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育山
(贛榆瑞慈醫院,江蘇 贛榆)
肝臟中極易出現各種腫瘤的病變,肝臟部位中常見的惡性腫瘤包括原發性肝細胞肝癌、膽管細胞癌及繼發性肝轉移瘤[1]。乳腺癌是人體乳腺的腺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據相關研究顯示,全球的乳腺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其中99% 的乳腺癌患者都為女性。目前,乳腺癌的病因尚不明確,且早期的乳腺癌并不會出現特殊的體征表現,容易導致患者忽略[2]。通常乳腺癌患者都是通過體檢時發現。原發乳腺癌并不會威脅患者的生命,但當乳腺癌細胞在失去正常細胞的特性后,會出現細胞連接松散的情況,容易導致癌細胞脫落,從而跟隨患者的血液或淋巴液在全身散播,造成癌細胞的轉移,肝轉移就是常見的乳腺癌細胞脫落造成的,對患者的生命健康產生了較大的威脅[3]。因此,臨床上的診斷十分重要,早期發現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患者的預后效果。本研究就16 排螺旋CT 在乳腺癌肝轉移瘤中的診斷價值進行分析研究,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7 年2 月至2019 年6 月我院放射科收治的乳腺癌肝轉移瘤患者102 例進行回顧性分析。本次研究的患者均為女性,年齡34~62 歲,平均(47.65±3.03)歲。所有患者的臨床癥狀均表現為程度不一的疲倦、乏力、發熱、食欲不振及體重減輕等。患者納入標準為:①無精神疾病,具有良好依從性;②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所有患者均進行CT 檢查,采用西門子Emotion16 排螺旋CT 機為患者進行檢查。掃描的范圍為患者的肺尖與乳房的下邊緣之間,采用連續掃描。首先為患者進行胸部的CT平掃,再為患者的上腹部進行增強掃描。在為患者檢查的過程中,使患者采取仰臥位于檢查床上。首先開展常規的CT平掃,調節掃描的參數為:200 mA 的管電流,1 mm 厚的層厚及120 kV 的管電壓,調節掃描周期為4 s。完成CT 平掃后,為患者開展增強掃描。掃描前需為患者注射碘佛醇,采用高壓注射器,將濃度為320 mgI/mL,劑量為100~150 mL 的碘佛醇采用靜脈注射的方式為患者進行注射,在第一期時,采取1.2 mL/s 的注射速度,注射劑量為50 mL;第二期則調節為0.5 mL/s 的注射速度,注射的劑量與第一期相同。增強掃描的參數應調節為120 kV 的管電壓、10 mm 的準直及260 mAs 的管電流。CT 增強掃描實施于注射開始后的第30秒,掃描后得到肝動脈期為主的圖像。于患者注射碘佛醇后的第80 秒為患者開展掃描,得到門靜脈期為主的圖像,待完成對患者CT 掃描后,由專業醫師對掃描結果進行分析。
CT 平掃的圖像顯示為:①觀察到患者的病灶部位存在多發性、不同大小且密度較低的腫瘤結節,較少觀察患者有無囊變、鈣化及出血等情況的發生;②患者的低密度病灶區域,可常見密度更低的病灶區域,這兩種低密度的病灶區域間存在著“暈征”。
為患者進行CT 增強掃描可發現:①在患者的腫瘤邊緣,只會呈現出一種現象,即一過性增強現象,其中最典型的表現為牛眼征。圖像中,主要可觀察到患者的病灶區域的中心呈現為低密度的表現,其病灶周圍的環狀表現為密度高的增強帶;②在患者的腫瘤邊緣處可觀察到呈現出持續增強的現象;③在患者的腫瘤邊緣處未發現明顯的強化現象;④腫瘤的整體出現一過性增強的現象,腫瘤呈現低密度,觀察圖像,與肝細胞癌類似;⑤觀察到患者出現囊樣改變的情況,從圖像可觀察到患者的囊壁厚度不一致,血管的受壓較大;⑥圖像上同時可觀察到患者的轉移灶及原發灶。若圖像觀察到患者的病灶邊緣發生強化,同時其病灶區域的密度有所增加,代表患者的腫瘤邊緣存在活力,表示為活動腫瘤,或腫瘤的中心壞死。
