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迎輝,劉禹辛,劉曉艷,宋佰玉,李少野,尚曉玲
(長春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吉林 長春)
中醫養生具有悠久的歷史,其內容豐富深邃,成為我國傳統的優秀文化,同時中醫養生也是中華民族在經過長期與疾病作斗爭而總結出來的經驗。英國學者李約瑟曾經說過:“在世界文化當中,唯有中國人的養生學是其他民族所沒有的[1]。”從古至今,中醫養生學為保障人類的生命健康做出了突出貢獻。《中醫養生學》具有一定的學科特色,在高等中醫藥院校中開展是非常有必要的。怎樣在有限的學時內,讓更多的學生系統地學習本門課程是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本文將以長春中醫藥大學為例,介紹“基于移動學習App 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在《中醫養生學》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情況。
中醫養生學的疾病指導思想為中醫基本理論,通過實施具有綜合性質的養生保健活動,從而實現強身健體、愉悅身心、預防疾病的目的[2]。中醫養生學在本校作為一門選修課受到了廣大學生的歡迎,各專業各年級的學生均成為了該課程的授課對象。同時,隨著“跨校選修課”不斷深入開展,學校周邊的高校也受到影響而選修該課程。總的授課時間為32 學時。
讓學生了解中醫養生文化,逐漸培養他們中醫學的思維方式,并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掌握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及常見的養生方法,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能夠運用到生活中,真正地實現利用中醫理論來指導人們的健康實踐活動,從而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中醫養生學》課程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對中醫養生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進行介紹,主要包括概念、發展情況、基本原則及中醫養生學的壽命觀;第二部分介紹常用的中醫養生方法,包括精神養生法、起居養生法、食藥養生法、傳統運動養生法以及針灸按摩養生法等;第三部分介紹養生方法的具體運用。
“移動學習”在當前并沒有統一的概念[3]。全國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協作委員會將“移動學習”定義為 移動學習是充分地利用當前的網絡技術進行線上教學,教師及學生能夠進行及時的互動,可以就教育、科技方面的信息進行交流。
“混合式教學”在上個世紀的90 年代就已經出現,其首先是在企業培訓領域出現,主要包括面對面的教學方式與在線教學模式相結合[4]。2003 年12 月,何克抗教授在第七屆全國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上,首次正式倡導在我國應用“混合式教學”方式。他指出在使用混合式教學模式時就應該將傳統的教學方式與移動學習的優勢充分地發揮出來,并實現優勢互補,將教師與學生都作為主體[5]。
《中醫養生學》在學校的各個專業都有開展,廣大學生非常喜歡,成為選課率極高的學科。同時,其他高校也開設了這門選修課,學生的人數大大增加,這就使得主講教師嚴重缺乏,且講課教室不夠,導致一部分學生不能在學年末完成課業。以往教學中學校都是采取合班的方式,班級內的學生容量為200 多,且學生的年級、專業不同,基礎知識也不同,因此設定的學習目標也不相同。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無法實現因材施教。再加上中醫養生學內容廣、信息豐富,需要進行較多的實踐,在有限的課時內很難進行系統的教學。移動學習能夠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改變了學習時間及空間,學習者能夠充分地利用好移動設備及移動學習資源進行學習[6]。但是進行移動學習需要學習者有較高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會由于網絡環境及智能終端等的限制而受到影響[7]。另外,中醫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師生之間需要近距離的交流,而通過單純的移動學習則不能實現。而混合式教學方式既保留了傳統的面授教學的優勢,又兼容了移動學習的優點,具有學習資源豐富、支持個性化教學以及教學效率高的三大優點[8]。因此,本校《中醫養生學》授課嘗試采取“基于移動學習App 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
本課程選取超星學習通為移動App 學習軟件。超星學習通是一款面對智能手機以及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的移動學習專業平臺。利用超星學習通,可以實現上傳學習資料、發布課前通知、實現課堂簽到、建立課堂分組討論以及布置作業等教學活動[9]。教師在課前要建立課程資料庫,將課程的PPT、授課微視頻以及歷屆優秀學生作品等教學資源建立成庫,并且上傳到超星學習通平臺。教師在課前還需要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座談、走訪等形式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學習基礎以及學習目標等基本學情,然后將學生按照專業和年級的不同劃分不同的學習小組。教師根據課程內容以及學情特點進行相應的教學設計,努力做到因材而施教。教師在課前要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觀看相關學習資料,將每堂課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問題設計成課前思考題,布置給學生進行做答。學生也需要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認真按時完成課前預習,回答思考題。
