫建設,授權世衛組織使用期刊新冠肺炎相關論文元數據,豐富專題數據庫的中國資源,向全球抗擊疫情的醫護人員和科研工作者更加全面、更加廣泛地分享我國研究進展和防控治療經驗,為早日贏得全球疫情阻擊戰的勝利作出積極貢獻[14]。
《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積極響應中國科協號召,簽署世界衛生組織已提供授權書文本,將《首都醫科大學學報》COVID-19相關論文元數據提交并將其用于COVID-19數據庫建設,用中文的元數據資源向全球抗擊疫情的醫護人員和科研工作者分享我國研究進展和防控治療經驗。
因為《首都醫科大學學報》在第一時間對抗疫專家精準鎖定,約稿工作處于新冠肺炎疫情初始階段,把最新抗疫臨床與基礎工作一手資料完整、系統的保留下來。稿件內容覆蓋在重癥病例綜合救治、中西醫結合診療特色、人工智能影像診斷、快速檢測試劑研究等方方面面。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由于時間緊、任務重,醫學科技期刊編輯部應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決策力,更好地履行科技期刊的學術與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