乳腺癌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易發生于乳腺腺上皮組織,女性的發病率較高,嚴重威脅著女性的身體健康[4]。乳腺本生對人體生命活動并不會造成影響,并非是重要的器官組織,但在乳腺發生變化病變,出現乳腺癌時,癌細胞較易發生轉移[5]。據相關研究顯示,我國乳腺癌的好發人群為50~54歲的女性,雖目前具體病因尚不明確,但有研究發現家族史是導致乳腺癌的重要危險因素[6]。乳腺癌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出現乳腺腫塊,大多數患者發現腫塊后,腫塊并無疼痛感,少數會發生刺痛或隱痛的現象,患者的乳頭會分泌液體,主要有乳汁、膿液及血液等,乳腺癌的發生還會導致患者的乳腺皮膚發生變化、乳暈、乳頭異常等[7]。目前,臨床上常采用腋窩淋巴結清除術等治療乳腺癌,但患者即使經過手術治療,依然難以根治,術后容易出現復發及轉移的情況[8]。乳腺癌的轉移部位多發于肝臟部位、肺部、胸膜處及部分軟組織中等,其中乳腺癌最為常見的轉移部位是肝臟。大多數的惡性腫瘤的常見轉移部位都為肝臟部位,轉移的類型有兩種,可分為血行轉移或淋巴道轉移[9]。其中,血行轉移中,動脈性肝轉移的過程中,除肝臟部位外的大多數臟器在發生轉移前,轉移癌早已存在,如乳腺癌和甲狀腺癌等[10]。
乳腺癌肝轉移在早期時,沒有明顯的癥狀表現,因此患者常會忽略,導致患者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期[11]。隨著病情的發展加重,癥狀表現逐漸明顯,可表現為肝臟受損的非特異性癥狀,包括疲倦乏力、食欲不佳、發熱、腹脹及體重減輕等,隨著病情的繼續發展,患者還會出現腹部積水、肝肥大及黃疸等癥狀[12]。因此,早期的診斷能為患者爭取最佳的治療時間,從而進行對癥的治療,緩解病情,延緩病情的發展,在臨床中,積極利用各影像學技術,為患者進行乳腺癌肝轉移的檢查,具有較高的價值[13]。據相關研究顯示,通過影像學檢查,能夠清晰觀察到患者的乳腺癌肝轉移的特點是動脈發生快速強化的現象。患者的轉移灶的大小與患者的增動脈增強情況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CT掃描技術也在不斷進步,目前被廣泛應用于各種疾病的診斷中[14]。CT 掃描檢查具有操作簡單且診斷準確率較高等特點,在疾病的診斷中,能夠發現微小的病變區域。應用CT 掃描檢查患者的各種實質臟器的病變情況等方面,由于其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及特異性,因而具有較大的優勢。醫學中,影像技術的進步,推動了CT 技術的不斷發展,愈發成熟,尤其是16 排螺旋CT 血管成像技術,在肝轉移瘤的診斷中,具有較高的價值。與患者體內的良性病變區域比較,乳腺惡性腫瘤中,明顯增加了微血管的分布數量,且在患者的病灶周圍區域,分布數量明顯比患者的中心區域多。其中,少血供轉移是肝轉移瘤中最常見的現象,大多發生于患者的肺部、腺、腸胃道、乳及頭部或頸部腫瘤。患者的門靜脈病變晚期癥狀在影像中,可觀察到有低密度病變的區域[15]。該門靜脈病變晚期中,患者體內正常的肝實質會發生強化的現象,同時暴露出少血供的轉移瘤,也有部分情況會表現為病變區域邊緣的強化現象。患者的病變區域邊緣發生強化,代表患者的腫瘤邊緣具有一定的活力,代表病灶的中心區域發生壞死,又或是腫瘤為活動腫瘤。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為患者進行CT 平掃,可以清楚觀察到低密度的病灶位置處,存在著更低密度的病灶區域,且該病灶區域的邊緣有明顯的“暈征”現象存在。給予患者CT增強掃描可發現,患者的病灶邊緣發生強化的現象,且病灶邊緣的密度更高。在進行動態掃描中,可發現,在轉移癌中,不同的腫瘤邊緣處,會呈現出一過性增強的情況,這種情況在影象中較常見。且在患者的腫瘤邊緣部位,會發生持續性增強的現象,但不會出現突然性的、較為明顯的強化現象。患者的病灶區域有牛眼征的情況出現,同時會發生囊樣改變,在觀察到原發灶的同時,還會顯示其他的轉移灶。在乳腺癌肝轉移瘤中,常見的表現是靶征或牛眼征。轉移瘤出現暈環的情況,可能代表著患者體內的肝實質正常區域及癌細胞的增殖區域的壓縮結合部,可常見于乳腺癌等侵襲性腫瘤中。此外,需要加以重視的是,無論是哪種轉移瘤,大多數的轉移瘤都會損傷患者的肝臟區域。對于發生富血供轉移瘤的患者,在診斷中,醫師需仔細鑒別與其他富血供腫瘤如FNH、腺瘤、血管瘤及肝癌等的區別。而對于發生乏血供轉移瘤的患者,診斷中需仔細辨別與局灶性膿腫、脂肪肝及膽管癌等的區別,避免發生誤診,耽誤患者的治療。
綜上所述,乳腺癌肝轉移瘤對患者的影響較大,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健康。雖然該種疾病在臨床診斷上,具有較大的難度,但乳腺癌肝轉移瘤在影像學中,存在著特異性的特征,醫師在分析患者的診斷資料時,需更加細致,能有效提高乳腺癌轉移瘤的診斷準確率。因此,在臨床診斷中,醫師應將常規的檢查結果、患者的臨床體征、癥狀相結合,并配合螺旋CT 的平掃及增強掃描,能有效提高診斷結果的準確率,給予患者更好的預后。采用16排螺旋CT 掃描檢查乳腺癌肝轉移,診斷價值較高,值得推廣應用。