課堂教學將采取部分“翻轉課堂”的形式進行授課。首先是學生的學習成果匯報,匯報的主要內容就是課前預習的成果。學生們按照預先劃分的學習小組選取代表進行匯報。學生匯報時,既可以介紹自己的學習收獲和心得體會,也可以提出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和不解之處。每名同學匯報結束后,其他同學將針對這名同學匯報的內容進行點評討論,既可以表揚鼓勵,也可以補充不足,還可以針對這名同學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則主要充當一個聆聽者和輔助者,一方面要負責組織課堂秩序,另一方面要認真記錄同學的發言情況,尤其對同學提出的共性問題、難點疑點問題更要仔細記錄下來。當各組同學將自己的學習成果匯報結束后,教師的主體地位就顯現出來了。教師要對同學們匯報討論的情況進行總結,同時對同學們提出的重點問題進行集中解答[10]。通過同學們的課前自學—課堂匯報討論—教師總結點評,這堂課的重點、難點問題就已經基本解決了。然后,教師要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一個總結性的講授,再一次突出重點、難點內容,并布置課后作業及思考題。
此外,由于《中醫養生學》是一門應用型的科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需要將學到的理論知識和具體的實踐應用相結合。我們在教學中,還要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如講到體質養生部分,這部分內容是中醫學“因人制宜”治則在養生學中的具體體現,即養生時要注意“辨體養生”。“辨體養生”前提是要先學會辨別不同的體質,我們通過指導學生學習王琦教授的體質九分法,了解不同體質的劃分方法,學生可以給自己辨識體質,在課堂上也可以采取模擬診室的形式讓學生互相辨識體質,進而對不同體質的同學提出養生保健建議。講到“運動養生”的時候,我們則突破了教室的限制,采取室外教學,邀請體育部的老師或者校武術隊的同學近距離指導同學們學習“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五禽戲”等中醫特色的體育保健療法。學習到針灸推拿養生法時,因為我們授課對象中有針灸推拿專業的學生,所以我們可以把刮痧板、火罐、針灸針等教具帶到課堂,讓這些學生現場展示身手。這些豐富多彩的課堂實踐活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加深了同學們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鍛煉了同學們的實踐能力,教學效果非常好。
通過布置課前預習,課上進行交流討論以及教師的講解,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內容。在課后,學生可以繼續通過教師分享在超星學習通移動App 上的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同時,考慮到“微信”是青年學生中使用非常廣泛的一款熱門通訊軟件。微信操作簡單、方便,可以實現視頻、文本、圖片、語音的發送,還具有多人群聊等功能[11]。本課程建立了“中醫養生知識交流群”,師生之間能夠隨時隨地進行交流互動,繼續鞏固學習成果。
中醫養生學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學習這門課程除了要掌握理論知識,還需要在具體實踐中鍛煉自己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12]。由于本門課程的定位是對普通大學生進行以中醫養生常識普及教育為主的通識教育,所以我們并不要求學生會“治病”,而是希望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重視“治未病”的思想觀念,掌握一些常識性的中醫保健知識,并能夠學以致用。因此中醫養生學課程考核的考核內容之一,就是讓學生進行學習成果匯報,介紹自己學習《中醫養生學》后,能夠應用哪些知識對自己或者身邊的親人、朋友等提供健康保健服務。通過學生的匯報,我們知道有的學生能夠向親朋好友傳授太極拳,倡導運動養生;有的學生可以為患有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的親朋推薦幾款藥膳;有的學生會給親人制作藥枕、足浴方……這些一點一滴的進步,都是學生學習成果的體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實現全民健康,離不開這些點滴的積累和知識的傳播。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隨著全球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對健康的追求和關注度也日益增多。2016 年由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領》的一個偉大的藍圖就是建設“健康中國”,指出了這一目標的具體行動綱領。其中就強調了要把中醫藥的特色充分地發揮出來,向大眾進行健康教育。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曾經說過的“養生治未病,中醫最高之戰略”[13]。這就將中醫養生學在中醫教育及全面的健康教育中的地位進行提升。有效探究中醫養生學的教學方法及所要采取的手段,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將健康教育進行普及,從而實現全民健康,是一項重大的任務。基于移動學習App 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是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發展和延伸,有效地結合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時間、空間自由化,保留與教授者之間近距離的交流與互動,也能讓學習者進行自主學習。它能夠為學習者提供更為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提供更全面更先進的教學資源,同時又可以實現師生近距離的交流互動,因而是一種值得推廣運用的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