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潤仙,代瑩,劉雪梅
(廣東省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普外科,廣東 廣州)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是學習理論從行為主義到認知主義之后的進一步發展[1],打破了傳統以傳授知識為主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較好地闡釋了人的學習過程及規律,掀起了“當代教育心理學的一場革命”[2],更作為醫學教育改革的一種途徑,被國外許多醫學院校廣泛應用于生理學、藥理學、解剖學等醫學課程中[3]。本文就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概念、內涵、教學模式和教學設計新進展進行描述和分析,并介紹該理論在國內外護理教育培訓中的應用現狀,為未來新護士核心能力培養的研究提供參考。
建構主義起源于心理學家皮亞杰(Jean Piaget)提出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4],隨后科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對認知結構的性質和發展條件進行研究,斯滕伯格(R.J.Sternberg) 和卡茨(D.Katz)探索了認知過程中如何發揮個體主動性,維果茨基(Lev Vygotsky)研究了認知過程中學習者所處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對學習效果的作用[5]。在此基礎上,奧蘇貝爾(David Paul Ausubel)的有意義學習理論與布魯納(Jerome Seymour Bruner)的發現學習理論等多個研究進一步完善并形成了當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6]。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一種有意義的建構過程[2],知識是主客體相互作用形成的,個體運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來理解和解釋新的現象,以達到意義的建構[7]。人們對知識的獲得與其自身的認知結構有關;學生不再是教學內容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的主動獲取者和建構者;教師從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變為以指導、輔助學生的學習為主[3],利用協作、情境、對話等重要學習要素來促進學生發揮其創造性、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有效構建所學知識的意義[6]。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意義的獲得是以學習者原有經驗為基礎,對新知識加工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1],因此,學習不是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根據自己的既往經驗,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和加工,建構自己的意義[7]。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不再單純灌輸知識,而是作為學習的合作者,指導、促進學習者對所學內容進行意義建構[4]。建構主義重視合作學習,學習者根據自我既往經驗對新知識進行的構建往往是局限的,通過小組成員間分析與討論,可以從他人不同的觀點中完善自我先前的構建。建構主義還認為學習應在與現實類似的情境中發生,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8]。
目前國內外開發出較常見的教學模式有: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基于項目的教學模式和探究式學習模式等[8]。
該模式是以項目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學習,強調教師通過開發、設計合理、與學習有關的任務和情景,讓學生通過實踐構建知識、掌握方法、獲取直接經驗[7]。
該模式是以問題為基礎,把學習置于復雜、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共同解決問題[9]。該模式強調需要學習的問題應該是復雜、結構不良、開放的,學生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要素實現對新知識的意義建構[10]。
該模式是根據教學目標,教師在課前將教學內容以提綱方式布置給學生,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讓學生結合教材內容、查閱參考書(事先列出)、通過登錄互聯網及校園網了解掌握相關內容, 使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應用知識及最新進展等,課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教學方法完成大綱要求的教學重點及難點[11]。其實質是使學生經歷相似的科學研究的活動過程,以獲得知識、態度、技能的發展,尤其是探索和創新能力的發展[8]。
由美國教育家喬治·加儂和米歇爾提出[12],該設計認為建構主義教學法包含六大要素:情境、小組、橋梁、任務、展示和反思。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以學習目標和任務為基礎,確定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特性設計適合其能力水平的問題,創設與該問題相關、富有挑戰性的情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進入情境,通過會話、協作解決問題,同時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達到意義的建構[13]。
由段燁[13]等在經典教學系統設計模型CADDIE 模型[14]的基礎上提出,該模型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C)為基礎,完成學習者分析、需求分析、學習情境分析和學習內容分析(A),確定學習目標,根據教學目標設計(D)教學方案,包括書寫具體學習目標、組織學習內容、確定教學策略、制定評價標準等。依據設計方案開發(D)具體的學習資源和材料,包括文本、課件、視頻、圖表、在線課程等。實施(I)階段通過各種方式實施設計方案,并對教學方案進行形成性和總結性評價[E]。
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法作為醫學教育改革的一種途徑,已被國外許多醫學院校廣泛應用于生理學、藥理學、解剖學等醫學課程中[11]。我國護理教育自20 世紀90 年代引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來,在護理基礎課、臨床可和實驗課中試行了不同的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取得了較好效果[4],如將建構主義教學模式運用于《健康評估》、《兒科護理學》、《護生職業認同感》、《手術護理實驗課》、護理臨床帶教等領域[13][15-18]。
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模式因其“建構性、積累性、反思性”的核心特征,有利于提高護理教學對象的綜合能力。Sasikarn[19]等報道在護理教學中應用該模式能提高護生自主學習、評判性思維及理論和實踐能力。國內護理教育領域相關研究顯示基于該教學模式較傳統教學模式有較大優勢,能提高教學對象自主學習、團隊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等[16][18],已成為護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法之一。
隨著醫療技術和科技進步,患者對護理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對得到專科護理的需求較迫切,因此新護士在進行規范化培訓的同時應注重??谱o理能力的培訓。國內有調查顯示新護士對護理應急技能、新技術新業務、??谱o理操作的培訓需求較高,雖然大部分醫院新護士規范化培訓中納入了專科護理技能的培訓,但帶教方式、培訓方法、時間、內容差異較大,培訓效果參差不齊,無法達到提升新護士??谱o理能力的目標[20]?;诮嬛髁x學習理論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運用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項目教學和合作學習等模式,通過案例教學、情景模擬、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方法,能提高新護士學習熱情和興趣,通過小組討論和協作,使新護士在協作中共同構建??谱o理能力。
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模式是國內外護理教育改革的熱點,其教學效果在國內外相關研究中得到了肯定,可結合我院新護士規范化培訓現狀引進該模式,轉變傳統講授為主的臨床帶教現狀,真正以新護士為中心,根據其能力水平和學習需求設計合適的課程以提升其??谱o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