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靜,鄭秋玲,楊柯 (吉林建筑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8)
2017年教育部啟動以“新理念、新模式、新質量、新方法、新內容”為核心內涵的新工科建設,提倡具備開放兼容的跨學科知識結構、扎實求精的工程能力、開闊的國際視野的能力和素養的培養和訓練。新工科建設教育亟待從專業內涵與教學資源的融合創新,通過吉林建筑大學城鄉規劃專業新工科專業的理論課程及設計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結合吉林省的自然條件、氣候特征和歷史文脈等地區性的創新性實踐課題,開展教學體系與框架改革來優化本科教學資源的配置,最終完成以創新性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吉林省城鄉規劃專業新工科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施研究。
吉林建筑大學城鄉規劃專業新工科建設主要側重于如何通過調整教學體系和推進卓有成效的創新訓練,堅持以創新性能力培養為核心,構建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以滿足社會需求,是近年來城鄉規劃專業各項系列教學改革重點關注的內容。主要凸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性地位,針對教學培養在理論課教學和設計實踐中的“學與用”的環節脫節,設計實踐能力與設計創新能力脫節以及理論性、應用性和創新性相互脫節等問題進行改革和調整。強調以創新性能力培養為前提和基礎,改變常規的教育模式和單一的評價體系,發揮師生的興趣和特長為目的,打破過程化和模式化的教育和評價,從而改變城鄉規劃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出發點,從“教什么”轉移到“怎么學”和“學什么”。
吉林建筑大學城鄉規劃專業新工科建設關鍵問題在于內涵建設上,以城鄉規劃理論與方法的邏輯性+歷程性+應用性建設為導向,培養目標以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價值引領,創新性能力培養為核心在于課程再造和延續。一方面用新思維新方法和新手段,對整個五年的整體課程內容進行優化和整合,另一方面借助新型教學手段和方法,特別利用網絡和遠程教學平臺,整合國內外的前沿師資資源進行優化與整合,進而使地處東北的我校在課程建設中展現出更寬闊的視野、更豐富的內涵以及更有地域特點的內容體系,達到激發學生學習的活力和動力的目的。
吉林建筑大學城鄉規劃專業始創于1985年,是吉林省開辦城鄉規劃專業最早的學校,在國內也屬于較早設置該專業的院校。多年來依托地域環境特征,結合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強化“唯實”辦學理念,打造“理論基礎堅實、實踐能力扎實、思想作風樸實,構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教學體系,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意識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的“三實型”人才培養特色[1]。從經驗的傳授到理性的建構出發,以創新性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專業特色發展為導向,以學科建設為基礎,通過相關學科的交叉階段平臺和不同層次和訓練目標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構建城鄉規劃專業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
近年來,吉林建筑大學城鄉規劃專業以學校轉型升級為背景,以卓越工程師計劃為導向,以省部共建為契機,強調開放式辦學,探索供給側城鄉規劃學方向的人才培養體系,始終堅持科研與社會需求服務相結合、工程實踐與教學相結合的辦學思路,培養學生的地域規劃觀和社會責任感,逐漸養成現代職業規劃師所應具備的創新能力和國際視野。
以創新性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城鄉規劃專業新工科培養模式主要思路在于,在教學實踐中由“教為中心”向“學為中心”的轉變,由“以知識體系為中心”向“以能力體系為中心”的轉變[2],結合國家對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性規劃“多規合一”的大環境和背景下的人才培養要求,在制度上完善新的教學體系,注重專業規律的掌握,整合課程內容,重構教學方法,優化考核方式。通過邏輯性的訓練,培養科學思維能力;通過歷程性的訓練,培養研究方法能力;通過應用性的訓練,培養科學探索精神。在系列設計課程教學中強調探究型設計教學理念的應用,注重思維導圖在設計構思規程中的融入,強調設計全過程的創新能力培養,注重知識點的循序漸進地推進,從了解→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創新。
城鄉規劃專業新工科培養模式主要強調教學手段與方法引導式+啟發式+案例式+參與式+探究式+體驗式貫穿教學整體過程,通過傳授知識,培養培訓能力,實現價值引領;通過問題導向探究,達到共享開放環境,形成融合創新局面。
強調以創新性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城鄉規劃專業新工科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施研究,在新工科培養模式構建與實施中注重創新性、職業性與學術性相結合,在培養體系、教學模式、教學平臺和教學手段等方面改革為依托,解決理論課與設計課的銜接問題,增加設計課與設計課的過渡連接,實現教學內容的不斷創新。
①以本為本,注重立德樹人,借鑒國際CDIO教育理念,構建“實踐化”教學體系架構,以地域研究為導向構筑特色課程模塊,進一步強化以設計課為主線,形成理論課程、設計主線課程和實踐類等三個有機協調的課程系列。
②以行業發展和社會需求為依據,以執業技能要求為導向,構建寒地地域特色的城鄉規劃專業教學創新模式,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健全考核、評價與激勵機制,強化師資管理。強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環節,適應學科動態發展,及時調整教學內容的更新,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改革在總結與反思中不斷推進。
③進一步整合和完善城鄉規劃專業課程教學理念,在教學實施中強化設計創新思維和能力的培養,并重視創新創業教育。以設計能力與實踐能力提升為核心,以地域研究為導向構筑特色課程模塊,注重各類空間性規劃數據,基礎信息處理人才培養需求,突出教學內容的地域特色,通過慕課和金科等教育信息化手段和方法,建立學生對大數據分析技術和地域文化的清晰認知,在教學實施中強化設計創新思維和能力的培養。
2017年以來吉林建筑大學城鄉規劃專業,廣泛收集與實地踏查相關院校教學內容,通過類比、統計分析、問卷調查等方法,對在校生、畢業生、用人單位、專業教師以及同類型其他院校等反饋的數據及資料進行分析,揭示當前新工科教育與教學內容優化中存在的問題與弊端,在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實踐途徑等五個方面進行教學改革與創新,以便適應國家的部門調整和職能轉化,對城鄉規劃專業教育及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要求。強調創新訓練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協調融合,在課程內容體系結構、教學內容組織方式與目的、實踐性教學的設計思想與效果等方面的改革,特別注重訓練學生的專業綜合技能訓練與創新教育之間的平衡問題[3]。
①夯實專業基礎知識訓練平臺的廣度,形成多專業融合+交叉式平臺訓練的基礎教學模式,為低年級學生的專業技能的補充和拓展,搭建實踐與教學相結合的創新實踐大平臺。
②在培養方案中,注重在3~4年級的課程組織中,系統安排理論課程的前后銜接順序、設計課程體系中知識點難度的推進順序。注重落實在專業知識提升過程中,對應的執業能力的素養的訓練和創新實踐的支撐需求,加大提高創新能力所需實踐環節的課程學時與能力培養的考核,并與理論課程教學的知識體系構建相結合。
③不斷推進設計能力的創新性培養,一方面構建立體式、網絡式的理論知識點框架,另一方面構建設計主干課程“一橫多縱”教學體系。在4年級開始針對學生不同興趣和不同能力培養的需求來制定個性培養方案與計劃,在能力訓練模塊化組合的基礎上,細化課程實踐能力訓練的方式、方法和內容,強化學生設計創新性能力培養環節的過程化管理。
①在課程體系構建中注重提供不同形式和側重點的實踐訓練,特別是注重創新設計能力培養與訓練的連續性,在知識點體系中構建模塊套餐與課程群組合。
②充分考量為學生提供課程組合的多元化選擇,特別針對國家對城鄉規劃人才的新需求,積極倡導和利用新技術的培訓,特別是注重大數據與ArcGis等設計方法和手段的運用訓練,注重訓練多元化社會需求下的城鄉規劃人才,執業素質與能力的提升訓練,同時將數字技術和實踐教學手段與創新素質培養相結合。
①把課程學習的重點從重視知識點的學習,轉換成了學以致用,在用的過程中去學習知識的模式,從而形成一定的創新性。
②在教學實施中將多學科知識點結合“實訓”和“實操”加以立體化和模塊化的精心組合,強調“以賽多練”的課程設置,注重不同的時間和規模的實踐訓練,特別是參與不同主題的設計競賽。從二年級開始利用寒暑假、校內實踐環節以及設計院實習和畢業實習等環節,組合成長短結合、校內校外結合、課內課外結合的多種“輔學多練”實習環節[4]。為精準落實知識點的夯實與掌握,結合大創項目和科研項目的過程管理,在不同形式的實踐學習中,增加強調學習的周報和過程答辯制度,進一步考核學生所具備的設計實踐能力與創新性能力。
①在教與學的出發點和實效上進行調整,注重課程的過程管理,注重分階段、按比例分進行成績的累加核算制度,根據訓練項目的不同增設多種形式學習成果的認同考核與轉化,注重創新性的階段考核,以及個性化設計成果與階段能力提升的管理措施,在教學績效中的實施與應用。
②整個五年的學習期間,結合科研項目以及實際工程,組織學生必須參與規定的實踐項目和學時,實踐類型與方式包括課程實踐、聯合設計、學科競賽、綜合設計院實習、創新創業項目、卓越工程師計劃以及教師各類的縱向和橫向科研課題等等,注重設計能力提升和科研實踐環節的全過程管理。
③在教學環節的實施上,保證多元化實踐訓練的開展,針對性差異化的學生培養,要求給予個性化的教學引導,特別是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多樣化教學過程安排與實踐場所的處理。
以創新性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城鄉規劃專業新工科培養模式的構建,從專業知識、創新技能、實踐能力這三構成為切入點,將創新性能力的培養作為專業人才培養教育的主線,注重知識型的培養轉變為創新性專業能力的培養[5],強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技能”和“實踐能力”,強調通過多項環節的能力訓練來啟發和引導學生思維模式轉變,構建培養創新力和創造力,從而構建起新工科培養模式下,吉林建筑大學城鄉規劃專業學生的能力培養新模式,積極尋求新工科教育與學生畢業后設計實踐能力與執業資格相銜接的最佳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